一直不愿意“出頭露面”的杜雙華應該感到慶幸。因為早在2003年,他的身家已經有資格進入當年胡潤編排的《福布斯》內地富豪榜的前5名。
2003年,杜雙華的京華創新集團就已經實現年利稅23.8億元人民幣,年利潤10.35億元人民幣。如果按照今年胡潤計算杜雙華資產的“公式”,也就是利潤的4~6倍,那時候,杜雙華的身家就已經在40億~60億元人民幣之間了。
而胡潤當時公布的該年度富豪榜,排在第五位的劉永好身家是5.5億美元。如果當時胡潤“發現”了杜雙華,那排在第五位的就或許是杜雙華了。
從2003年開始,杜雙華繼續創造著財富奇跡。在其后的短短4年中,他把年利潤規模做到了58億元人民幣。4年增長了5倍還多。
或許正是杜雙華的極端低調,使他成功“蟄伏”了多年。媒體關于杜雙華的報道,也多是“外圍”材料,鮮見杜雙華本人對自己的發展歷程發表只言片語。
《第一財經日報》日前獲取的杜雙華的匯報材料,使得人們可以聽到杜雙華的“親口講述”,從而了解這個神秘富豪的發展歷程。
京冀起家
杜雙華進入鋼鐵產業已經有17年,這中間,好運氣似乎總是伴隨著他。
杜雙華自己說,1991年,時年26歲的他辭職離開了首鋼冶金機械廠勞動服務公司,到北京市朝陽區十八里店開辦了北京興華福利軋鋼廠。
這是杜雙華開辦的第一家企業,也是后來京華創新集團的前身,嚴格來說,也是日后名聲大噪的日照鋼鐵集團的前身。
我們不知道當時杜雙華為什么辭職,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在首鋼的經歷,為他以后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實,具有大專文化、機械工程師的他并沒有“離開”過鋼鐵行業。
現在,通過網上搜索,還可以找到北京興華福利軋鋼廠的散碎資料。這是一家很小的企業,有的資料顯示它只有20名員工。
1992年9月,由于北京興華福利軋鋼廠車間狹窄,生產規模受限,杜雙華決定抓住河北省三河縣建設開發區的時機,征用土地建設了焊管廠。
杜雙華很快迎來了他一生中的重大歷史機遇。他描述說:“(焊管廠)次年投產后便趕上了焊管價格暴漲的好形勢,產品供不應求,生產規模急需擴大。”
1993年,經過多方考察,杜雙華決定在自己的老家河北衡水建設年產能10萬噸的焊管生產線。從5月開始動工,到年底就投入了生產,并成立了京華焊管總廠。
“從1994年到1998年,我們通過滾雪球的辦法,靠積累促進發展,使投入產生效益,企業有了較厚的經濟基礎。”杜雙華說,“1998年,年產量達到了30萬噸,銷售收入4.2億元,位居河北焊管行業首位。”
到1999年,這家焊管企業銷售收入達到了7.2億元,2000年,銷售收入達到15億元。杜雙華沒有介紹當時企業的利潤情況,但按照保守估計,當時杜雙華已經成為億萬富豪并不存在懸念。
“從2001年起,為掌握資源和銷售優勢,我們決定靠近原材料基地和市場前沿建廠。首先在唐山開平區組建了唐山京華制管有限公司,當年完成銷售收入20.7億元。”杜雙華說,其后2002年到2003年,相繼組建了萊蕪京華、廣州京華、吉林京華、成都京華等企業。到2003年1月京華創新集團正式成立時,杜雙華已經擁有一個包括6家制管企業、一家化工廠、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的大型企業集團。這家集團可以年產300萬噸焊管、150萬噸熱鍍鋅管、100萬噸螺旋焊管、2萬噸癸二酸(位居亞洲第一)。2003年,京華創新集團實現利稅23.8億元,實現利潤10.35億元。
在2003年,杜雙華早已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成為胡潤富豪榜“漏網”的前十名富豪。
杜雙華把早年事業的爆炸式發展的原因之一歸結為“趕上了焊管價格暴漲的好形勢”,但衡水市總結其先進經驗時,歸結為“獨有的膽識和魄力”。
日照輝煌
2003年,對杜雙華的事業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時間節點。這一年,他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到山東日照組建鋼鐵企業。這一決定使他迎來了事業上的一個高峰。
在日照設廠,并不是杜雙華起初的選擇。他說,在此之前,他開始考察了唐山,后來又考察了大連、秦皇島、天津、昌黎、黃驊,“但都不具備設廠條件。”“2002年5月到8月,我們又跟山東青鋼談判,談了4個多月沒有成功。”
“日照是國家重點布局的鋼鐵建設基地。”這一點深深吸引了杜雙華。而此時,當地政府也向杜雙華拋出了繡球。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杜雙華順利在日照市靠近嵐山港的虎山鎮征得了5867畝土地。
“2003年2月29日,我們同日照市政府、萊鋼集團簽訂了日照鋼鐵項目三方協議,3月31日正式開工奠基。”杜雙華說。
這一次,杜雙華再次展示了他的“速度”。日照鋼鐵從開工到正式投產僅用了181天。當時被日照市政府譽為“日鋼精神”、“日鋼速度”。
杜雙華的“速度”再次抓住了機遇。杜雙華說,日照鋼鐵的發展時間雖然相對較短,但也是一個滾動發展、不斷突破的過程。建廠初期階段,抓住了國內經濟高速增長對鋼鐵產品需求大的機遇,不斷上設備,擴大規模,提高產能,到目前已經形成了1300萬噸鐵、1250萬噸鋼、1000萬噸材的年產能。
杜雙華這樣回憶181天的“日鋼速度”。他說:“當時,這里是一片灘涂、蝦池,施工條件非常艱難。3月份,我們剛開工就遇上了日照市30年不遇的一場大雪,到6~9月份,又遇上多達47場的連陰雨,道路一片泥濘,大型車輛及工程機械無法使用,很多設備都得靠人拉肩扛。181天的建設歷程中,雨雪惡劣天氣占到了76天。從4月份開始,‘非典’肆虐全國,各地都實施道路管制,采購人員出不去,建設設備進不來,嚴重影響了工程進度。”
除了天氣條件及“非典”之外,杜雙華遇到的更大的難題是萊鋼撤資與自身資金的緊張。
“我們在與萊鋼合作中,雙方因為合作方式和資本運營等方面未達成一致意見,萊鋼將股份和技術人員全部撤回。我們只能再重新招聘技術員工,自主研究使用技術。在資金方面,由于萊鋼撤股和國家開始宏觀調控銀根緊縮,一度出現了資金短缺。我們只好以京華創新集團作為擔保從銀行獲得了部分貸款,并且向日照市人民政府、山東省人民銀行等單位求助,得到了他們的鼎力相助,渡過了難關。”杜雙華說。
此前,媒體報道說,日鋼集團在當時總共獲得了近20億元的銀行貸款,其中中國銀行有10億的承兌匯票貸款,近5億元的項目貸款,日照商業銀行近3億元的貸款,建行近2億元的貸款,農行近2億元的短期貸款。
杜雙華無疑是幸運的。就在他大張旗鼓開始日照鋼鐵項目建設時,國內另外兩家民營鋼企正在遭遇“滑鐵盧”。江蘇鐵本被查處,山東另外一家準備在鋼鐵產業上大干一場的民營企業萬杰集團因為“步步踏空”而使它的鋼鐵帝國規劃胎死腹中,至今身陷泥沼。
沒有“日鋼速度”,或許杜雙華會成為第二個“鐵本”?或許會成為第二個萬杰?這都是假設,而歷史不能假設。事實上,日照鋼鐵又一次抓住了機遇,成就了杜雙華的更大輝煌。
杜雙華說:“在整個日鋼建廠階段,靠省市領導的關懷和支持。”
“日鋼速度”繼續演繹著杜雙華的財富奇跡。2004年,日照鋼鐵鋼產量是107萬噸,銷售收入25億元,上繳稅金是215萬元。到了2007年,日照鋼鐵的鋼產量達到了775萬噸,銷售收入286億元,上繳稅金13.78億元。今年1到4月,日照鋼鐵鋼產量是350萬噸,銷售收入147億元,上繳稅金12.4億元。
而日照鋼鐵黨委書記廖海亭此前告訴本報記者,預計今年日照鋼鐵的銷售收入可以達到500億元,利稅可以達到100億元。
輝煌中的杜雙華正在醞釀更大的目標。他瞄準了港口建設、研發推廣非高爐煉鐵技術等領域。
日照鋼鐵已經考察建設日照30萬噸鐵礦石專用碼頭。同時,目前正與北京鋼鐵總院合作研發金屬化球團技術。現在已經進入中試階段、預計2009年2月進入工業化生產的這一項目,總體規劃建設年產500萬噸金屬化球團,可以實現年銷售收入100億元,利稅20億元。
喜與憂
不知道此時的萊鋼集團心情如何。在2003年,杜雙華的京華創新集團和萊鋼集團共同設立日照鋼鐵時,雙方各持50%的股份。后來,“雙方因為合作方式和資本運營等方面未達成一致意見,萊鋼將股份和技術人員全部撤回。”
而現在,日照鋼鐵的規模已經堪比萊鋼。
或許沒有萊鋼的退出,也無法成就現在杜雙華日照鋼鐵的輝煌。
在杜雙華或許為過去爆炸式發展感到欣喜的同時,他卻無法避開這樣一個“障礙”:他的鋼鐵企業及其遠大目標與山東省對鋼鐵產業的總體規劃之間的“沖突”。
這也是一個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之間的“博弈”。
事實上,杜雙華當初在日照建設鋼鐵企業開始,他就已經進入了這場“博弈”。如果沒有這一點的話,杜雙華的步子甚至可能邁得更快點。
在日照鋼鐵選址之初,就遇上了這個問題。杜雙華選擇了“退讓”。他說:“起初日照市給我們首推的是靠近日照港的國家規劃地奎山,我們也很中意,但為了不影響國家整體規劃,我們又重新選址。”
但其后,這個問題還是如影隨形地跟著杜雙華。2006年,日照鋼鐵在完成年產350萬噸的建設目標后,開始進行裝備大型化準備。“但是,這些規劃需要占用日照鋼鐵精品基地預留規劃用地,土地批不下來,我們只好在現有的老區這塊三角地上努力挖潛。”
“我們已經與德國西馬克。德馬克公司進行了大H鋼技術交流并簽訂了技術引進合同,交付了10%的設備定金,實施的時間比萊鋼還早,但訂貨合同生效后,由于我們拿不到設備進口許可證,大型H鋼設備無法到岸,最后只能暫時擱置。”杜雙華這樣傾訴自己的“苦衷”。
日照鋼鐵的港口建設計劃也因為“山東大鋼”的規劃而處在“等待狀態”。此前,日照鋼鐵已經投資14.164億美元,購買了3艘礦船,并在國內大連、上海船廠,韓國東方船廠等購買了12條礦船,“但港口建設因已列入山東大鋼建設的整體規劃,目前處于停滯狀態,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
按照山東省《關于進一步加快鋼鐵工業結構調整的意見》,建設日照大型鋼鐵基地是該省鋼鐵工業區域布局調整的重點。山東鋼鐵集團也有重組日照鋼鐵的意愿。對此,杜雙華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或許將民營鋼鐵企業的組合作為另外一個選項。“‘有一定規模的民營鋼鐵企業是否可以組合’,我一直在思考。”杜雙華說。
來源:中國總裁培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