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你索尼是家什么公司,回答八成會是世界級的消費電子巨頭。不過,這個答案并不準確,你不了解的還有很多:索尼是一家連鎖餐廳、一個百貨商場、一家連鎖美容院,甚至還是保險公司、銀行等等。
但是,自從霍華德·斯金格(HowardStringer)2005年接任CEO后,索尼的一切開始有所不同。斯金格公布了一項徹底的計劃,對索尼集團過多的非核心業務進行大刀闊斧地剝離或重組,將經營資源進一步集中于電子、游戲和娛樂三大核心業務,重點發展數碼相機、視頻游戲機和平面電視等核心產品。在這一“加”一“減”中,索尼的輪廓被勾勒得日漸清晰而明朗。
大刀闊斧做減法
今年的2月20日,東芝和索尼宣布成立了一家半導體合資公司,其中東芝公司持有60%的股份,索尼公司持有20%的股份,剩余的20%股份由索尼計算機娛樂公司持有。根據協議,東芝支付900億日元(約合8.35億美元)收購索尼位于長崎西部的300mm晶圓生產線,并將該生產線租賃給雙方組建的合資公司。
合資公司生產的半導體將用于索尼公司的PlayStation游戲機、RSX顯卡以及東芝公司的數碼消費產品,還包括索尼PS3游戲機所使用的Cell微處理器。眾所周知,Cell是索尼、東芝和IBM共同開發的高性能處理器,也是索尼PS3游戲機最大的賣點之一,能提供比對手更強大的圖形處理和計算能力。為了開發Cell芯片,索尼下足了血本:累計投入高達17.3億美元!
這樣高昂的研發成本自然讓索尼難以消化,而且要開發下一代產品,無疑還需要更大的資金投入;同時,游戲業務的對手任天堂、微軟正將資源向研發與營銷傾斜,這讓游戲業務持續虧損的索尼只能選擇出售半導體生產線以削減PS3游戲機的制造成本。
除此以外,今年索尼公司分外忙活。3月1日,索尼宣布出售索尼柏林公司的所有股份,這同樣也是其向核心產業收縮的信號。索尼柏林公司曾擁有并運營位于柏林市的索尼中心。該中心已經成為柏林的標志性建筑,每年能夠吸引800萬游客,其中包括商務樓、零售商店、餐飲和娛樂設施。據報道,索尼中心的新主人是由摩根士丹利及另外兩家投資公司共同管理的不動產基金。路透社的一篇報道稱,這一交易的價值約為10億美元。
其實,索尼的“減法運算”早就開始了。2006年2月,索尼將旗下利潤頗豐的5項非核心業務,包括進口零售企業,化妝品公司、法國餐館連鎖企業、郵政直銷企業以及保健器材規劃公司,以4.7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日本日興證券下屬的一個公司以求“最大化其獨創性和實力”;連備受寵愛的Aibo機器狗也被束之高閣;Qualia系列高端電子產品的生產也毫不例外被果斷終止。
不僅如此,索尼的金融業務也屬于被“清算”的非核心業務。雖然該業務在上一個財年還為索尼貢獻了總收入的10%,但由于與索尼的三大核心業務關聯微弱,斯金格毫不猶豫地將其列入被剝離的業務名單。2007年10月,索尼成功地將金融業務分拆上市,獲得近30億美元的收益。
一擲千金做加法
千萬不要以為霍華德·斯金格是個變賣“家產”、把持錢財的守財奴。在索尼的核心業務上,他花起錢來可是大方得很。
根據市場調查公司DisplaySearch提供的數據,2007年全球液晶電視的出貨量突破了8000萬臺,三星的出貨量高達1338萬臺,市場份額達17%,均居全球第一,并且連續三年蟬聯第一。而索尼的出貨量只有956萬臺,市場份額為12%,雙雙落后三星,只爭了個老二的位子。顯然,在液晶電視市場上,三星是索尼目前最大的競爭對手。
不過,索尼絕對有沖擊市場老大的潛力。從2007年第四季度的銷售業績來看,索尼在北美市場的出貨量居然超過了三星。眼下,阻止索尼保持良好電視銷售勢頭的最大問題是液晶面板供應不足。
在液晶電視前三強中,索尼是唯一不具備液晶電視面板制造能力的公司,面板來源主要依靠同三星組建的合資企業S-LCD和一些臺灣的工廠。由于去年平板電視的市場需求量劇增,液晶電視面板供應吃緊,而且今年的平板電視市場還將延續這一趨勢,索尼液晶電視的出貨量預計將超過1800萬臺并有望達到2000萬臺,僅憑現有的S-LCD公司以及臺灣工廠生產的面板,已無法滿足索尼的需求。于是,索尼敏銳地意識到:該是出錢的時候了
今年2月26日,索尼與同是液晶電視競爭對手的夏普簽署了合資建立第10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非約束性備忘錄,其中索尼將投入高達10億美元的資金,持有合資公司1/3的股權。合資公司成立后將接管夏普位于大阪市建設中的第10代液晶面板工廠,預計在2010年3月投產。
此次索尼與夏普合資的第10代液晶面板工廠的月生產能力為7.2萬張。按照夏普66%、索尼34%的投資比例計算,夏普將獲得47520張/月,索尼將獲得24480張/月的面板。對于這樣的合作,索尼社長中缽良治解釋:“在索尼的電視機業務的供應鏈中,一直存在面板的穩定供應問題。決定與夏普合資建廠,有助于索尼實現在2008年全球1億臺的電視機市場中占有15~20%的市場份額。”
在此之前的2004年,索尼曾和三星電子共同出資20億美元組建合資企業S-LCD生產液晶面板,在全球率先量產第7代玻璃母板。得益于此,三星電子可以在液晶電視市場確保全球第一的位置,索尼則為擴大其液晶電視項目保證了穩定的主要部件供應源。
2006年4月,索尼和三星又簽署意向書,聯合向合資公司S-LCD增資1.8兆韓元(約合19億美元),修建第8代液晶顯示器工廠。今年的3月4日,據外電報道,索尼與三星電子又將額外投入2000億日元(約合19億美元),用來興建一座月產5萬6萬片第八代玻璃基板的廠房,以提升合資企業S-LCD的產出。三星一消息人士透露,針對聯手打造一條新的液晶顯示屏生產線雙方已進入最后協商階段。
“S-LCD的第7代及第8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將繼續作為現有索尼主力產品,即32英寸及未來的52英寸面板的核心供應基地”。索尼的中缽社長指出:“與夏普合作的第10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將主要供應40英寸面板,加上S-LCD生產的面板,將能夠確保更多尺寸、更具有成本競爭力的面板供應。”如此以來,不具有獨立制造液晶面板能力的索尼公司已經布好局,以保證第7代、第8代以及第10代液晶面板的穩定供應。
在今年的美國拉斯韋加斯國際CES消費電子展覽會上,索尼正式發布全球第一款11英寸超薄OLED電視。2月19日,索尼公司宣布投入220億日元(約合2.03億美元)加強大尺寸OLED面板的研發。這是索尼繼顯像管電視之后又一次在電視技術領域做出領先的姿態。 在游戲業務上,斯金格也有大手筆,慷慨營救處境尷尬的PlayStation3游戲機。配備了強大的Cell芯片和藍光播放器的PS3,研發和制造成本都居高不下,即使售價比兩大競爭對手微軟Xbox和任天堂Wii都高,每銷售一臺的虧損額還要比對手大。
在PS3進退為難的時候,斯金格毅然決定將其全部降價100美元,由索尼來為高昂的成本買單。這樣做雖然短期內加大了索尼的資金壓力,但很快拉動了PS3在北美的銷量,甚至首次在日本實現了單周銷量超過任天堂的Wii。隨后,斯金格又降低PS3開發工具的價格,以此吸引更多的游戲商為索尼開發游戲,進而又推動游戲機的銷售,實現良性循環。
2008年,對于索尼公司來說是個福年,其備為關注的視頻游戲業務捷報頻傳:先是1月份PlayStation3的銷售業績首次超過了自己的游戲機PS2以及微軟的拳頭產品Xbox360;在接下來的2月份,索尼的PS3游戲主機又一鼓作氣,發貨量達到28.08萬臺,再超微軟的Xbox360。
當然,也許更令索尼滿意的是在第三財季中,持續虧損的游戲業務實現了自2006年PS3上市以來的首次盈利。該財季報告顯示,索尼游戲業務運營利潤達到了129億日元(約合1.33億美元),而在之前的2006財年,索尼的游戲業務虧損額高達542億日元(約合5.59億美元)。
霍華德·斯金格的加減運算還在進行著,他不斷地梳理索尼的業務線,將原本龐雜、分散的能量聚攏起來,再沿著電子、游戲和娛樂三個通道釋放出去,向世界展現一個簡潔的、輪廓清晰的索尼。
作者:崔曉琪 來源:《IT經理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