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明有著電影人的感性和活躍。采訪過程中他似乎難以“正襟危坐”,不時變換著姿勢,擺弄腦門上不長的頭發,笑聲連連,前仰后合,說到興奮處會忘我地拍拍桌子─一副做什么事都是“拍拍腦瓜”挽起袖子就開工的樣子。
然而,對于創意,陳偉明堅決不認為是“拍腦瓜”的結果。“所有的創意都來自于市場。無論面對一部電影,還是面對一個美女,首先你得把對方研究透了,才能開始發動進攻。”他說,“不然美女跑掉了,你輸了都不知道自己輸在哪里。做電影就好比追女孩,非常浪漫,但要成功,你必須從感性的東西中提煉出理性的東西來,形成一個良好的商業模式。”
陳偉明說自己是一個理性的浪漫主義者,做電影需要激情,而市場則需要理性,感性與理性和諧地交織在一起,自己才能久遠地實現電影夢想。
曲線開拓市場
中博傳媒是國內較早涉足電影產業的民營企業之一,中國的文化產業尚未成熟,因此,深入其間,機會很多,卻也容易觸礁。這些,陳偉明都經歷了。
1998年,陳偉明投資拍攝電影《鬼子來了》,由姜文執導并主演。由于是公司的第一部影片,陳偉明投入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對電影行業全部的熱情和憧憬。但當時的中國電影市場正處于低谷期,電影和文化產業市場還不成熟,有許多的不確定因素。民營企業在這個行業里的生存和發展非常艱難,很多民營影視企業因為整個行業的不規范遇到挫折。
陳偉明也遭受了同樣的打擊,“那時做一個電影投資人,真的很難。”他想到了放棄。
一個人的安慰給了他力量,這個人就是萬通集團董事長馮倫。馮倫的原話,陳偉明至今記得清楚:“哪個行業都一樣,你碰上了,沒辦法。如果你喜歡這個行業,你就要相信這個行業,別人不做好人,你要做好人。”
同時,陳偉明也對中國電影產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中國電影產業要實現產業化、工業化、標準化,短期內是不可能的。電影不能“靠天吃飯”,要走國際化路線。
1999年,陳偉明赴美國紐約大學進修,學習電影營銷與策劃。第二年,國內有線無線電視頻道合二為一,電視臺銳減,這讓電視節目的叫價不斷下降。陳偉明不想讓公司繼續承擔國內看不見的風險,決心整合國際市場資源,到國外消化自己80%的投資風險。
陳偉明開始分析好萊塢、香港和東南亞等地的影視商業模式,最終將學習的摹本鎖定在韓國。
開拓韓國市場,陳偉明認為,這是中博傳媒發展史上為數不多的艱難時期之一。韓國影視市場成熟而且規范,相比之下,中國市場則顯得有些混亂無序。因此,當陳偉明前去韓國洽談合作時,對方覺得不可思議,他們充滿疑惑的眼神讓陳偉明很受傷。
陳偉明給《新營銷》記者做了演示:雙臂在胸前交叉,目光斜視。“不信任!他們不是不信任我陳偉明,是不信任整個中國。”陳偉明一連說了五遍“不信任”。不信任的原因有兩點:其一,能不能拿出錢?其二,中國人懂不懂韓國的影視運作方式?
陳偉明撞到了南墻上,但他回不了頭。“異國他鄉,人生地不熟,說出去的東西一定要做到,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他一次次飛往韓國,大部分時間待在韓國,一個人面對韓方所有的制作人員,從老板、導演到編劇,十幾個人,而且語言不通,得靠翻譯。“我用誠意,用我的理念,不斷跟他們磨。”
耗時近半年,《REMEMBER》(《愛的記憶》)終于開機了,這也是中博傳媒進軍韓國市場的開山之作。開機儀式在韓國MBC電視臺大禮堂舉行,整個劇組上百人出席,場面熱烈,而主席臺上主持人鄭重宣布合作方是中博傳媒。此時此刻的陳偉明百感交集:從一點都不信任,到懷疑,到信任,到最后成為合作伙伴,酸甜苦辣,一下子涌上心頭。“我的眼淚嘩地就下來了。說不出來的感覺,五味雜陳。”陳偉明有些動容。
中博傳媒與韓國的合作就此開始,并且越來越順利。他先后取得了電影《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無極》在韓國的版權,在中韓電影交流史上樹立了一座里程碑。
目前,中博傳媒不定期地與韓國三大電視臺(SBS、KBS、MBC)以及各大電影、電視公司進行合作,參與投資和發行韓國影視劇,同時把韓國影視劇引入中國。
創意來自于市場
“目前中國的電影營銷停留在模仿好萊塢的層面上,甚至模仿一些落后的手段。好萊塢的電影營銷,是先從怎么賣片開始的,制作是后考慮的,是以市場為主導,倒推進行設計的。而目前國內的做法是由制作定成本,然后再去市場上,看怎樣才能收回成本。我們在運作時最先考慮的是市場。比如,我們正在拍攝的《成都我愛你》就是這樣的,三位導演的組合就有市場號召力,我們邀請許秦豪是看中了他在韓國市場的領軍地位,而我們還會選擇在韓國、日本有影響力的演員,這樣影片就可以進入日本市場。”
“我們知道導演的成本以及導演創造的票房預計值,由此確定成本,這樣才能控制風險。怎么賣電影、賣給誰、有多少人來觀看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創意都來自于市場。”陳偉明強調。
雖然制作在陳偉明的戰略中并不是唯一被強調的,但“內容”卻被他看做電影產業的核心。“內容營銷最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它幫助產品除了完成簡單的使用、工業設計的介紹之外,還能提升產品的藝術感覺。這是我們這些做內容的人對營銷的最大貢獻—提高產品的藝術功能,賦予產品藝術生命力。從營銷角度講,我們是以內容為核心,真正的價值是在藝術方面。這也是廣告主認同的核心。”
“讓大眾接受一種產品,所選擇的使用手段很重要。影視、音樂手段是現在年輕人最容易接受的。消費者對于硬性廣告會有一種提防意識,但如果換一個角度,變成講一個故事,潛移默化地讓消費者接受,可能廣告的成分就會退化。通過一個有情感、講故事的方式展示產品,這是我們這些做內容的公司最有價值的地方。”陳偉明說。
2005年,在傳統的電影制作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博傳媒開始了商業模式轉型,進入以互聯網、手機、移動平臺等為載體的新媒體業務領域,并由此獲得了美國風險投資公司IDG和萬通集團500多萬美元的投資。
這種商業模式在美國屢見不鮮,比如,美國福克斯電視臺就專門為熱播電視劇《越獄》制作了手機版,試金石電視公司推出了手機版《迷失》。
2005年是中國電影百年華誕,電影人都想為此做點什么。陳偉明也不例外。他決定拍一部手機電影《聚焦這一刻》。做出決定后,陳偉明首先要落實制作費用。或許是巧合,恰巧福特公司正準備推出一款新車,名為福克斯,而英文focus就是“聚焦”的意思。陳偉明非常興奮,他揣摩著要將兩個“聚焦”聚焦到一起。
最終,中博傳媒與福特公司走到了一起,《聚焦這一刻》的電影命題也得以確定。賈樟柯、孟京輝、王小帥、小江和孫小茹等8位導演分別拍攝了8部短片,每部短片片長3分鐘,內容是關于“這一刻”的思考,短片中從思想這個隱性的方面來表現“活得精彩”的主題,顯性方面是福克斯汽車的巧妙出鏡,傳達出福特品牌健康的精神理念。
《聚焦這一刻》先后入圍當年的釜山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戛納電影節和俄羅斯國際電影節,并且榮獲2006年全國汽車營銷大獎。
從《聚焦這一刻》至今,中博傳媒制作了上千部短片。陳偉明的新媒體概念越來越清晰,他提出了PIMAMovie(新媒體電影)概念,并在此基礎上確立了自己特有的商業模式。
陳偉明介紹說,中博傳媒的商業模式CCMP,即內容、渠道、營銷、宣傳,通過PIMAMovie 平臺達到專業化、標準化、娛樂性、國際化、服務性。新媒體業務將充分發揮整合的力量,將網絡和手機的互動、娛樂和便捷性,與傳統電影的關注度高、參與性強的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創一個嶄新的商業運營模式,其中包括:網絡電影、手機電影點播下載,在網絡、手機上互動參與創作,網絡影視游戲的開發與互動,移動增值服務等等。
“中博傳媒對新媒體電影采用了類型化、版權標準化、流程工業化、制作專業化的商業運作模式。”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博士方勵可說。
新營銷平臺:手機電影
電影《天下無賊》,為了給品牌更多展現的機會,本屬隱性廣告的植入式廣告變成了明晃晃的廣告,讓受眾感到厭倦。《天下無賊》與諾基亞的合作過于牽強,男主角偷了一袋子手機竟然全都是諾基亞手機,其合情合理性難免受到質疑。至于警察使用的惠普筆記本電腦,還有“寶馬汽車”,在《天下無賊》中的出現也不自然,人為痕跡明顯。
“傳統的植入式廣告是為觀眾服務的,依賴于后續各種線上、線下活動的跟進,才能把觀眾的視線集中到商品上來。但如果影視作品本身過于成功,植入式廣告的效果就會有比較大的衰減,無法突顯產品,引起關注。反之,如果植入的產品過于彰顯,則影視作品的可看度和吸引力又會大打折扣。如此一來,傳統的植入式廣告就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尷尬境地,植入的產品要么被內容吃掉,要么變成沒人愛看的內容。”陳偉明說。
另外,對于廣告主來說,傳統的電影有一個問題是其無法回避的,這就是電影上映的“檔期”及“周期”。所有與傳統影視類媒介合作過的企業都會為這個問題頭痛不已,如果企業是為了產品上市或為即時推廣而做的宣傳,那么大多會因為檔期無法確定、播出周期難以把握而白白失去與影片聯合營銷的同步效應。
而手機電影的優勢在于它是為注意力服務的,受眾對新媒體內容的寬容度要遠遠高于傳統的電影、電視。新媒體影片投資低、運作周期短、播出周期靈活,使得為廣告主定制新媒體短片成為可能。
“2008年年底,我們已經與一個汽車品牌聯合打造了一部反映汽車文化新媒體電影系列短片,叫《都市游俠》。第一部的5集已經完成制作,春節前后就將在互聯網、手機等平臺上播映。”陳偉明說,“這個劇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營銷概念,叫品牌生態圈。短片電影節奏快,無法通過冗長的鏡頭交代一個人的品位和生活方式,但是他生活中的用品品牌很容易說明他的生活狀態。這個劇是針對事業小成的年輕活力人群,通過品牌生態圈的概念,很容易理解電影人物的故事,同時實現了各個品牌之間的價值放大,實現內容和營銷兩方面的共贏。”
“這部影片,將是中國新媒體電影短片的營銷模板!”陳偉明自信地說。
電影是一個高投資、高風險的行業,個人英雄主義解決不了投資回報問題,最終還是要回歸市場,手機電影也不例外。“技術革命讓人們有了表達的渠道。在門戶網站上,我們的手機電影與播客寬頻等頻道合作,讓播客全程參與電影的制作過程,從最初創作理念的提出,一直到最后電影劇本成型,根據他們提出的各種意見,整理出迎合市場的東西。”陳偉明一再強調了解市場的重要性。
畢業于廈門大學計算機系的陳偉明早年在廣東做過貿易,在海南玩過房地產,在大連承包過體育頻道,但這些并不是他人生經歷中最有戲劇性的一幕。他最喜歡對別人講的一個段子,是他打著吊瓶當導演。他說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成為主宰觀眾喜怒哀樂的電影人。
“電影是我的興趣,更是我的夢想,能將賺錢和興趣結合在一起,我很知足。”陳偉明一臉的幸福。 作者:閆芬 來源: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簡稱:中人網)www.ChinaHRD.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