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師松下幸之助于管理的定義很簡單:企業管理過去是溝通,現在是溝通,未來還是溝通。專家研究表明,優秀經理70%以上的時間都用在了溝通上,經理如此,銷售代表也不例外。因為銷售代表不但要管理客戶,還要管理客戶的下家,也就是協助客戶做好“助銷”工作,工作的內容和難度增加了。具體來說,銷售代表管理好客戶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還有客戶的下家。這“三流”的管理是建立在客戶的良好溝通上。只有良好的溝通才能落實公司的策略、定貨、促銷等。這些溝通是銷售代表到得業務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實際業務過程中,很多銷售代表抓不住溝通的主動權,達不成自己的目的。經常有下面的業務電話:
客戶老王說:“小張,聽說你們公司的出廠價格下調了5點,上次的差價怎么補?” 小張疑惑地問:“老王,你是從哪里聽到的?我怎么不知道。” 老王辯解道:“什么?你不知道?已經是三天前的事情了,我看世界就你不知道,是不是警察叔叔抓了你幾天?要我幫忙嗎?” 小張:“什么意思?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王:“問你們經理好了。三天前政策就調了,也不打個招呼,太不夠意思了,這業務怎么做?” 小張說:“好了好了,我給經理打電話,再給你答復。不過,你這個月的款子要打過來,否則,我也不好講,怎么給你要政策?款子要50萬!”(文/郭漢堯) 老王說:“50萬恐怕有困難,政策經常變,讓我怎么做?”沉默了一會說:“就算支持你,40萬好了。不過要按照最新的價格結算。” 小張無奈:“好吧,今天就打過來。”
不管怎么樣,本來客戶應該付款50萬,現在付40萬就可以了,還可以得到最好的政策。這個電話溝通過程,客戶取得了優勢。這樣的事情在銷售一線經常發生,那么銷售代表怎樣才能把握住主動性,達成自己的目的,而不要讓客戶牽著鼻子走?達到和客戶雙贏呢?首先銷售代表要掌握溝通技巧。
銷售代表和客戶溝通時要有一個開場白,這個開場白可能是天氣、足球、市場動態等。無論開場白是什么,都要落在開放區中,要雙方共同探討。只有這樣才能為以后的溝通打下了基礎,當然客戶也會利用這個策略來取得銷售代表的好感和認同。小張因為上一次的事情找到老王,當面的溝通如下: 老王說:“小張,來了?” 小張:“老王,上次你少打了款,害我挨罵。我昨天一個晚上沒有睡好,眼睛還是青的。” 老王:“你看,我眼睛也是青的。昨天看球看的。你看了沒有?中國隊的表現太好了。” 小張:“我看了下半場!,郝海東的進球我看到了……” 老王:“足球是越來越好了。” 小張:“是呀,米盧的團隊工作做得好。” 小張:“對了,上個月剩下的10萬,什么時候打?” 老王:“我們同病相憐,老弟,好說,好說,下個月一起給,關照一下兄弟嘛。” 小張:“哦,好的,我回去和經理說說。”
在這個例子里面,銷售代表又被客戶牽著鼻子走了。本來小張想要求老王把上次的款補上,但是老王利用“足球”的概念作為“開場白”來和小張溝通,這個概念是雙方的開放區,取得了小張這個球迷的認可,小張認同了老王對足球的看法,后來又認同了老王對業務的看法。小張完全可以設計自己的“開場白”,利用開放區來引導老王,而不是被老王引導。
銷售代表和客戶溝通的目的是希望客戶按照自己的設想做事情,這個事情可能是訂貨、發起促銷、渠道建設等,因此銷售代表不僅要知道如何“開場白”,如何切入,更要知道如何引導客戶。要通過巧妙地提問了解客戶的心理、客戶的想法、客戶的真實業務狀況等,也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未知區”和“盲目區”。客戶也是久經“江湖”的老手,同樣,客戶面對銷售代表希望得到企業更多的信息、其他客戶的信息、人事變動信息、消費者狀況等,也在不斷尋找自己的“未知區”和“盲目區”。
對于“隱藏區”也類似。銷售代表和客戶都盡量保證自己的“隱藏區”不讓對方了解,進行信息封鎖,這樣就出現了一個“溝通沖突”,客戶和銷售代表都想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信息。這個時候,銷售代表要一點點開放自己的“隱藏區”來和對方交換“未知區”,從而擴大自己的信息。
這時候,銷售代表要知道提問的技巧,要知道什么時候問“開放的問題”,什么時候問“封閉的問題”,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其中開放的問題是沒有固定的答案的問題,需要長篇大論的問題,封閉性的問題是有固定答案的問題。一般來講,開放式的問題在是“開放區”要提問的問題,封閉式的問題是在溝通進行到“談判”的階段而提出來的問題。例如在下面的對話中,小張想知道公司政策的變化以后,客戶的庫存情況;老王想知道公司政策變化以后,具體的政策的細節。 才王:“我聽其他客戶說的,你們的政策前3天就調整了,具體情況怎么樣?” 小張:“你要先報庫存的,還有多少?” 老王:“怎么不提前通知我呢,配合一下不是能上量嗎?” 小張:“我也是剛剛才知道的,不是你提醒我的嗎?報一下庫存吧,好補差價。” 老王:“補差價好說,下午給你準數。政策的新文件出來了嗎?” 小張:“哦,還沒有出來具體的文件。只是大概有個口頭的傳達,先要有庫存的數量。
在上面的對話中,對方都提出了封閉性的問題,來探求對方,了解對方,進行溝通中的談判。
銷售代表要為客戶創造價值,就要解決客戶的實際問題,要整合客戶和公司的資源,其中有一些是雙方都沒有成型解決辦法的,需要雙方共同來探討。例如要發起一個促銷活動,需要客戶和銷售代表來共同商量發起,剛開始可能雙方都不知道怎么做,只有雙方達成一致,才能完全了解。下面的案例: 老王:“小張,你們的政策到底有沒有變化?” 小張:“你不說我還忘了,沒有變化。以后不要道聽途說,搞得那么緊張。” 老王:“現在的政策是什么?” 小張:“還是每個月返利,按照這個階梯來返”,遞上表格。 老王:“趙經理還在干嗎?這個政策是不是他定的政策,好久沒有看到他了。” 小張:“還在干經理,不過也有些官僚了。” 老王:“誰當了領導都這樣,不信你試試?” 小張:“還要你支持我才行啊,你不上量,我怎么能上去?” 老王:“哈,要上量還不容易?做個促銷就行了,我是靠你吃飯的。” 小張:“你看該怎么搞?” 老王來了興致,“可能這樣比較好……”
當然,不是每一個銷售代表和客戶的溝通都遵循從“開放區”到“盲目區”和“隱藏區”的沖突,最后到“未知區”來解決客戶的實際問題這個原則。對于不熟悉的客戶,開放區要大一點,在開放區的溝通時間要長一點,老客戶可以直接進入“盲目區”。同樣,事情不同、事情的緊急程度不同、銷售代表的溝通風格不同,溝通的路線和步驟會不同,四個區域的使用情況也不同。溝通之窗非常有利于銷售代表全面了解和客戶“談判”的步驟和方法,有利于不斷地總結的經驗。同時,銷售代表要有這樣的理念:“客戶可以抱怨我們的產品,但一定不能讓客戶抱怨我們的服務”。如果因為品牌問題、產品問題、政策問題失去客戶,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是公司的問題:如果因為和客戶溝通不好而失去客戶,那將是銷售代表最大的失敗。
作者:郭漢堯 來源:博銳管理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