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分客戶主動聯系我們,和以往有點不一樣的是,客戶希望我們為他們精簡的員工重新找工作,也就是轉職。企業的這種做法,讓我感到危機中的濃濃溫情。
這個需求頗具戲劇性。以前很多客戶都和我們約定,不希望我們“獵”他們的員工。然而,在當前經濟形式下,這些客戶卻要忍痛割愛,割舍自己精心招募和培養的人才。
受邀參加一家IT客戶組織的內部現場招聘會,我們收到了98份簡歷,這些候選人主要是因為企業業務戰略轉型而被精簡,大部分人才為該業務領域的核心人才,其中84%為研發專家和管理者。而這些人才資源正是我們在手機通信領域尋求新突破的客戶所渴求的。從一定程度上講,這種主動幫助被精簡員工轉職的做法能夠幫助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順利完成業務戰略轉型;同時也推動了人力資源的良性流動,促進行業的發展。
對于這些曾經為企業繁榮時期發展做出貢獻的員工,這種善始善終的做法值得其它企業借鑒。然而,是否有一種完美的方法可以從根本上避免給員工造成被裁、失業的心理陰影,實現精簡員工成功轉職的無縫鏈接呢?
一些企業為了做到這一點,在公布精簡人員消息之前,便尋求人力資源服務商的幫助,為即將被精簡的人員找到可能的下家。這樣“潤物細無聲”做法,可以盡量減輕“精簡人員”因裁員和失業帶來的心理壓力,實現企業的無痛瘦身。
這應該是精簡人員方法中值得推崇的做法。當然面臨大規模的精簡人員,企業也會有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覺。為了解決大批量的精簡員工,我們的客戶中,也有采用內部招聘會的形式,組織他們所有的人力資源供應商為其推薦新工作。人力資源供應商精心準備有針對性的職位,并派出多名顧問坐陣現場,為參加活動的被精簡人員提供詳細的職業咨詢。對于被精簡人員而言,在未來工作上,有更多的機會可以選擇,同時也會因被需要而受到鼓舞。
然而,在被精簡人員的轉職中,也會出現一些市場爆冷門的人才,人力資源供應商很難為其找到新的東家。我們的顧問會接到他們頻繁的電話咨詢,有人抱怨這是多么糟糕的一年,兩個月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對個人的職業命運感到迷茫和困惑。我們理解他們迫切和沮喪的心情,然而在非常時期,對于機會的等待還需保持積極的心態。
在這些冷門人才未找到新工作前,企業的人力資源負責人應與其保持聯系,進行心理疏導,提供詳細的職業咨詢,分享精簡員工重新找到工作的成功案例,讓他們看到希望,受到鼓舞,直到找到新的工作。同時,也有企業通過專業的職業轉職服務商,。這比企業自己應付這類敏感的事件要更有把握,通過一系列的培訓和輔導,讓經理們知道“應如何通知被辭退員工”,讓被精簡的人員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能力和需求,為他們順利獲得新工作提供輔導和支持。
危難之處見真情!艱難時期對于企業的經營而言,是一種挑戰,同時也是一種機遇。古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之說,或許就是這些充滿溫情的做法,使企業良好的雇主口碑得到進一步傳播,使更多的人員對企業產生信賴感,當經濟形勢轉好時,有更多的人才奔著企業的雇主品牌慕名而來。對于企業當前的發展而言,更是利大于弊,現有的員工對企業富有責任感的做法會更有安全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工作的士氣也會更加高漲。
因此,在經濟低迷時期,我建議雇主在對待精簡人員上,要善始善終,好聚好散,即便是他們離開公司,也要對他們保持持續的關懷。
來源:網易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