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說未來在全世界的制造方面,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誰?我覺得是印度。首先,兩國勞動力的成本差不多一樣,但印度人的英文能力比中國人要好得多,而且印度人的邏輯思維、數學能力也很好。很多人希望通過學軟件而到美國去,以改變他們的階級身份,所以美國發的工作簽證里面差不多40%都發給了印度人。印度通過人力資源的有效培養和輸送,在美國形成了強大的影響力。印度在構造全世界IT和顧問咨詢人才的網絡,而這個網絡無形的力量使得它的競爭能力在不斷加強。印度正在通過人才素質的提高,使得其整體的競爭能力讓全世界刮目相看。
中國現在面臨的機會也特別好,所以我們要提高素質,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這是經濟全球化給我們帶來的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在未來我們中國人將不僅僅是工作在現在所說的勞動力密集型的崗位上,而是工作在管理層、在技術開發層上,這些對中國經濟在全球的競爭能力提升都會發揮很大的作用。并且我們應該意識到,全世界的人才流動就和資本的流動一樣,哪有機會,他們就往哪走,哪個國家的技術人員都有表現價值的需求,當我們放開眼界,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我們需要的人才時,我們就能更好地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
而且隨著風險的規避,現在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不愿意把投資放在一個國家,所以有些公司也在考慮不能將全部的制造都集中在中國,他們擔心由于SARS這樣的事件而帶來的風險。同樣,在印度大量的軟件開發工作也在同樣的思維指引下正在向中國移動。中國和印度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有一個潛力十分巨大的市場。日本有一個經濟學家畫了一個圖,描繪得很準確,北京、上海的經濟跟中國最落后的地區經濟能夠差10年甚至20年,外國人就是看到了這種差距,說中國這個市場不僅潛力十分巨大,而且持續的時間也會特別長,而且短期內中國的人力資源成本并不會上升太快。
融入全球大環境,才能應對挑戰
在人力資源發展過程中,我認為無論是我們的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如何把我們自身融入到這個大環境里面很重要。為什么很重要呢?我們現在希望找到有經驗的人,現在國外的跨國公司在中國找到的都是我們需要的人才,而我們應該加強自身對人才的競爭能力,這是中國企業需要努力的地方。所以說在中國的市場上,我們正在面臨著一個國際化的競爭。中國市場正在變成一個國際的市場,我們作為一個企業賣任何一個產品,如果把競爭對手排序的話,首先就是外國企業。
做軟件的公司,都是做了一個軟件,然后不斷拷貝,因為一次性的成本投入而產生越來越多的拷貝,你就會獲得一個高利,就像微軟,做了一個Windows,之后就像不斷印刷一樣,拷貝了很多,所以拷貝是賺錢的一個基本模式。那么,東軟是如何做拷貝的呢?我們采取了一個很特殊的方式,比如:我們看到了一個前景很好的領域,就是健康領域,也就是醫療設備,如CT、核磁共振、彩超等等領域。這些設備最核心的技術是計算機的控制系統和它的軟件,東軟正在全世界組織一班最優秀的人,成為一個團隊,開始設計這樣一套系統。這是全方位的系統,我們從來不制造,我們采用集優化生產的模式。我們的數字醫療產品的競爭對手就是西門子、東芝、飛利浦等等大公司。有一次我到德國去,他們感覺很奇怪就問我,說東軟是一個軟件公司,你怎么做到這個領域?然后他問我是否知道他們做這個產業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并且問東軟是最近幾年才起來的公司,怎么會想進入這個領域?于是,我回答說:“你們100年的歷史中能對我們構成威脅的大概只有10年,前90年做的東西跟我沒有什么關系,因為前90年你們生產的產品也已經被淘汰了。再有,數字醫療產品制造過程中有軟件也有硬件部分,我們東軟的聚焦是做軟件、做設計,不是做硬件。我們在全世界有很多一流的供應商,但我沒有給供應商培訓費,而只是和他簽了一個合同。”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種啟示,中國正在融入全世界,中國人要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找資源,尋找我們需要的人才。我們可以到美國最優秀的公司去挖最好的設計人員,我們付給他更高的工資,我們用最短的速度在對方的產品還沒有出來之前,就走向市場,通過人力資源來贏得時間,從而來獲得競爭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