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客中“80度”針對《關于“彼得原理”等的回答》做了答復,而且一連提出兩個急切的“為什么”,我摘錄如下:
80度:
非常感謝!
這兩個問題,或并存于草創期的企業,或并存于成長后期的企業。正因為被“拔苗助長”的“管理者”的經驗值,帶給了企業“不幸”甚至是災難!
利益、權利,到責任、服務!這個過程,從企業初創,整個管理團隊都達成了共識,每個人都明白管理者要有責任心,有服務意識,但“管理者”就是做不到!為什么?
至于說企業文化,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循循善誘(其中也包括引導),是我個人比較認同的作法之一。但是在既引導,又激勵的雙作用力下,居然沒有多少反應!但是別人都說這樣的公司這樣的企業文化都很不錯!為什么?
博客里,我對80度簡單的做了回答:
雖然并不知道您是誰,但我體會到您應該是一家企業的老板,因為只有老板才會真正關心企業的“彼得原理”。而且我感覺您現在有些過于急躁,可能是企業運營的現狀讓您擔憂。
雖然我并不清楚您企業的現實情況和具體情況,但我猜想您可能最關心的是現在的銷售體系。因為,一個企業最怕的不是總資產,而是現金流,能讓老板一夜間頭發變白的多半是現金流。
往往這個時候是最讓人難以抉擇的,我們明明知道我們的問題出在哪,也明明知道要解決好這些問題需要時間,需要“靜養”,只有這樣才能治根,治本。但眼前的問題卻很容易讓人突然窒息。
關于您現在思考和面臨的問題,我只能從概念上和您交流,很難解決實際問題,但我建議您可以靜下心來,多從“利益”的角度來思考,通過制定某些“利益”上的規則,來逐漸改變現狀,如果您有興趣,可以參考《當事人法則與相關人法則》。
再或者,能不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細節,我們一起探討,可能這樣會更實際一些,謝謝。
現在,我針對您提出的這些問題,有些個人的感悟,想寫出來,和您一起探討一下。
我們這里實際上針對的問題在于企業中層的管理和培養,您在回答中,對這些中層“管理者”用了“拔苗助長”一詞,我不知道您企業的真實情況,但我想說,現在有許多企業提拔中層的時候,往往還是更偏向于“做事”,所以,往往把會“做事”的人,“拔”起來,讓他們更多的承擔“做人”的責任,而且希望能“助”他們學會“做人”。對這一點我是有保留意見的,本身“做人”和“做事”就是兩個非常難提升的能力,而且在現實中越會“做事”的人,反而越難學會“做人”,所以,這種“拔苗助長”的結果往往是一拔就“死”。
所以,我認為“擇人”比“助人”更關鍵!
您的第二句話提到:利益、權利,到責任、服務!這個過程,從企業初創,整個管理團隊都達成了共識,每個人都明白管理者要有責任心,有服務意識,但“管理者”就是做不到!為什么?
您在這里非常強調“共識”,我有保留意見。前IBM總裁郭士納在《誰說大象不能跳舞》中寫過一句話:“上帝啊!卻有太多的執行官并不知道,人們只會做你檢查的事情,而不會去做你期盼的事。”這是針對企業的執行的,同樣在選人上,管理中也是如此:“人們只會產生跟‘利益’有關的意識,而不會產生你期盼的意識。”這個“共識”在創業初期可能會有用,而當你的企業越辦越大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共識”越來越沒用。
所以,我們不能指望中層自身“醒悟”!
您的第三句話提到:至于說企業文化,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循循善誘(其中也包括引導),是我個人比較認同的作法之一。但是在既引導,又激勵的雙作用力下,居然沒有多少反應!但是別人都說這樣的公司這樣的企業文化都很不錯!為什么?
對于您企業文化的真實情況我不清楚,但這里我想和您說的是,激勵只是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一個層次,雖然是最深的層次,但也是最脆弱的一個層次,他必須借助制度和環境兩個層次搭好平臺,做好基礎,否則將會成為空中樓閣,浮云一片。
另外,您提到別人評價“這樣的企業文化很不錯,為什么?”原因很簡單,一個企業的文化,外人只能看到表面,而這個表面本身就會存在很大的“包裝”后的色彩,所以,企業文化的好與壞,更多的只有自己最清楚。
在這些問題中,我感覺,您目前可能更為關注的應該在“制度”層面,如何通過“制度”,調整企業內部的“利益”規則,逐步改變現狀。
所以,我建議,您可否試著利用制度,改變“利益”規則,來做一次管理博弈。
由于不清楚您具體的情況,沒有針對性,我只能借助目前比較流行的現象來和您探討。
目前,有些企業想辦法將內部員工“老板”化,我想借用這個現象和您探討一下,希望對您有點現實意義。
針對這種“老板”化的做法和規劃,本身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于細節。
首先,我想探討的是,企業內部要讓哪些人“老板”化,真的需要到基層么?
有些企業想讓每個崗位,每個員工都“自負盈虧”,做自己的“老板”,聽起來非常不錯,但我非常擔心,這樣做風險不小。
1.中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想當“老板”,更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如何當“老板”,所以,第一個風險就在于,我很擔心,一旦整個企業每個人都成為“老板”,會出現一大批無所事事的人,本來執行力強的也會不知所措;
2.“老板”與“老板”之間天生的就只有“利益”關系,更多的是彼此“利用”,而決不會真正“合作”,所以,我擔心,一旦整個企業都是“老板”,我們就會很快失去團隊,每個人之間都會談“利益”,自掃門前雪;更重要的是,自然就會形成和助長內部的“本位主義”現象,從而,會讓公司內部產生資源流障礙,嚴重影響企業執行力。
針對這個問題,我想起一個拓展訓練的活動設計,其實很簡單,過電網,針對這個游戲解釋可能各不相同。有一個設計是這樣的,先把游戲者分組,然后選出組長,開始游戲,必須讓所有人都通過,但由于每個網洞只允許過一個人,所以,如果沒有策劃好,就很難全部通過。
這個游戲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對沒有完成任務的小組的懲罰制度,只要有一個人最后沒有通過,所有組員都不會受罰,只罰組長一個人,一次過不了就罰一次,讓所有組員都看著、體會。
我覺得這個游戲設計的亮點就在這個懲罰制度,什么是“老板”?我們要在企業里制造“老板”就得首先知道什么是“老板”,而且應該讓員工知道當“老板”的哪些方面。
在一個企業里,可能就只有老板才真正關心現金流,關心企業的發展和困難,關心企業的生死存亡,關心各個項目的成敗,關心成本等等,一旦企業出了問題,也只有老板才會受到真正的“懲罰”,這就是現實。我們要讓員工當“老板”,最核心的就是要員工有這種“老板”的危機感和責任感。
在這個游戲里頭,組員看到組長一次次的受罰,很快就會“自責”,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很快就能集中到這位組長身上,這樣一來,這個團隊戰斗力就非常的強。
企業管理也一樣,如果我們通過調整“利益”規則,員工的錯誤“罰”到中層管理者身上,讓我們的中層管理者產生“老板”意識,這樣可能會達到一些我們想要的效果。比如我們的銷售,目前大多數中層管理者的職責就是團隊的業績,對整個團隊也是以業績論英雄,這樣,任務壓到“管理者”身上,“管理者”就很自然的加倍分解,而且是簡單的壓到員工身上,于是,您說的“每個人都明白管理者要有責任心,有服務意識,但‘管理者’就是做不到!”自然就出現了。
反過來,我們能不能把對“管理者”的考核變個方向,整體業績的失敗,不單獨“罰”到“管理者”身上,而是采用“相關人”原則,讓所有人都承擔基本相當的責任,而下屬員工的工作失誤、困惑、迷茫等等“服務”和“指導”方面的責任,全部或主要由“管理者”擔當,下屬員工,即使是“當事人”也只承擔少部分,甚至不承擔,但這個“管理者”受“罰”的過程和原因一定要讓所有組員都清楚,而且要反復刺激他們。另一方面,整個團隊完成業績,采用“當事人”法則,重獎“管理者”和“當事人”。這樣,通過“利益”的調整,改變“管理者”的角色和意識,承擔起“老板”的角色,讓整個團隊形成一個“小公司”,“自負盈虧”。
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利益”的驅動,擇人和助人等問題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體現。當然,這里寫的還是過于極端,不同企業有不同的情況,我們在真正實施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度”和過程。
先寫到這。
作者耿啟亮的博客:http://gengqiliang.blog.sohu.com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