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中國人的記憶中,注定是銘心刻骨的一年。這一年對于應屆的大學畢業生來說,當然也成為面臨嚴峻考驗的一年。往年的10月以后,一些金融、房地產和外貿等企業就紛紛進入大學校園,為物色人才進行各種各樣的宣傳。然而,今年的情況大為不同。這兩年是應屆大學畢業生的高峰之年,然而在世界金融海嘯強烈沖擊中國經濟的大背景下,一邊是更多的畢業生需要就業,另一邊卻是工作崗位被迫削減的就業現狀。如何在這場危機中找份稱心的工作,成了這些應屆大學畢業生面臨的一大問題。
據分析,在這次金融海嘯中,受沖擊最直接的就是房地產、外貿和金融證券等行業,目前國內這些行業的員工薪水已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那些出口外向型的中小企業受到的沖擊更大,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如株三角及長三角等地區的很多外向型生產企業的業務量大幅下滑,如果情況短期沒有好轉,一些企業將面臨用工方面的更大威脅,這些都將對國內人才市場產生重大的中長期影響,預計明年那些經濟專業學生的就業形勢會更加不容樂觀。金融風暴的影響讓一些企業收縮了戰線,但這不表明他們就沒有人才需求了。畢竟危機只是暫時的,有些企業出于人力成本和人才儲備的考慮,還是會繼續招聘應屆畢業生,但是招聘條件和薪資待遇將發生新的變化。崗位的總數減少了,就意味著競爭更加激烈,企業的招聘門檻將會抬高,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并得到職位,那就要具備更強的能力、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這種大環境下,畢業生如何應對如此不利的形勢呢?我很同意一些專家的說法,讀懂企業的招聘要求非常重要。欲求職的畢業生首先要找到相似行業同崗位的熟人了解:他們的工作是怎么做的,常遇到的問題是什么,在履行崗位職責中有什么技巧。把這樣的準備在自己的應聘簡歷和面試中表現出來,你的機會就會大很多。也許,這次危機對那些長期緊俏的一線、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影響比較有限,但卻對二線及以下的大學生則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顯然,如果現在讓畢業生臨陣磨槍、再去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幾乎不可能,因此應屆生就業時要著力擴充人脈關系,增加信息來源渠道。同時要找準自身定位,突出自己的優勢對贏得擇業成功非常重要。比如,一個二線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如果想去一家不錯的進出口公司就職,其競爭力可能不如一個在一線外語學院貿易專業畢業的大學生,而他如果把自己的外語優勢與其他專業的大學生相比的話,去選擇外企的市場銷售等職位,機會就會大很多。這就是所謂“田忌賽馬”的道理,既以自己的長項去和那些相對弱的對手比拼,取勝的概率自然會高出很多的。如果我們的大學生能夠正視目前就業市場的嚴峻現實,放棄原有一些過于理想化的虛榮念頭,退而求其次,憑借自己的專業技能優勢,去大膽選擇那些更具挑戰性的職位,完全可能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藍天來。
另外,應屆畢業生要注意應聘部門和應聘地區之間的差別,應屆畢業生應該盡可能選擇公司核心或者有潛力的部門就職。在目前的社會性危機關頭,企業在擴張期和鼎盛期才考慮到的職位可能會被縮減,與其四面碰壁,不如尋找一個大的入職空間。在篩選應聘地區上,從以往的經驗來看,這種經濟震蕩會突出表現在經濟發達或者發展迅速的地區,比如深圳、浙江、上海等大的中心城市。從一般的意義上,這些城市固然機會多,但變動也更大;相比而言,一些有潛力的二級乃至三級城市也許有更好更穩定的就業機會。因此,大學生在自己的職業選擇問題上,面對動蕩的危局狀況,必須本著以變應變、東方不亮西方亮的變化思維,來從長設計自己的職業戰略。同時大學生還應該客觀認識到,現在的就業形勢很嚴峻,更應該平衡心態,變壓力為動力,適當降低期望值。同時注意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要放低姿態,要懂得從基層做起,吃苦耐勞,這樣的態度往往更能獲得就業機會。
從一般的道理上說,工作不好找,這是社會處于經濟危機形勢下的必然現象。但又并非絕對,還是那句話:機會總是屬于有準備的人。況且,剛出校門的大學生最大的弱點就是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現在的形勢下,工作難找但并非絕對找不到。如果立足于盡快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為自己未來的職業前程做好基礎性準備,那就有必要把盡快上崗放在首位,而能夠上怎樣的崗放在次要,這樣的選擇序列往往是會有不錯的結果的。
作者:馮雪松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