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勞動合同法》成為壓倒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培訓行業似乎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浩劫”或考驗。培訓公司正倒閉著、整合著、升級著或度日如年著…培訓師(企業內部的或外部的),正喧囂著、彷惶著、欣喜著、憂慮著或正蠢蠢欲動著…為了錢、為了名、還是為了利——或許真的是喜歡著(培訓)。
另一廂是:咫尺講臺,讀經品史,暢談人生。淺顯的、樸實的、風趣的、幽默的,講者娓娓道來,聽者津津有味,趨之如騖。
一邊是削尖腦袋的企業培訓師,“上跳下竄”(說的有點過份),十八般武藝全用上;一邊是從容、鎮定和淡泊,絲豪不顯功利和浮躁(至少屏幕上給人的感覺是這樣)。
該紅的,紅了,如一夜春風,紅透大江南北。沒紅的始終沒紅(大多數企業培訓師沒紅,專職的或兼職的,內部的或外部的)。針對“于丹現象”、“易中天風暴”,值得我們總結、學習和反思的太多了。
厚積才能薄發
不管是于丹還是易中天,厚積薄發是筆者最大的感概。沒有厚積,是不能引經據典;沒有厚積,是不能信手拈來;沒有厚積,是不能一氣呵成;沒有厚積,是不能將“之乎者也”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沒有厚積,更是不能做到從容不迫、鎮定自若。“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沒有“我注六經”,怎能“六經注我”。時下學術風氣浮躁,初出茅廬者生怕成名太晚,生怕不能一鳴驚人,抄襲、模仿,無所不及之能事。相比之下,于丹教授不急不躁、從容自信的演講風格不正如一縷拂面而來的清風嗎?
互動不局限于肢體
唱歌、跳舞、分組、隊呼似乎成了培訓前不可或缺的“游戲”大餐。當形式上的互動被美其名曰冠于“破冰”的美名時,似乎就進行得更加堂而皇之了。鋤頭、斧子能破冰,和煦的春風和溫暖的陽光就不能破冰了嗎?擅用提問、用好提問(反問)、適當的停頓,給聽者以思考的時間和遐想的空間不也是互動嘛!。思想的互動才是最高境界的互動。
上什么山唱什么歌
中國有十幾億人口,大多數人恐怕文化程度或文學水平并不高,要紅得“透”只得迎合大多數人的要求,做到雅俗共賞才行。能把如此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演繹成和之者眾的下里巴人,是于丹、易中天“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本領。據說央視將《百家講壇》定位為初中水平的聽眾。時下有的講師要么鄉音太重、平淡無奇,要么濫用專業術語、書生氣太濃。要做到“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見什么人說什么話”,不僅要平時多修煉語言功夫,還要加深對學員的了解和對本專業本行業的造詣。
學習不是復習
沒有人會對抄現飯感興趣。一次好的培訓,老師講應占主導地位,老師不僅要講得新,還要講得“別”。這一點,易中天似乎比于丹運用得更加靈活自如。如果易中天將《品三國》演繹成家喻戶曉的《品三國演義》,我想,易中天今天恐怕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大學教授了。從不同視角(用易中天的話說叫現代視角)看待問題、思考問題恐怕是大師與一般講師的最大區別了。
演技不可或缺
央視做的flash動畫太吸引人的眼球了,更吸引人眼球的是易中天們的演技。如果永遠是一成不變的背景墻,即使再豐富的思想內函也難于長期吸引聽眾的注意力,至少也會讓聽眾產生疲勞感。娛樂搞笑的最高境界是自已不笑,觀眾哈哈大笑。自己大笑,觀眾不笑,那是假的。趙本山大叔深諳此道。
海到盡頭,天——自然做岸,山登絕頂,我——自然可以為峰。企業培訓師們,請靜心沉氣,練好內功,機會來臨時自然會光顧你的。
“學習《論語》、學習經典”、學習于丹、學習易中天、學習培訓!
作者:李正新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