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歷史使命。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獲得了飛速的發展。2005年全國獨立設置高職(專科)院校1091所,招生人數達268.1萬人,高職(專科)學生招生占全國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數的比例達到53.1%,在校生人數為713萬人,占本、專科在校生總數的45.7%[1]。根據近幾年來的招生情況和對未來一段時間的推測來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飛速發展的背后,其生源的質量和數量方面潛伏著危機,因此,有必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以確保高職院校的生存和發展,使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能夠持續地健康地發展。
一、高職院校生源危機的表現
1、降分錄取新生
在近幾年的高校招生中,高職院校常常需要降分錄取新生,才能完成招生計劃。過去,高校降分錄取的現象十分少見,但隨著近年來高校數量的迅猛擴張,將分錄取現象越來越常見。2004年河南省高職招生中,將分錄取的高職院校達到20多所,占河南省高職院校總數的一半左右,少數高職院校將分達到40分。2006年,內蒙古、廣東、江西、北京和上海等地均出現了較大范圍的高職院校降分錄取新生的現象。有的高職院校年年降分,甚至臨時調整招生計劃,多次召集落榜考生補報志愿才能勉強完成招生計劃,出現這樣的情況,可以說高職院校的生源危機已初露端倪。
2、新生報到率低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新生報到率下降成為地方高校和高職院校的一大困擾,而高職院校的報到率又是高校所有錄取批次中最低的。以湖南省為例,歷年來高職院校的到校率只有70%左右。一些偏遠地區、二線城市的高職院校報到率又低于大型城市的高職院校。在高等教育的計劃管理時代,新生錄取和報到是一致的,放棄歷盡十多年寒窗苦讀而獲得的高校入學資格是不可思議的。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隨著近幾年高校的大擴招,放棄入學資格的現象逐年增多[2]。高職院校由于其社會聲譽、辦學條件、學歷層次等因素影響,報到率遠低于本科院校。新生不報到造成的招生計劃的浪費和辦學資源的閑置,進一步影響了高職院校的聲譽,又影響了其他考生的升學權益,這是高職院校生源危機的又一個重要表現。
3.生源質量下降
由于高職新生一次性到校率不高,不得不再三降分補錄,由此造成新生入學時分數懸殊較大,同一班級學生之間分數相差30—60分,有的班級最高分與最低分相差將近200分,分數相差懸殊,從另一側面反映出高職新生整體質量不高及個體素質差距較大,很明顯,高職學校錄取的學生大多不在同一起點線上,這無疑給正常教學增加了新的難度,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明顯感到學習困難,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又對目前教學現狀不滿,使(教)與(學)的矛盾更加難以調和,而且,由于生源質量下降,高職新生普遍起點較低,課堂教學改革常常因得不到學生的積極響應與配合而很難進行。如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開放式教學、等皆難以實施或實施后因學生無法配合而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由此常常挫傷教師課堂教學改革的積極性[3]。如此這般,高職新生教學工作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只能是低水平狀態下維持,由于考大學容易,學生對進入高等院校學習的機會不如計劃經濟時代的學生這般珍惜,違紀現象不斷增多,無疑增加了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難度。
二、高職院校生源危機的成因
1.人口出生率的急劇下降是影響高職院校生源的重要因素。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的生育意愿下降和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推行,新生人口逐年減少已成為我國人口的重要特征。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機器匯總數據顯示,在1986-1990年是我國人口出生的高峰期,為12539.7萬人,自1991年以來,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1996-2000年出生的人口為6897.8萬人,僅為1986-1990年出生人口的55%左右。以江蘇省為例,江蘇省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較發達的省份,普九早已完成,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已接近80%,高考錄取率已在70%以上。2004年考生有36萬人,招生計劃25萬人左右,考生人數和招生人數均為近幾年來最多的一年。而幾年后很多高校的招生規模將為現在的一倍以上,全省年招生能力遠超過30萬人,如普通高中按近幾年的發展速度,到2014年后,預計普通高中年均畢業生人數還不足30萬人,到那時,即使初中畢業生升學率100%,高考錄取率100%,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校生源的絕對數也將明顯減少,不能滿足高校招生能力的需求,高職院校將面臨嚴峻的生源危機[4]。以上海市為例,2006年全市高中畢業生18萬多人,2006年后開始呈下滑趨勢,2009年將跌至10萬人以內,三年之內銳減40%以上,在嚴峻的招生形勢面起,處于高考招生最低批次的高職院校將首當其沖。
2.本科院校連年擴招,新興的獨立學院搶占了大批生源
近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從辦學層次和學校辦學規模兩方面迅速擴張,各省市都升格了一大批本科院校。全國不論是原有的還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近年都在擴建新校區,許多地方圈地數千畝搞大學城,基建投資均在數億元,有的甚至在十億元以上,不少學校目前仍在擴建中,很多高校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在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一倍左右。在中小學生源連年下降的情況下,本科院校的擴招只會導致生源的競爭更加激烈。
另外,近年來我國的獨立學院獲得了飛速的發展,教育部2006年教育統計公報顯示,去年全國318所獨立學院共招生54.3萬人,目前全國獨立學院在校生規模已達146.7萬人。這一數據接近10年前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的總人數。獨立學院由于依托本科學院辦學,學歷層次為本科,在辦學聲譽和學歷吸引力方面強于高職學院,隨著獨立學院的數量增多和規模擴大,對處于高考招生最低端的高職招生進一步擠壓。
3.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對生源擠壓
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指普通高等學校舉辦的成人教育(函授、夜大、進修班)、遠程教育、電大、職高、管理干部學院、教育學院等,一般采取先進行成人高考,考試上線后進入固定的大學或學院學習,最后取得該學校文憑的方式。上世紀80年代,成人高考帶有很強的文憑補償性質,成人高考考生最初的年齡一般在28~30歲,成人教育的招生對象主要是在崗人員及待業者、已離開正規學校的人員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在職成年人占到考生總數的60%或更多。到上世紀90年代,成人高考已基本完成文憑補償這個歷史任務,在職大齡成年人在考生中的比例下降到30%左右。1998年以后成人高考更呈低齡化趨勢。高起本、中專升大專的考生在成人教育生源里的比重越來越大,出現了成人教育中學生年齡結構變輕、脫產學生增多的局面。特別是最近兩年來不少地區取消了對應屆高中畢業生的限制,成人高考越發呈現出低齡化趨勢[5]。2006年,據信息時報從廣州幾大成考院校統計的數據顯示,20歲左右的年輕人現已成為成考生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約占到總人數的40%左右。越來越多的適齡青年不參加全國統一高考,一邊工作一邊通過成人教育獲得文憑,有的甚至已經被高職院校錄取的新生放棄入學資格,就讀成人高校,使得高職院校的生源進一步減少。
4.國外教育機構對生源的爭奪
隨著經濟全球化競爭的進一步加劇,教育全球化成為一種趨勢,在全世界范圍內招生,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已經成為國外高校擴充生源的重要手段。目前,發達國家如德國、日本、英國和美國等國家由于出生意愿下降導致的人口增長率低的原因,國內高校面臨普遍性的生源危機,這些國家的高校都把經濟上迅速發展的中國視為重要的生源國。國外高校在資源、聲譽、辦學歷史、教學水平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吸引力。越來越多的國外大學,甚至國外名校都將目光盯在了中國學生身上。近年來,我國出國留學人數不斷高攀,留學生年齡則不斷降低。據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曹國興介紹說,2005年底我們出國留學人數共93萬人。可以預計的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富裕家庭將出國上大學甚至讀中學作為子女求學的重要選擇,國外高校將成為國內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生源的重要競爭者。
三、解決高職院校生源危機的對策建議
危機是危險和機遇的共同體,生源危機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既有積極意義,又與消極的作用。生源危機勢必導致生源競爭,在競爭中,那些具有特色的,教學力量較強,社會聲譽和辦學質量較高的高職院校將成為贏家,他們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甚至會通過兼并生源不足、辦學效益差的高職院校,出現規模巨大的職教集團。而那些辦學質量較低,社會聲譽較差的高職院校則面臨被兼并甚至破產的命運。這對于國內高職院校來說,生源危機則成為它們做大做強的壓力和動力。面對生源危機,筆者認為,可以采取如下對策:
1.優化生源結構,拓展生源空間
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招生的生源以普通高中畢業生為主,三校生(中職、技校、中專)為輔,生源結構較為單一。隨著生源競爭日益激烈,高職院校必須重視生源開拓工作,優化生源結構。除了普高生、三校生外,已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工人、想換工作的職業人士、農民和轉業軍人都是重要的生源渠道。高職學院每年寒暑假期3個月時間師生無事可作,企業由于淡季和旺季變化,時而富余大批勞動者,這為開展職業技術培訓提供了時間條件。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與企業聯姻,開展短期職業技術培訓,學校進工廠,即可以為企業解燃眉之急,又為沒有條件上普通高職院校的技術工人提供了優質的教育資源,還可以促進高職教育產、學、研發展。
2.強化就業優勢,突出特色教育
就業優勢是高職院校吸引生源的重要手段。如果畢業生能就業,就好業,則高職院校的生源危機迎刃而解。面對激勵的生源競爭,高職院校必須把就業作為辦學的導向,實現就業和招生的互動。突出就業優勢,必須將人才培訓和企業需求接軌,在專業設置上,發揮船小好調頭的優勢,根據市場需求開設新興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根據企業個性化需求增減需求,在職業素質培養方面,針對目標崗位群定向培養。
在激烈的生源市場競爭中,特色也是學生選擇高職院校的重要砝碼。高職院校必須重視自身的特色建設。在辦學理念上,要發掘特色內涵,凝聚師生人心,在專業建設上,要做大做強重點專業,突出其輻射力和社會聲譽,形成品牌效應,在學生管理方面,實現管理方式創新,將以人為本落到實處,讓學生有校園榮譽感,形成良好的口碑。
3.擴展農村市場,服務農村經濟
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總數的60%以上,長期以來,由于多種原因,農村人口的高中升學率、大學入學率都遠遠低于城市[6]。2006年,城市化程度高的上海、浙江等地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30以上,高考錄取率超過了75%,而城市化程度較低、人口眾多的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則不足20%,高考錄取率不足60%。因此,農村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生源空間,農村經濟的振興也迫切需要廣大高職院校提供人才與技術支持。中西部高職院校要立足服務農村經濟需求,在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學費標準、辦學途徑上進行優化,以適應農村高中畢業生和剩余勞動力的求學需求。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實現跨省招生,為中西部地區多培養合格人才。
4.關注社區教育,注重角色轉型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共有1091所,占我國高校總數的63%,數量眾多的高職院校在大中型城市十分普及,高職院校在城市中已經具有一定的地位和輻射作用。高職院校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區責任,關注社區教育,以實現角色的轉型。在這一點上,美國社區學院的經驗值得我國高職院校借鑒。美國社區學院的特色是服務社區、注重實踐、形式靈活、學費低廉[7]。對我我國的高職院校來說,借鑒美國社區學院的經驗,一是必須注重對自身在社區服務方面的功能開拓,承擔起社區文教、衛生、科普、娛樂、體育等方面的作用;二是改變辦學方式單一、學籍管理僵化、缺乏特色的缺點,采取靈活多樣的辦學方式,發揮自身優勢與特色,走短、平、快的辦學路子,加大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服務力度,以提高社會的認同度,增加吸引力,以提高社會的認同度;三是要加強和企業與社區的聯系,在師資配備、資源配置、課程設置、學籍管理等方面滿足社區需求,提升服務功能。
5.做好文化交流,開拓境外市場
托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這一觀念已經深入人心,高職教育在平坦的世界里也必將打破壁壘,實現全球范圍里的資源和生源配置。具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必須有全球化的眼光和意識,開拓境外市場。目前,我國已經有少數高職院校經過多年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完全能接納外國留學生。在少數特色專業方面,如園林藝術、烹飪藝術、推拿按摩、民族工藝等專業,我國高職院校因其學費低廉,技術精湛,對國外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開拓境外市場,一則解決生源問題,二則對于提升高職院校的品牌和影響力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面對生源危機,高職院校必須重視文化交流,學習WTO規則和國際慣例,培育對外國留學生有吸引力的特色專業,積極開拓境外生源市場。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06年教育事業統計快訊(節選)[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1:58.
[2]葛敏.考生自行放棄入學資格問題的影響與對策[J].市場周刊.管理探索,2005.2:118-119.
[3]董珍文.高職生源素質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7.1:112.
[4]楊益民,凌亢.從生源狀況看中國高等教育的潛在危機[J].統計研究,2003,9:35-38.
[5]王東勝.成教學員低齡化趨勢與教學方法創新[J].成人高教學刊2003.02:49-51.
[6]覃文松.從高校生源城鄉比看中國教育的不公平[J].理工高教研究,2005.2:19-21.
[7]劉蘭明.從美國社區學院開放性看我國高職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2.10:45.
注:作者彭移風,宋學鋒,載《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8年第一期。《中國高等教育評估》系上海高教所出版的內部刊物,季刊。此文完成于2006年10月,投稿了將近20多家教育類期刊,均不予發表,最近收到《中國高等教育評估》的樣刊和稿酬,甚為感激,特此感謝!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