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近年來實行的繽紛長假黃金周為企業和員工都提供了難得的放松、娛樂和充分調整的機會。每逢佳節倍思親,春節萬家大團聚。只有在這個時候人們才能夠充分利用這些日子探親訪友、交流溝通、娛樂休閑。可從歷年我們收集到的資料來看,總有很多上班族因不注意春節期間的心理保健或不適應這種大喜大悲的情感變化,而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這種疾病的發生把我們其歸結為“節日心理綜合癥”。
很多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管理者最近發現了一些令人困惑的規律:員工的績效和精神狀態會隨著長假的來臨而出現持續下降;即使在長假結束,上班族們的工作狀態也會持續低迷一段時間。中國人傳統對于健康的理解就是單一的身體健康的領域,可是從“節日心理綜合癥”現象中我們卻發現:當員工由于工作環境、熟悉的工作節奏變化出現心理不適問題的時候,身體狀況也會發生一定程度的不適應。這必然會給企業的日常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除了傳統的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咨詢之外,員工在節假日以及其他不同時期的心理保健與輔導也成為擺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們面前新的課題之一。
節日綜合癥的多種表現及情景分析
『節前心理失調:恐慌與焦慮』
表現一:7天的國慶長假對于一些平時在高度緊張狀態下工作的人而言是一件并不那么令人舒心的事。有些人為如何安排這不用工作的長假而憂心忡忡,“節日綜合癥”的說法又一次被提起。許多“上班族”很不適應清閑的生活,一旦停下來無事可做,或者過幾天沒有條理的“混亂”生活,反而會出現抑郁、失落、焦躁不安的不良情緒。心理學上叫做“節日心理失調癥”。小夢在節前就是這樣的一種狀態,她說面對好不容易盼來的“十一”長假,卻不知該怎樣安排自己的時間才好。
表現二:小惠在旅游公司工作,“十一”7天的工作排得滿滿的,“每年的國慶等長假總是讓我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國慶是旅游旺季,對旅游行業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可另一方面,高強度的工作也在國慶前夕朝我涌來,看著周圍越來越繁忙的同事和眼前的一大堆工作,我的心理上和生理上已經不由自主地開始出現不良反應,變得煩躁、憂慮、心悸,甚至會失眠。假期對于我們來說‘徒有虛名’。”對于很多從事服務行業的人來說,這種“人不工作我拼命工作”的情形其實很多,在長假期間表現得更加明顯。
『案例點評』
對于節前擔心假日無法合理安排而引起的茫然和不適,有職業健康專家指出,這源于生理和心理慣性。當人一下子從緊張忙碌狀態中停下來無事可做,或者做其他一些與平日工作不沾邊的事情的話,原來那種適應緊張節奏的心理模式便會突然失去對象,加上生理和心理的慣性作用,會使人們面對寬松的環境反而感到不適應。有這種節日心理失調癥的人們,應該及早地根據自身特點做好假期計劃,以休息為主基調。有余力的話,當然也可做一些其他的安排。而針對節前由于擔心繁重的工作壓力而引起的焦慮現象,對于有此類“節前心態”的職場人來說,主要還是一個心理準備和調試的問題。在選擇這樣的工作之前,應該有一種“職業預期”,即明白你需要什么樣的工作和生活,要根據不同的職業特點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如果發現自己確實并不適合當前的工作狀態,很難和它磨合,不妨嘗試換一個工作和環境。
『節后異常:疲倦和懈怠』
自從走出校園踏上工作崗位那天起,每個人便進入了無窮無盡的工作狀態。一周五天,朝九晚五,機械化的工作就這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進行下去。日子一長,對工作倦怠的心態便從此而生。“五一”大假行將結束,剛外出旅游愜意歸來的某公司“白領”張先生,想到又要投入到快節奏的緊張工作之中,突然莫名其妙變得煩躁起來,吃飯不香,看電視沒心思……周圍的一切看起來都那么不滿意。他甚至想辭職,繼續享受“五一”期間那種游山玩水的快樂生活。對張先生這種“反常”舉動,專家診斷他患上了“節日綜合癥”,并提醒說這種癥狀在不少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正確應對之將有助于盡快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狀態。“節后不想工作”如今成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尤其在黃金周7天長假后表現得特別明顯,“目眩頭暈、精神不振、喜歡犯困以及面對工作頭皮發麻”的表征,很多職場人都這些癥狀都很熟悉。很多人感覺頭暈惡心、精神疲憊,抑郁失落,焦躁不安,做事無效率。這些表現都是患上了“節后綜合癥”。上班族往往是易感人群。
『案例點評』
現代人的心理失衡是一種亞健康狀態,已經成為一種突出的社會問題。從心理學角度上講,在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下,作為一種應急機制,人的大腦中樞會相應建立起一套高度緊張的思維和運作模式,以使人們能夠適應快節奏的工作、生活模式。如果人們一下子從上述狀態中停下來無事可做的話,原來那種適應緊張節奏的心理模式便會突然失去對象物,加上生理和心理的慣性作用,會使人們面對寬松的環境反而感到不適應。于是,有些人便會出現抑郁、焦急、憂傷、失落甚至心悸、失眠等身心健康問題。一個人在一個缺乏競爭的環境里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過于安逸的環境反而更易引發心理失衡。
容易引起節日綜合癥的心理因素
從節日綜合癥的問題表現上看,容易引起節日綜合癥往往有這么幾個心理原因:
一、消費壓力: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濟計劃,準備看望朋友花多少錢,計劃給父母多少錢,給孩子多少壓歲錢等等。錢多者有多者的消費,錢少者有少者的用途,一旦實際的開支超過預算就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緊縮消費為難,借錢消費更不體面,這給快樂的春節增添了一份焦慮的色彩。對此,心理醫學專家提醒人們,春節花多少錢要量力而行,千萬不要因為實際支出超過手中現有的錢數,給喜慶的節日增添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二、親情關系:
“每逢佳節倍思親”。新春佳節,一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其樂融融。當然,也有一些遠在他國求學的學子、堅守在工作崗位的子女、遠在他鄉的戀人等等,不能與家人、戀人一起團聚,這些都給節日的喜慶氣氛平添了心理上的思念之情。為此,有關醫學專家提醒人們,節日期間給家里打個電話,發個電子郵件,寄張照片……這些雖然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問題,卻能減輕親人的思念之情,減輕心理壓力。
三、與別人攀比:
春節期間老同學、老朋友、老戰友們聚會,大家一起話舊日情誼,繪人生藍圖,原本是件很開心的事。但生活中的很多新內容卻會成為朋友交往的阻力。自己或配偶下崗失業所引起的自卑,子女沒考上大學所引起的愧疚,退休離崗引起的失落感等等,都會在朋友交往中使你感到差人一等,造成有些人特別害怕在老同學、老朋友和老戰友們面前丟臉。
四、工作節奏紊亂后帶來的身心不適:
長假過后,人們感到一定程度的疲勞應該說是正常的。因為人們平日已經適應了的睡眠、飲食等生活節律被打亂了,而且由于頻繁地探親、訪友、購物、旅游、應酬聚餐,說話也顯得比平日多了,所有這些因素綜合作用都會使人在節后感到一些疲倦,有這種情況的人應該積極進行自我調適,從心理上要接受已經開始上班的事實。
節日綜合癥的預防和對策
對于職場一族的節日綜合癥,主要應該從員工個人心理調整方面來采取有效措施應對:
1.學會進行積極的心理自我調適:盡量松弛自己平時那種高度緊張的思維運作模式,真正給自己的精神和心情放個假,走出心靈的誤區。提高心理健康免疫力;
2.人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常會胡思亂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節日生活:適度緊張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讓節日的生活更加充實,而充實的生活可以改善人們的抑郁心理。興趣愛好廣泛者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因為生活豐富多彩就能驅散人的不健康的情緒,并可增強一個人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義;在假日最后一天應有意識地做一些與工作有關的事,如看看書、思考一些問題,有助于走出慵懶散漫的“休閑者”狀態。而新的環境,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生活,可激發人的潛能與活力,變換環境進而變換心境,使自己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3.心理放松,輕松上班,設置緩沖區:七天長假之后,要將節日期間還沒有處理完的事情,用最簡捷的方式盡快了結,不要拖拖拉拉,再讓它們牽扯自己的精力。可寫一張便簽式的備忘錄,將未盡事宜和上班后頭幾天要辦的事情羅列其上,這樣可做到心里踏實,一目了然。剛剛上班的那幾天不要馬上投入高難度的工作,盡量先安排耗費體力和腦力較少、壓力較輕的工作,慢慢給自己上發條。
4.自我保健,面對焦慮和恐懼:曾經經歷過節日綜合癥或者心理疲憊期的職場一族可以嘗試用自我陳述和自我心理保健治療的方式來緩解恐懼和焦慮。
相信:只要預先規劃和積極應對,大家都能很快度過節日前后產生的“心理綜合癥”,從而以更加陽光積極的態度來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享受全家團圓的美滿人生,應對職場中的小小困擾。
作者:韓嵩 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合伙人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