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司總是要從小公司做起,在做的過程中公司也要學會成長的,有的企業長大了,因此,我們記住了它們,也有些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夭折了,我們淡忘了它們。我相信,在伴隨著企業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很多員工也在長大。對于這些成長或是正在長大,或是已經在不同公司長大的員工,大多數員工不會在一家公司成長,都要經歷很多公司,有的是主動離職,有的是被迫離職,這一份經歷我想肯定與很多同仁一樣,每一次的離開我們都會有“懷才不遇”的同慨。
員工在公司中離職很正常,因為,個人和公司都需要成長,選擇不同的路對于每一個選擇者來說,都是重要的。因為,我們不是圣者,能預感到自己一定會成就一番事業。公司也是一樣,當初去工商部門注冊營業執照時,誰也不會知道自己一定會是未來的世界500強企業。對于,我們戲言,我們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炮灰的過程。為每一個打工的公司不斷的付出,因為,可以負責任的說,員工在公司都希望長久,誰會愿意離開呢?公司炮灰是沒有高低的,在公司中,只有在職者與離職者,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為了公司,員工付出了很多,結是呢?員工還是要選擇離開,哪怕員工是決策者之一,哪怕員工已經做到了高管,不管怎樣,員工還是要離開為之付出心血的公司,這是一份割舍,更是一份情感。有時候,員工對于公司情感要大于決策者。
對于炮灰的概念,員工與公司之間都有自己利益方的見解,因此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倒底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出現哪幾種情況:
公司認為,公司成立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能實現公司的企業使命,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對于社會是有利,對于員工是共榮,利國利民。但是,由于市場的競爭激烈,由于產品的技術落后,由于資本的不足,由于競爭對手的卑鄙,由于公司內部的不團結等等原因,公司失敗了,宣布解散或倒閉,這一種情況是老板與員一起“失業”。另外,比較常見的就是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有一些員工的主動或被動離職,即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炮灰”,為什么呢?因為,這一種現象是很殘酷的,主要有兩種員工,一種是有志不得施展的(公司并不是一個很得賞識人才的地方),一種是無能力的。反正是選擇離開了。公司的發展越久,這一種員工的進進出出也就越頻繁。公司的成長肯定不會是一批老員工做起來的,也需要新員工的加盟,而在長大的過程中,有一些不如意也是正常的。
而作為員工—方,這一種炮灰的犧牲是不得人心的,且不說有志不能施展,就是說無能力的,員工并不是不愿意去學,而是沒有這個時間和機會,現在的公司巴不得員一個員工都是團隊的第一名,一個人的銷售量能抵上公司半年的收入。對于好員工是百般遷就,對于能力不足的員工就是冷眼旁觀,員工有一點錯,在好員工那里,壞十分不過是壞三分,對于能力差一點的員工,好十分不過是好三分,不值得慶賀。在公司不景氣之時,很多員工就是炮灰的第一選擇,有很多管理層和決策者就在討論員工的去留問題。
我不認為,成長的過程我們是炮灰。
在商海中成長的西方公司每年的裁員也是很正常的事,甚至在有些公司在公司做了幾十年的老員工也不能幸免,只要是不符合公司的利益,一切都要為利益讓路。這就是市場規律。可見,離職和勸退也不是一件什么不得了的事。我的經歷近十年,在不同的公司打工,不管是做普通員工還是做管理,到后期的決策層,現在也跟一些企業做營銷診斷,參與公司的咨詢服務。關于炮灰的說法我早已知悉,關于公司的做法我也是熟知能詳。有時候,我也參與其中。我認為,這不是一個炮灰的問題,以公司的角度,已是炮灰的員工應當捫心自問一下:
如果,你有能力,你是炮灰嗎?在成長的過程中,你可能不強大,需要在不同的公司進行磨礪,但這并不妨礙你的志向,也許,這家公司是殘酷一點,但對你也是一種激勵,把鞭策作為動力,你才是一個真正的能者。
如果,你的能力不行,你更要想一想,是自己沒有學還是公司沒有引導?畢竟,公司是經濟實體,肯定不會像學校那樣的言傳身教,即使文化型的企業,它所強調的是企業價值,經濟還是要擺在第一位。要讓自己盡快的成長起來,自己若能跟上公司前進的步伐,自己會是公司的好員工的,若是跟不上,你就要多檢討一下自己,是自己發展的方向與公司的價值觀相矛盾,還是自己并沒有把事當一回事。前者你可能選擇離開,尋找自己新的方向和歸屬感,后者,則你要抓緊努力,清鄭板橋說過: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關鍵是我們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磨礪,沒有承受力就不會有爆發點。我們很多這樣的員工就是這樣離開的,離開就要有價值,希望與我的同仁們共勉。
炮灰?離開了誰還不一定誰活不下來呢?
作者:查鋼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