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職業倦怠癥的女醫生
“不用脫鞋上床露出手腕腳腕!碑斘易哌M體檢中心的“心電圖”檢測室時,一位年輕的女醫生頭也不回、非常機械地對我說。
我遵從指令,躺下。女醫生非常熟練地操作,大約一兩分鐘的時間,心電圖的檢查就做完了。醫生頭也不抬地把打印出來的心電圖遞給我,沒有說一句話。
接過心電圖看了幾眼,根本看不懂。想到最近感覺有些胸悶氣短,我連忙向醫生請教:“請問醫生,我的心電圖測試結果怎么樣啊?”
“體檢報告里會有結果。”醫生仍然沒有抬頭,非常冷淡地回答。
“那您看我這結果正常嗎?”我不放心,想多問一句。
“基本正常!焙喍痰牟荒茉俸喍痰幕卮。
這時,又一位體檢者走進檢查室,只聽女醫生機械的聲音再次響起:
“不用脫鞋上床露出手腕腳腕!
受到如此“禮遇”,自然很令人生氣。但以我多年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職業眼光來看,這位為他人檢測身體是否患病的醫生,正不幸患上了職場流行的“職業倦怠癥”:對于她所從事的工作,已然失卻了興趣,變得麻木、冷淡;工作對于她而言,既無樂趣也無價值可言,剩余的只有無聊與機械。所以我不僅沒有遷怒于她,反而有意用十分愉悅地聲音大聲對她說:“謝謝您啦!”然后轉身走了出來。
我是希望能用我感謝的話語、愉悅的聲音融化一點凍結在她心頭的冰霜。
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在日復一日重復、機械的作業中,漸漸會產生一種疲憊、困乏,甚至厭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難以提起興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著一種慣性來工作。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師克麗絲汀·馬斯勒將職業倦怠癥患者稱之為“企業睡人”。
ü如果你每天清晨醒來,一想到要去上班就會心口堵得慌;
ü如果你每天坐在辦公桌旁,看到那一大堆文件就十分惱火;
ü如果你在工作中,稍不如意就忍不住大發其火;
ü如果你每天回到家中,總感到筋疲力盡,沒精打采;
ü如果原本開朗活躍的你,如今卻感到話懶得多說一句,路懶得多走一步,對電視不感興趣,對書籍打不起精神,甚至連辭退工作的念頭,都在心頭百轉千回,最終也懶得出口……
如果你對以上的描述頗有同感,很不幸地,你或許已經染上了這種流行于都市職場中的“流行病”――職業倦怠癥。
“職業倦怠癥”又稱“職業枯竭癥”,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按照國際公認的定義,衡量職業倦怠的三項指標分別為:情緒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所謂情緒衰竭是指沒有活力,沒有工作熱情,感到自己的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的狀態。
所謂玩世不恭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對象間保持距離,對工作和環境采取冷漠、忽視的態度,敷衍了事,行為怪僻;所謂個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傾向于消極地評價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體驗和成就體驗的下降,認為工作不但不能發揮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無味的繁瑣事物。
職業倦怠,使個人身心疲憊,工作質量下降,職業發展停滯;使組織反應遲緩,行動不力,效率下降;嚴重者,還可能會觸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包括社會道德水平下降、對公眾時事關注度降低、危害社會行為增加等等。如何克服這種職業上的倦怠感?怎樣才能重新找回對工作的熱情?以下將從職業興趣、職業信念、職業價值與職業責任四個方面來尋求醫治良方:
興趣,夯實樂業的基石
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
八九歲的時候,父親叫他去放鴨子。他把鴨子趕進池塘以后,就去水邊逮蝴蝶、捉甲蟲,或是蹲下來靜靜地觀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殼、來回穿梭的游魚、五彩繽紛的蠕蟲……
每天,法布爾都要抓許多漂亮的小甲蟲、小蝴蝶、小蝸牛等,還要揀上好多貝殼和彩色石子,把兩個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夕陽西下,法布爾趕著鴨子,滿載而歸,心里甜滋滋的。
正是這種對昆蟲的癡迷,把法布爾引進了科學的殿堂。后人為了紀念法布爾,在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兩個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滿了許許多多昆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過去個人沒有擇業自由度的情況下,提倡的是“我是一顆革命的螺絲釘,哪里需要就擰到那里”,要發揚“干一行、愛一行”的精神。而從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講,提倡的是“愛一行、干一行”,只有職業興趣與所做工作相匹配,才能夠熱愛自己的工作,才能夠心甘情愿地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夠不以其苦,反以為樂。
就象從小就酷愛昆蟲的法布爾一樣,當他癡迷地觀察、收集、記錄、研究各種各樣的昆蟲動態的時候,雖廢寢忘食,仍然樂此不疲。最重要的一點是,當一個人聚焦于他所最感興趣的領域時,他的潛力與天賦最容易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他也最容易摘取到豐碩的果實。
國內外很多心理學家研究了大量的職業性向與職業興趣測評工具,幫助我們認識自身的職業興趣之所在,比如卡特爾的16PF職業性向測評;霍蘭德的職業適應性測驗;愛德華的個人偏好測驗;以及起源于古巴比倫蘇菲族,后來被海倫·帕爾默進一步發展的九型人格等。
這些先進的測評工具,會幫助職場新人正確選擇自己的職業道路,也會幫助陷入職業泥潭中的職壇老將重新明確職業發展方向。比如一位屬于九型人格中7#――快樂型的女孩,原本活躍、開朗,對于一切“好玩”的事情都充滿新鮮感和刺激感,并信奉“人生的樂趣在于快樂!
她所適合的工作應是公關、社交、導游、網絡游戲設計等需要創意的工作,然而迫于就業壓力,以及對自身職業興趣的迷茫,她在漫無目的地四處撒網之后,糊里糊涂踏入職場:她找了一份打字、復印的文員工作,這一做就是三年。這份對于她來講十分枯燥、單調的工作,正一天天地消磨著她的工作熱情,剝奪著她銀鈴般的笑聲,對于工作的厭倦早已悄然侵襲她的心頭。
信念,賦予事業的力量
張先生是80年代末的大學生,畢業后分配在中石化下屬的某公司工作。參加工作后不久,張先生以其出色的才華、踏實的工作作風被提拔為生產部主管,后又調到質量部擔任副職。在質量部工作三年后,張先生遭遇了他職業生涯中最為關鍵的一個拐點:這一年,質量部的正職領導退休了,公司決定從質量部三位副職中選出一位來接替老領導的工作。最終的結果似乎出乎意料:無論是專業能力,還是管理水平、工作態度,最被看好的張先生卻落選了!
自此,張先生一蹶不振。昔日忙碌在各車間工作現場的身影不見了,往日激蕩在他心中的雄心壯志也蕩然無存了,甚至連辦公室,也再少見他的身影。在過去“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國有企業體制中,張先生就在這樣一種甚至連被動應付都算不上的工作狀態中,在這個質量部副職的崗位上,一干又是五年!
故事還沒有結束。當張先生累計在這個副職的崗位上工作了八年之久后,公司迎來了第一次內部體制改革。在“用對人、用能人、用好人”的新的用人理念基礎上,公司重新盤點中層干部隊伍,將張先生調到某車間擔任車間主任。就這樣經過“八年抗戰”,張先生終于摘掉了頭上的那個“副”字,當上了車間一把手。
可是此時的張先生,與昔日與他不相上下、卻被幸運地提升為質量部正職的那一位,已經沒有什么可比性了;甚至與五年前的他自己,也沒有了可比性。由于多年來荒廢專業、疏于學習,張先生新官上任不到一年,就被淘汰出局。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遭受一次晉升挫折時就萎靡不振、長期處于職業倦怠狀態的張先生,輕易放棄了自己的初衷,忘掉了畢業之初的雄心壯志,迷失了一定要干成一番大事業的信念,最終卻害了自己。現在的他經常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一遍遍地告誡身邊的年輕人:無論什么時間,無論什么情況下,都不要放棄學習,不要放棄上進,不要放棄自己心中的信念!立志有所作為的堅定信念,是我們行走在職場道路上的指路明燈。
在職場道路上,也許我們會因同事不睦、上級不和而備感苦悶;也許我們會受到來自公司領導的誤解;也許本該加薪、升職的機會最終卻與我們擦肩而過;也許我們會遭遇到各種各樣不公正的待遇……但不管怎樣,這些都不能成為我們放棄追求,放棄夢想的理由與借口!該訴說的就去訴說吧,想哭的就去哭吧,只是,千萬別停下前行的腳步!
價值,支撐愛業的本源
由日本著名作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黑柳徹子所著的《窗邊的小豆豆》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建議那位患有職業倦怠癥的女醫生也能夠看一看:
有一天,在巴學園上學的小豆豆在上學路上遇到一位賣“健康樹皮”的大哥哥,據說每天早晨咬一咬樹皮,如果覺得苦,就說明生病了;如果覺得不苦,就說明很健康。小豆豆向同學借了錢,買了“健康樹皮”,然后拿著它給全校所有的人都咬一咬,包括那位可愛的校長先生。所有的人都不覺得苦,所有的人都很健康。小豆豆和同學們,都覺得開心極了!
其實,從小就在大自然中長大的校長先生知道:“實際上,任何人咬這塊樹皮,都絕對不會覺得苦!钡吹叫《苟购屯瑢W們得知大家“都很健康”時那開心的樣子,校長也非常愉快,就一直沒有戳穿這個謊言。
假若那位做心電圖的醫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工作是幫助人們檢查身體是否健康,而當測試結果顯示“一切正常”時,她能夠像小豆豆那么為他人的健康而開心;能夠為自己證實了體檢者的健康、打消了體檢者的顧慮與擔憂而感到高興;能夠在工作一天結束時對自己說:“今天運氣真不錯,來這兒檢查的,心律都很正常哦!并且看起來他們都是那么健康!”那么,她將多么愉快地渡過每一天,并將她的好心情傳遞給來此檢查的每個人啊。
職業倦怠癥說到底是一種心病。心病就只能靠自己去預防、醫治。對抗機械、簡單、重復性工作的妙招,就是多關注工作所給他人帶來的價值。主動找出工作的價值、生存的價值,從而發現工作的樂趣。
比如專門負責打針的護士,其實她不是機械地“打針”,而是在為病人治;負責看守大門的保安,不是簡單的“進門登記”,而是肩負整個單位的財產及人員安全;教授小學語文的老師,不是年復一年地重復簡單的知識,而是在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的心智,為祖國培育未來的接班人……
“能夠使他人幸福和成長,就是自己工作的價值”,這絕非不切實際的虛話、假話、空話,卻正是滋潤我們心田的最好雨露,也是保證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出色工作的根源。
責任,構筑敬業的保障
“如果大家都因為自己的事情走掉的話,那就沒有人再堅守自己的崗位上了。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工作,給受災的群眾帶來幫助和慰籍!痹谒拇ㄣ氪ǖ卣鹬惺チ四赣H、失去了年幼女兒的四川女警蔣敏,四五天來幾乎沒有休息,一直忍受著巨大的悲痛堅持工作,直到暈倒在地被救護車送往醫院。而像她這樣感天動地的人,在救災現場還有很多很多。
2008年5月12日14:28分,四川汶川發生8.0級強烈地震,造成了六萬多人傷亡。而當歷史定格在這一天塌地陷的時刻時,全國人民立即行動起來,投入到這場血脈相連的救助行動中。天地間,正上演著一幕幕感天地、泣鬼神的畫面:在災情面前,在危險面前,在痛失家人的悲情面前,我們手拉手、心連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今天,我們奮斗在各自的崗位上,履行著神圣的職責,為抗震救災奉獻出一份愛心和力量!
是的,我們每個人肩上所擔負的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不容許我們再有絲毫的懈怠與逃避!為了履行責任,敬業愛崗已經不再需要任何其他理由!
也許有人會說:民族大義面前的責任感,畢竟與日常工作中普通崗位所擔負的責任感有所不同啊。日常工作所擔負的責任,不過是日復一日地在電腦前敲敲打打,在一張張紙片上寫寫畫畫;不過是年復一年地重復做著簡單的工作而已,正如《士兵突擊》中一名士兵所說的:“所謂艱巨,是因為枯燥;所謂光榮,是因為漫長!逼鋵嵣盥铮僭趺匆采俨涣擞望}醬醋七件事;工作嘛,也無非就是由一個個看似平凡、單調的事情組成的。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想,之所以被職業倦怠所困饒,不是因為沒有夢想,而恰恰是因為夢想或是遭遇碰壁、或是被暫時束之高閣的緣故。我們應該清楚:架起“想到”與“得到”的橋梁,正是“做到”;而要真正地“做到”,其實并不需要太多的理由,除了責任。
或許,我們尚沒有找到與自己興趣相匹配的合適工作;
或許,在壓力與挫折面前我們一度迷失了內心深處的追求,暫時忘卻了“一定要成功”的信念;
或許,我們暫時無法看清那看似平凡與繁瑣的工作所能給他人、給社會帶來的有益價值;
或許,我們有諸多的理由要選擇逃避,有諸多的緣由要不斷沉淪、麻木、冷漠、應付下去,但有一點,需要我們銘記:
從成年那天開始,我們肩上就已經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人之子為人父母所承擔的家庭責任;工作和職務所賦予我們的崗位責任;國家和人民賦予我們的社會責任!
讓責任,為迷失的心靈導航!
讓我們從沉緬于自我的情懷中走出來,從關注“小我”的得失中走出來,放眼于我們所服務的企業這個大團體,放眼于我們所生活的這所城市,放眼于中華一家人這個社會大家庭的“大我”中吧!讓疲倦的心靈,在關愛他人、關愛公司、關愛社會的過程中,逐漸豐盈起來;讓慵懶無聊的職業倦怠感,遠離我們!
注:本文發表于《人力資源》雜志2008年6月刊
作者:李彩燕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