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生活在社會結構當中,所以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一定會受社會性的影響。所以,一個人做好一件事情后,是否感覺到舒服,除了本性上的快樂之外,還有社會意識上的快樂。
老子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就是最為典型的社會意識至上的心態。
一.宗教意識
在所有的社會意識當中,宗教對人的影響最大,控制力最強。因為,宗教最關鍵的環節在于樹立教徒們的信仰。所以,信佛的人,意識當中一定有“善”,信基督教的人,意識當中一定有“愛”。不論以前是怎樣的想法,一旦加入宗教,就只能以教義所倡導價值觀的為準,別無選擇。每日定時誦經和禱告,不斷重復的目的就是要把宗教思想變成個人信條,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體現宗教的精神。
很多時候,宗教的倡導與人的本性具有相當矛盾的地方。這種矛盾,尤以佛教最為突出。佛教的清規戒律確實需要相當的決心和毅力才能堅守。所以,做為人類本性的那些心能,就會退居到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宗教意義上的快樂。
所以,信奉宗教的人,在規劃當中或多或少體現了宗教意識,是一種正,F象,因為宗教改變了他的信念和思維方式。為什么做?教義早已經說過了,所以信徒很容易回答。
二.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是一種看似柔弱,實為堅韌的社會能量。中國傳統文化經過陰陽五行諸子百家等歷史演變,最終儒、道、法成為主流,對幾千年的社會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漸漸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意識,甚至變成了遺傳基因。
無論是否學習過傳統文化的經典,人們都會講究對長輩的尊敬,對朋友的支持,這就是儒家的孝弟。人們做事情的時候都會講究虛實結合以柔克剛,這就是道家的太極。就算是常常遭人貶損的法家,那篇《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也已經家喻戶曉。
所以,為什么的問題,對中國人來說也需要考慮清楚傳統文化意義上的價值,也就是身為一名中國人,做了這件事情會不會覺得舒服。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談自己艱苦奮斗的目的就是為了父母能過幾天好日子,這就是典型的儒家思想。這樣想想,他心里舒服,如果能夠做到,會更舒服。
三.組織期望
人一輩子都離不開組織。從一降生就在家庭組織之內,讀書就會進入班級組織,工作就會進入企事業機構組織,如果有機會紅還會加入協會俱樂部等等。除了這些正式組織之外,還有很多非正式的組織,比如圈子。
人有了組織,力量就會強大,所以絕大多數人會選擇有組織的生活,而不會選擇去流落街頭。讓一個人離開組織,其實就是對一個的懲罰。因為人們看中組織,所以必須接受組織的觀念,必須為這個組織做出一定的奉獻。長期接受組織的熏陶,就會以組織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利益,就會以組織的期望作為自己的目標。大而言之,是“以天下為己任”;小而言之,可以是以企業為家。所以,人在規劃當中,如果帶上組織的期望,則說明這個人內心對組織是認同甚至是熱愛的。
周恩來總理小學時說過,要為中華之崛起而學習,其實就是對中華這個大組織的一種承諾。
四.時代風尚
一個時代流行什么,人們的規劃就容易體現什么。這里的流行是指普通人獲得某種成就的主流并可行的方式。比如超級女聲和星光大道,都是主流媒體為普通民主提供的一種可行的成名方式,必然會引導一部分人朝著這個方向進行規劃。再比如高考,雖然大家都覺得高考制度對青少年的生長發育有負面影響,但是考大學仍然是目前社會提供給所有人的就業的主流和可行的方式,因此很多學業規劃,就會把高考作為一項主要內容。
“為什么?”,這個問題雖然簡單,但回答卻不見得容易。受本性驅使,和出于社會性考慮的情況都可能存在,而且不一定可以協調。因此,人在兩者之間必須慎重考慮,然后進行取舍和對接。一個人皈依佛門之前,必須想將要取舍什么?自己能否堅持這些取舍?自己能否在取舍之后無怨無悔?
——“盡形壽不飲酒,汝今能持否?”
——“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
——“盡形壽不偷盜,汝今能持否?”
——“盡形壽不妄語,汝今能持否?”
——“盡形壽不淫欲,汝今能持否?”
(本文為原創文章,作者:李任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