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企業家造就了企業,還是完善的治理和管理機制成就了企業?這個問題過于簡化了企業發展的實質,猶如提出是群眾還是英雄造就了歷史,實際上,歷史決非由某些個人創造的,但英雄人物的作用也是毋庸諱言的。企業的發展過程也是同樣的道理。
任何企業都有其不同的特質。如果我們用一些具有共識的管理標準對企業進行分類,企業具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這也是管理人才往往能夠適應新的企業環境的原因。但是,每個企業的文化特征確實差異程度很大的,而其根源往往與企業家有關。企業文化素有“老板文化”的通俗說法,也就是說,企業之所以存在,之所以發展,其根基往往揉合了企業家的個人風格,從這個角度上說,忽視或者貶抑企業家個人風格對于企業發展的正面積極作用,不是客觀的態度。從企業發展的階段性上看,企業家的個人風格在各個階段都是企業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即使歷史悠久的老牌企業,如HP,也會因為引入了像費奧麗納這樣的新掌舵者而偏離以往的航路。相對而言,企業家的個人風格在企業發展早期的影響作用要超過成熟期的企業。
我們可以將企業看作是企業家個人風格與企業不斷完善的治理和管理結構之間相互影響和制衡的一個復雜體。如果過于強調企業家的個人風格,企業將無法做大,道理很簡單,不可能靠一人之力去經營和管理一個龐大的企業,也不可能不借助管理機制將企業家的風格變成企業的文化。客觀上,一個企業之所以成長壯大,也是管理機制逐漸強化成熟而個人風格逐漸轉化為企業特征的過程,無論企業家個人是否情愿,這都是不依個人意志而轉移的現象。反過來看,拷貝成功的管理制度是容易的,但形似并不一定神似,不能包容企業家的個人風格的管理體系,也終究會被企業家否定和拋棄。企業家的個人風格猶如企業的“靈魂”,企業的治理和管理機制構造了企業的“肉體”,對人而言,很難想象靈魂與肉體分離;對企業而言,同樣,企業家的個人風格必須是和企業的治理和管理機制密切融合為一體的。企業需要企業家在關鍵時刻的“殺伐決斷”,更需要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穩健運作,經營企業的藝術性也在于此,如何協調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力量,特別需要企業家自身對這個問題的深刻理解和清醒認識。
作者:鄭磊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