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華為也是一家民營企業。但是,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是不一樣的,有的甚至相差萬里。決定的因素是老板,老板的素質、能力,決定企業的現在,更決定企業的未來。
前些年,山東的“三株”口服藥可以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最風光的1999年,三株公司銷售收入達到80個億,15萬員工分布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廣大的鄉鎮村落,在國內保健品行業獨領風騷好幾年。可就是這么一個具有縝密市場體系的大型民營企業,說倒也就倒了!倒在一夜之間,倒的是那么的迅速,讓人還來不及分析清楚它的成功,就又馬上去琢磨它為什么失敗!
最近,我們又看到了一個從輝煌迅速走向衰敗的新典型,它就是2004年榮登山東民營企業榜首的特大型民營企業,擁有120多億資產,員工上萬名的山東萬杰集團。這個公司因盲目擴張,大量貸款,舉債經營,很快導致資金鏈斷裂,所屬企業停工停產,經營陷于極度困境。就是這么一個涉及化纖、織造、醫療、制藥、鋼鐵五大產業的企業帝國,突然間轟然坍塌,萬杰也從此走上了“萬劫”不復之路。
我們也經常聽到,很多的民營企業自己喊出要做“百年企業”,要在多少多少年成為行業老大,要在多少多少年進入世界五百強!可是,也就是在他們口號喊的最響亮的時候,卻是經營多年的大廈轟然倒塌的時刻!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這些民營企業輝煌一時,不可一世?導致這些企業“短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今天,我們不去分析這些企業走向衰敗、走向沒落的緣由。我想,我們還是看看華為是怎么做的,看看任正非是怎么做的,對照這個19年來一路攻城掠地、安營扎寨、佳績頻傳、高歌猛進的華為,分析一下我們其他民營企業自身還存在哪些差距,哪些問題!
我始終認為,華為之于中國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一個高科技企業的誕生,更大的意義在于它為中國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界,樹立了一個偉大的榜樣,成功的典范,學習的楷模。那么,我們其他的民營企業,應該向華為學習什么?
一是,要象華為那樣地專注。
華為的成功在于它的專注,它的專注體現在對核心業務的堅定不移。
這正如《華為基本法》第一條所指出的那樣“華為的追求是在電子信息領域實現顧客的夢想,并依靠點點滴滴、鍥而不舍的艱苦追求,使我們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通過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使內部機制永遠處于激活狀態。”
華為是這么講的,更是這么做的。
多少年來,華為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沒有被其他諸如房地產等行業的高利潤所誘惑,敢于把全部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將做代理商賺得的錢全部投入到研發上,以“失敗了我只有跳樓”(任正非語)的膽略和氣魄,走自主研發、技術自立之路,并且堅持將不低于銷售收入10%的費用投入到研發中去。
大家要知道,按照2006年華為銷售收入110億美元計算,那么,當年華為投入的研發經費是多少?至少是11個億美金,是100億人民幣。
100億是個什么概念,就山東這樣的經濟大省來講,恐怕全省的所有高科技企業研發投入的總和也不及華為的一半。
這樣的大投入,必將會有大回報,也就奠定了華為快速發展的基礎,成為華為快速發展的內在動力,使之成為國內電信設備供應商“巨大中華”的翹首,成為國內電子信息行業無與倫比、無可撼動的龍頭老大。
據華為消息,今年上半年華為的銷售額達到了84億美金,全年預計合同銷售額150億美元將不成問題。
核心業務的專注,成就了華為的事業。
我們試想,如果華為將產業涉及到房地產,涉及到鋼鐵,涉及到石油石化,涉及到家電,涉及到經不住誘惑的、高利潤的、甚至一時暴利的其他領域,也許華為能獲得一時一地的成功,但華為絕對也就不是今天的華為。
二是,要象華為那樣地規矩。
一個企業,當企業小的時候,它是老板的;當企業大了的時候,它就成為社會的。
為什么?因為企業小的時候,如同一個不懂事的孩子,調皮搗蛋,胡作非為,人們不會和你過分計較;但當你長大成人之后,你就要受到法律的和道德的約束。
企業小的時候,你動用的社會資源(當然也包括人力資源)很少,影響也就很小;而當企業大了的時候,你就會消耗、動用很多的社會資源,你就要保證這些資源的充分利用和開發,這個時候,就不僅僅是你個人的問題了。這就是一個企業的規矩,做企業必須遵循這些規矩。
華為的規矩,體現在華為對社會、對員工的責任和義務上。談企業責任,無非表現在對員工、對股東、對客戶這么幾個方面,做好了這幾個方面,也就做到了對社會的責任。
華為每年上繳的稅金應該在銷售額的10%以上,按此計算,華為2007年的稅金將超過100個億人民幣;幾年來,華為上繳的個人所得稅都是業界第一,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方面華為是按照國家的政策要求去做的,另一方面華為所給予的員工薪資是高的。
據說華為員工現在的工號已經排到了10萬多名,在職的大概是5萬人,其他的5萬人,或個人辭職,或被公司辭退,但不管什么情況,還沒有聽說華為拖欠哪個員工的工資,沒有聽說華為拖欠哪個員工的紅利。要知道,華為每年發放的工資和紅利,恐怕不會少于50個億啊!
當然,華為的規矩,還體現在它所構建的堅實的平臺,為十萬多個優秀的中華兒女提供了展示自己風采的地方;還體現在它科學完善的培訓體系,使加盟華為的人員迅速走上職業化的道路,不管是否在華為繼續工作,都使得自己終身受益;還體現在內部規范的管理體系和流程,使之在此工作的員工得到鍛煉和提升,等等。
就象IT界傳說的那樣:只要是華為的,我們都要!華為的規矩,在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為華為服務、創造業績的同時,也向外部輸出了一大批的優秀人才。
三是,要象華為那樣地理性。
現在的社會,已經從過去的短缺經濟時代走到了過剩經濟時代,整個社會正在逐步走向理性。
就企業層面來講,理性包含著三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對企業操作的理性,二是對消費者(客戶)的理性,三是對合作伙伴的理性。
理性的延伸涵義,就是對有關各方利益的平衡。
只有形成利益共同體,才能結成命運共同體,這是華為快速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華為發展的重要經驗。
華為對企業操作的理性把握,主要體現在“技術立企”的發展思路,體現在永不進入其他領域的自身定位,體現在“高工資是第一推動力”的人才戰略,也體現在以《華為基本法》為核心內容的良好的企業文化建設上。
在消費者的理性把握上,華為成立初期,在國內電信市場被“七國八制”全面把持、占領的情況下,華為采取“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營銷策略,與各地郵電部門成立合資公司,依靠點點滴滴的努力,從競爭對手哪里搶奪市場,因為華為是清楚的,沒有利益的合作是不會長久的;華為在與思科的對抗以至最后和解中,在與3COM的合資和合作中,在對北京港灣公司的收購中,都體現了華為對競爭對手或者合作伙伴的理性把握。
華為的理性,還表現為企業對員工的基本態度。《華為基本法》明確指出:華為絕大多數員工是愿意負責和愿意合作的,是高度自尊和有強烈成就欲望的。華為的這一假設,充分肯定了企業與員工之間是合作關系,而不是對立關系,這是華為形成強大的企業向心力和隊伍凝聚力的根本。
四是,要象華為那樣地低調。
華為的低調是出了名的。
19年來,任正非從來沒有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為此他得到了眾多媒體記者的非議,這樣的定力是一般企業家做不到的。
任正非對員工說:國家的事國家管,政府的事政府管,我們把企業依法經營好就行了。他還告誡員工:媒體有媒體自身的運作規律,他說你好你就好了?我們要安安靜靜的,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
企業的低調,實際上是這個企業的內在文化的外在反映;做人的低調,其實是那種大智若愚的至高境界。
低調不是裝出來的,低調是需要勇氣的,低調是內部做實的需要。
其實,媒體在很多情況下,對勝利者大唱贊歌,對失敗者落井下石。我想,這是任正非不接受采訪、保持華為低調的自我認識吧!
據說有一年,廣東省的一名主要領導請任正非等一些企業家吃飯,對任正非說要把華為樹立為廣東的榜樣,任正非連忙說:領導請吃飯我感到非常榮幸,榜樣就不要樹了,榜樣一樹,華為就垮了!
華為的低調,僅僅表現在對媒體上,但是,華為在與政府的溝通方面,專門設立了政府關系部,負責與政府的溝通;華為參加的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的每次展會,都能做到高規格布展、高水平亮相。
華為的低調,與其他民營企業的高調,恰好成為鮮明對照。有的民企老板恨不能天天上電視,時時見記者,甚至把一份成績夸大成十份。君不見,多少企業家走上這條路之后,受制于上上下下的政治約束,左右了企業的發展。
其實想想很簡單,企業家如果和政治聯姻,往往會生出個四不象的怪胎。本文開始提到的萬杰集團的董事長孫啟玉,就擔任了當地的區委副書記,該企業所收購的鋼鐵項目,就是在地方政府的壓力之下承擔下來的,最后導致企業陷入泥潭。
五是,要有華為那樣地胸懷。
華為的胸懷是博大的,可以接納五大洲的各種膚色、不同國度、不同語言的朋友;任正非的胸懷是博大的,可以接受背棄自己的員工,可以忍受媒體的猜疑和非議。華為的博大胸懷,是任正非創造的。
任正非是個偉大的企業家。偉大的企業家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企業家所擁有的博大胸懷。
華為是任正非創辦的民營企業,但是,任正非僅僅持有華為1%的股份。這正是華為對員工的利益共同體到命運共同體的具體體現。
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必須樹立這樣的財富觀,才能贏得一批拋頭顱、灑熱血的跟隨者,一起跟隨你完成你的事業。
當年的李一男辭職創業,任正非不僅兌現了李一男在華為的股份達1000多萬元,4年以后,當華為收購由李一男創辦的北京港灣的時候,任正非依然敞開胸懷,歡迎李一男回到華為。
中國人的毛病,對敵人是可以容忍的,甚至可以放下刀槍坐到談判桌上;但是,對背棄自己的叛徒,往往會掄起棍棒一陣亂打,殺死為快。任正非的不計前嫌,從華為事業發展的高度去認識人才,接受人才,這是何等的胸懷?
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就已經不是你自己的了,它就成了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要想把這一事業發揚光大,做為老板就要發自內心地把員工當成你的事業同盟者,否則,真正堵槍眼、炸碉堡的關鍵時刻到來的時候,沒有哪個員工會去送死。而事業受阻,也往往就發生在幾個關鍵關頭。
這樣的境界,這樣的胸懷,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也不是每個老板都具備的,需要修煉、修煉、再修煉!
作者:木子斫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