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房價升溫居高不下,宏觀調控不斷推出的措施揚湯止沸,難抵微觀耗散。難道宏觀調控措施的力度就不能足夠大,大到力挽狂瀾的應有程度?經濟學家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經濟政策都不可能是一種萬全之策,往往容易陷入“兩難”境地。比如加息與阻止熱錢不能兩全;壓縮固定資產投資與減少貿易順差不能兩全;加大“兩高”行業成本與控制通貨膨脹不能兩全。這種可以被稱之為經濟圈悖論的現象使我想起了“囫圇吞棗”的故事,我們可以受到這樣一個啟示,破解上述悖論需要防止反向趨避。
一般都認為“囫圇吞棗”是比喻學習上不加分析和選擇,不求甚解。其實這只是較早出現的“囫圇”之意,把它和“吞棗”聯系起來,卻可以領悟出另外的寓意。《朱子語類·論語十六》中說:“道理也是一個有條理底物事,不是囫圇一物。”這里并非特指“吞棗”。“囫圇吞棗”作為一個典故出現,是在幾十年后白王廷的《湛淵靜語》一書中。該書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客人說:“吃梨子對牙齒有好處,對脾卻有損傷;吃棗子對脾有益處,對牙齒卻有損害。”有一個年輕人聽了這話,思考了很久之后說:“我想到一個好辦法:吃梨子的時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損傷我的脾了;吃棗子的時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損傷我的牙齒了。”有個人和他開玩笑:“你真是囫圇吞棗呀!”這里依然是把它作為一個笑料,但是如果從興利除弊的意義上理解“囫圇吞棗”,叫人怎么也笑不起來。
既然要求人們讀書時要善于思考,在“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的情況下,有人提出“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就不能說他沒有動過一番腦子。如果能頂住“囫圇吞棗”的譏笑,在實踐中揚長避短,那也將獲益匪淺,很可能會產生一種創造力,例如提取梨的有效成分制成益齒的牙膏,生產出鮮棗健脾丸之類。當然,與愚蠢相對,這里有一種“機心”的存在,儒家歷來是不屑于“機心”的,因為“機心”很容易走偏。如果動開了歪腦筋,“機心”的創造力就很容易成為扭曲力。經濟圈悖論的出現,就是因為“囫圇吞棗”中“機心”的走偏。
經濟圈悖論說明經濟政策頗像“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的不能兩全,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往往是無奈的選擇。問題就出在執行者存在著反向趨避的傾向,所謂反向趨避,就是利用事物之間的層次性、分列性,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你采取“梨”的措施,他就益自己的“齒”而損別人的“脾”;而你要拿出“棗”的政策時,他就益自己的“脾”而損別人的“齒”,常常使得“頭痛醫頭”的藥醫不了頭痛、“腳痛醫腳”的藥醫不了腳痛,連“囫圇吞棗”的效果也達不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僅“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而且連棗原有的“益脾”功能也喪失殆盡。
反向趨避的存在,是利益驅動的結果。在對癥下藥或者食療的過程中,對藥性的利用,開方者與食用者的目標大多是一致的,食用者一般不至于與開方者但對著干;而在宏觀調控中就不一樣了。由于經濟結構中存在著不同的層次,執行者作為一方“諸侯”,往往也是一個“二傳手”。也就是說,那“齒”與“脾”的狀況如何,并非關乎其切身痛癢,或者并非同時關乎其切身痛癢。地方利益,部門利益以及個別人的眼前利益往往與系統的整體利益存在著一定的沖突,“二傳手”們為了趨利避害,為了切身的痛癢而不惜反其意而用之。既可能對上面是一套對下面是一套,又可能左右逢源。例如為了當期的政績,出口不擇手段,環境污染不在乎、剝削勞工不在乎,什么都不在乎,只要出口創匯就可以,置長遠的利益于不顧。在這種出口創匯理念的支配下,壓縮固定資產投資與減少貿易順差的宏觀調控的措施無疑于隔靴撓癢,出口退稅到最后還是由全體老百姓買單,“二傳手”在得分之后只作壁上觀。
由此可以看出,在扭曲力的存在的情況下,僅僅靠宏觀調控措施的正確是不夠的,也不能指望那位經濟學大師能設計出兼具“梨”與“棗”功能的妙方。例如一個政策很難同時管膨脹、同時管蕭條。因為與蕭條、膨脹同時存在的,還有一種腐敗慣力在頑強地發揮作用。與權力尋租有關的都膨脹。比如說房地產、公共建設、形象工程、基礎建設、股票是通脹部門。蕭條部門基本上都是民營企業,養豬業容易蕭條,干部對豬沒有什么興趣。利率調整本來是為了抑制膨脹的,但是在反向趨避存在的情況下,采取了利率調整的措施后,膨脹的部門更膨脹,蕭條的部門更蕭條。膨脹部門雖然占的總量不是很大,但是它可以把資源大量吸收過去而不在乎利率的代價,蕭條的部門卻因為引入資金的門坎高而更蕭條,使得宏觀調控措施失效。宏觀調控即使不是“按下葫蘆浮起瓢”,也不能不投鼠忌器。
但是,經濟圈悖論并非注定不能破解,并非無計可施,只不過需要我們跳出經濟圈,校正執行扭曲。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是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走,只不過需要減少反向趨避的阻力。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的任務是撥亂反正的話,那么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校正執行扭曲。一方面必須解決監督機制滯后的問題,保證藥到病除的程序、步驟到位。對政策的執行該細嚼慢咽環節不允許“囫圇吞棗”,另一方面,應當“囫圇吞棗”的地方直接減少中間環節,直接供應終端,防止中間環節“細嚼慢咽”式的層層扒皮或者層層加碼。把政策直接交給基層,雙向規制中間環節。同時,與其治理一個個具體的執行扭曲的對策,不如治理“囫圇吞棗”式的機心,避免執行者出現特殊利益,建立周期功績制,避免以一時一地論英雄的投機現象。
作者:張華強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