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講到互聯網,討論硅石時代和芯片。軟件實際上是一種靈魂,就是把一些我們在管理上的認識,變成了一個能執行的東西。就是說現在信息時代有一個隨動效應,在計算機上好的軟件確實省了很多的人力。比如說現在的銀行跟過去的票號顯然很不一樣,現在所有銀行的改革,人員看起來越來越多用很少的人辦更多的事。
所以軟件簡單說用文字可以表達思想是不為過的,軟件微電子我想可能在未來管理里面,我們無論如何都不會離開它。你現在想象不到一個角落里面沒有這兩樣東西會怎么樣,所以在這點上我們面對未來的管理,我非常強調這個。而且很多的題材可以從這里面挖掘,所以我也跟張總一樣,看了看調查表認認真真的填寫了一下。我的觀點很鮮明,所有企業管理里面很簡單,在我這里概括最主要的就是知識發現、知識利用、知識管理。現在離不開知識,而且這個載體可以找到很好的東西。
所以我剛才非常贊同幾位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次會議,特別是跨國公司和民營企業,還是我們為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提供各種服務的。但是我想說一下這個主題,《未來的管理》這個題目選的很好,當然也很沉重,也很輕松。輕松是還沒有發生,沉重是永遠會驗證你。所以系列叢書你過幾年再出一套也可以。
這里面也有一個未來管理實際上是變與不變的管理,我覺得重心是在變革上。既然是變革,我想可能未來管理首先是探討為什么變革管理,今天有什么矛盾。我覺張先生說沒有文化的企業家、可悲的企業家,他們的精神就在那里。因為他太有知識了,太以人為本了,被人稍微一忽悠,三分鐘可能就變了,他就沒有那么固執,沒有那么堅持,因為他沒有文化才不怕這么做。所以這里面肯定有一個探討,為什么要變的管理。
當時是在YOU時代也好,或者是2.0也好,它確實體現了一個問題,抓住了問題的根本。你現在指道永遠沒有錯,我指出來是不是結合你自己的實踐,是不是結合你自己企業的切實特點,這個東西是因人而宜的。所以說管理是永遠沒有錯的時代,我沒有錯,我在惠普成功了,但是你在海爾不一定成功,這就是結合的問題。
但是現在可能高建華有風險,因為他真正給人做高端,他沒有做好,人家說你確實在我這里不靈。但是寫書可能沒有這個問題。我書寫到這里了,一讀起來只要評論起來有好評,壞評沒有市場,因為它沒有基礎,沒有辦法否定你,這是未來的特點。
但是我想回過頭來說,咱們說互聯網也好給IT的變化帶來新的思想和新的思路。剛才講到服務,實際上我們早就注意到服務,而且站在我的角度毫不猶豫的講高端服務一定跟作為IBM或者惠普,它們能面對的產值能夠達到50億以上的這樣一些公司。這些公司可能包括現在我們看到的像國際的EBS,雖然它們也可以把專家的時間賣的很貴。但是他一定不是靠算術累加,能夠把產值撐到幾十個億,它一定有一個乘法的累加。
前一段我碰到EBS,他們講到他們全球的知識體系,專家是挺重要的。但是他們很多的背后服務特色,在國內很少有一個企業能夠超越他們的,當然現在也有企業努力,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我覺得,既然是面向未來又是這樣一個定位高端,我建議咱們能不能在眼前我們看見的東西上,能不能提升。比如說我們是不是能夠以服務科學的目的,IBM到處在講,我們看看IBM一百多年以前是做磅秤產品的,后來轉行做了計算機,四十年前開始做計算機。做計算機的時候,他到大學里面說我們這家公司是做計算機的,是不是應該有一個計算機的課程。所以60年代之后大學里設置了Computer課程。
今天它又到大學里面忽悠了,我們今天轉向服務了,Service是不是應該有一個科學來支撐它呢?去年的時候IBM忽悠了兩百多個高校來自于四十多個國家。IBM不遺余力的調動全球的高校的研究機構的智慧,在推動這個事情,現在平均兩三個月左右開一次會。服務是不是有科學呢?看起來應該有,但是到底是什么呢?可能搞管理的認為,還沒有脫離它原來的東西。做技術的人說的更清楚,一切SOA在網上怎么建立一個服務、怎么發現一個服務,怎么把這個服務轉起來,轉起來比如說全球的訂票系統,過去用人打電話,現在是計算機跟計算機談判,談判好了以后一個方案出來了。確實很好,如果人做的話確實是非常復雜的事情,但是計算機人談的話可以24小時連軸轉。
所以說從計算機科學角度來看,它不僅很精確,而且很實在,我怎么在全球的把這個東西構造出來。它的基本的科學問題是什么呢?所以這些問題還是需要一些探討。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在探討服務是什么,服務的屬性至少需要有兩個人參與。自己給自己服務,肯定是另外一個人另外一個人服務。比如說理發這種服務,服務不能存儲。你說我理十個頭,這個月用一次,下個月用一次,不是這樣的,它是即時發生的,是多方參與最后完成這個東西。還有點像計算機的色彩。
你找不到你的基本科學問題是什么,你就沒法往下走。所以我跟他們講,我說現在學校里面實際上做博士計劃的最容易了,為什么呢?我招一個學生說做服務科學與工程管理,什么課也不用上,你看書吧,念文章開會去吧。但是我要做一個碩士,500個小時怎么分配,核心的課程現在有三本,這個要練點真功夫了。所以我們在03年開始的時候建立電子服務系,我們請了IBM大中華區軟件服務總經理,他們確實是做了全球最領先的跟MIT他們還要早,而且把這個核心課程分別開出來了,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樣做這個事。
但是如果說這個事我們認識清楚,像今天的計算機學院,你要變成一個本科課程,你要設計變成160個學時四年里面學,你將來從業干什么,你干的事跟學的東西有天然的聯系是更難的一件事。而且現在這個社會很迫切,像剛才的楊老師講到了,企業里面需要的人他說的很迫切也很現實,所以現在的大學提供一個基礎素質訓練的東西,但是后面需要有一個附加,讓他很快的適應某些行業、某些領域的東西。所以說軟件微電子學院02年創辦,牙根就是把它看作是未來的東西現在變成現實了。軟件學院打破那個軌道,我要培養面向產業的人,高層次、復合型、國際化的人才。
所以我想可能面向未來的選題,如果我們把未來的管理跟高等教育的管理、培訓的管理也能放進來,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因為這次實際上看,我們有幾個非常搶眼的視角,一個是創新型國家,一個是人力資源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其實從我們國家戰略上看確實是不錯,理解的很非常到位。我覺得2000年當時18號文出來發展軟件產業,到2001年辦35個全國示范性學院。因為高等教育是跟經濟發展相適應、相匹配的。所謂面向未來就是把現在的東西打破了,如果打破不了你找一個支撐點建立新的東西。比如說你沒有大鍋飯,師資隊伍的建設40%來自于社會,來自于企業。所以我們有40%的專職的老師干了百分之百的事,從國家現有的制度上面也有很多的突破。
當然我們要以人為本,真正進來的大師給他們上課,還要是現在學完這些課程的時候,到企業里面實習和實踐。這些東西的設計,在過去的大學里面,尤其是在碩士的培養里面現在沒有。更沒有聽到說,在一個碩士課程里面教英文的時候我教場景訓練,場景訓練是怎么做研討會、怎么做客戶的服務,遇到一個非常艱難的話題,你怎么樣解決。當然我們更沒有想到北大有第二個光華管理學院,計算機輔助的翻譯,我們招學英語、德語、法語的人學計算機的軟件構成,做輔助翻譯的招聘軟件學院。軟件跟微電子有很大的滲透性,所以跟很多的行業都有一些交叉,北大里面總共才招7千個研究生,我們這個學院就招了4千多個,就是一個更大的規模。其實我的學院真正在學校里面上課只有1千多,其他的都在IBM、在微軟、在英國,而且在兩到五年之內他們都可以畢業,可以隨時回來答辯。
我想中國的管理變化,還是有約束的。我覺得對我個人來講,比如說北大現在有一個學院,不能像厲以寧辦學的時候我想到什么可以做到什么,現在是有約束的,有一個正規的學位的約束。過去我也做過一個企業帶有國優的成份,你要批準都應該在現有的文件當中做,有很多東西都還沒有完備,這里面到底有哪些事情該怎么做,你帶有國字頭的成份你就應該在這個條件下做。我們要探討尤其是有中國特色的管理跟國外大的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有很不同的地方。
現在做的它的實用性很強,我建議要探討一定輿論性的問題,因為它是有指導的。這么多的經濟學家,做理論研究的人是理論不讓與實踐相結合,它用一個抽象的體系可以做出一個抽象的東西來。實際上現在我們所培養的人都是所謂實用性人才、功能性人才、管理型人才,他的職責是找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盡管我們說實踐對理論研究很重要。但是就像蘋果調查了砸牛頓的腦袋發現了萬有吸引定律,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發現的。理論這塊確實是按照規律發展的,但是我們指導時間的時候要把這個落腳點找好,如果這個落腳點在這里,我想確實對廣大企業來講或者管理者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陳鐘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