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權的比較優勢及其變化有以下表現:
一是股東之間權力斗爭。比如愛多公司里面的胡志標和陳天南之間對公司的發展貢獻不一樣,胡志標功不可沒,但是兩者卻擁有相同的產權,這個時候胡志標擁有強勢產權,而陳天南處于弱勢產權,這種產權比較優勢及其變化需要公司治理結構的調整,而胡志標采取的是通過關聯交易等手段將陳天南甩開,這是一種變異畸形的公司治理結構調整的表現形式。
二是職業經理人和老板之間的斗爭。以陸華強與創維的黃宏聲為例。陸華強在開始也進入床位時候也沒想到自己能將公司的銷售業績做到前四名,而公司的目標是前十名。當陸華強將公司的彩電銷售業績做到前四名時候,這個時候陸華強具有產權的比較優勢,因為創維沒有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做出相應調整而陸華強的誘導是制度變遷無法實現,選擇激進的手段,帶領將近一半的核心銷售骨干脫離床位就是因為產權的比較優勢沒有得到相應的公司治理結構調整,也就是說在公司治理制度安排方面沒有得到滿足下的產物。
三高科技企業的股權激勵問題。在創業初期,往往是創業者自己的發明創造,自己的核心技術轉化為產品和公司增長的。而當企業做大后,老板往往沒時間搞研究了,而這個時候核心技術骨干擁有了相對優勢產權,如果不采取技術骨干入股,技術骨干的相對產權地位需要在治理結構方面得到對應。比如某電子政務高科技企業為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老板不得不將股份轉讓給核心技術骨干,并且通過建立董事會和股東會來保證技術骨干的優勢產權地位真正得到尊重。
四是內部股權與外來股權的比較優勢地位。股權就是產權,在引進外部股權后,當外部股權的比例結構超過內部股權,往往外部股權將是強勢產權,而強勢產權需要在原來的公司治理結構方面做出相應的制度安排,比如增加董事會代表,調整董事長和總經理等。比如新浪外部資本將王志東解聘,就是外部資本意志的體現,王志東作為創業者被外部資本趕下臺就是公司治理結構轉型的產物。
五、大股東侵占小股東利益問題。大股東跟小股東在產權結構中占壟斷市場地位,大股東是強勢產權,必然將引起大股東侵占小股東利益問題。而解決辦法是減持股有股和引進外部投資者和股權多元化,改變單一產權處于壟斷競爭優勢產權地位。比如國有企業的問題。
六、內部人控制問題。內部人控制就是職業經理人與股東之間博弈的問題。而內部人控制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內部人處于強勢產權地位。比如盡管西方擁有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市場,但是優秀的職業經理人還是像姚明一樣供給曲線是垂直的,這個時候他處于比較產權優勢,跟投資者相比。而國有企業的職業經理人更是一種壟斷產權市場。外部職業經理人無法應聘為國有企業總經理。國有企業老總是政府意志的代表。一旦獲得授權,將處于相對壟斷產權地位。而這種情況的結果是內部人控制下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將剩余價值盡量的分配給自己。以彌補固定工資不足的問題,比如紅塔集團褚時健事件就是該問題的代表。這也是公司治理結構沒有相應調整,以適應內部人控制下的產權比較優勢變化的需要。
七、企業家能力問題。當企業家能力不足或者企業從創業氣象發展期轉型過程中投資者無法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往往管理者將變成優勢產權,而優勢產權需要相應的制度安排,如果不滿足這種制度安排,企業將不得不面臨要不解雇職業經理人,要不職業經理人內部控制的兩難選擇。某香港印刷企業的內部人控制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老板投資的內地印刷企業因為老板無法掌握該業務管理,而職業經理人通過內部人控制,雙方斗爭的結果是最終解散公司。
(作者廖曉,個人網站www.erichles.com.cn歡迎登陸討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