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這是陳云1990年1月24日同浙江省黨政軍領導談話時贈送給浙江省委書記李澤民的條幅。其中“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最早提出于1937年,這句話深刻道出了工作要從實際出發,要實事求是的研究解決問題的道理。當前很多企業更是把“不唯上,只唯實”作為了評判工作好壞的標準。希望以此來扭轉工作作風,改變企業風氣,于是一陣陣整風運動相繼而起,但是整風運動往往是一陣風,風過之后,死灰復燃,由整風所帶來的變化微乎其微。那么我們在整頓作風的同時,還應該關注什么?
什么是唯上不唯實?
要弄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是從問題的源頭出發:什么才是唯上不唯實呢?答案可能不外乎以下:
1、工作上對領導負責,而非對事情(工作)負責
2、不敢承擔責任(觸及矛盾),只做表面工作。
3、注重個人利益,忽視整體利益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唯上不唯實”這種情況是各級公司領導不愿看到的,其實也是每個員工不愿看到的,因為每個人努力工作,都希望得到一個良好的回報,沒有誰會說“我工作是為了得到批評的”,誰也不愿被領導批評成“唯上不唯實,工作作風有問題”,誰都希望被表揚、被認可。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描述:“員工希望自己被認可,同時避免自己受到傷害”,因此,要想弄清楚“唯上不唯實”現象的真正原因,我們必須繼續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1、員工希望自己被認可,那么“認可”的標準是什么?
2、員工盡力避免自己受到傷害,又是什么原因強化了其自我保護?
(一)“認可”的標準是什么?
工作被認可,這個標準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看待,一是在員工眼中定義認可的標準是什么;二是領導(企業)眼中定義認可的標準又是什么。先從員工的角度來看待,是否被認可無非是從以下幾個方面給予體現:表揚、加薪和晉升。而從領導(或企業)的角度來看,他們認可員工的標準則是其工作是否作出了成績,是否為企業創造了價值。(見圖1)

左邊是員工眼中“被認可”的標準,右邊是企業眼中“認可”員工的標準,這兩者之間有什么必然聯系嗎?
企業通常會為評價以及鼓勵員工,而建立一些機制,如晉升機制、加薪機制等等,這些機制中的評價標準便是工作是否產生了成績,是否為企業創造了價值,如此看來,企業的這些機制恰恰滿足了員工眼中“被認可”的標準,同時又樹立了正確的工作導向。
真的是這樣嗎?
企業建立這些機制(績效體系)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激勵優秀員工,但更主要的是通過對優秀員工的激勵,樹立典范,從而鼓勵或帶動更廣大的員工激發工作熱情,創造更多佳績。既然主要目的是鼓勵更廣大的員工,那么每當激勵或晉升某名員工時,就應該讓大家知道:他(她)是因為什么而漲了工資,他(她)是因為什么而得到了晉升。事實是怎樣呢?事實是“聽說某某漲工資了,真是莫名奇妙”,“看到紅頭文了嗎?某某提中層了”。企業這么大,員工之間不可能對他人的工作成績有十分清楚的了解,他們看到的只是結果,卻沒有看到考評的標準與過程。
員工看到的才是他們相信的,如果他們看不到“努力工作與績效認可的關系”,那么他們又怎會相信這種關系?怎么會相信這種機制?
在傳統的體制和社會文化下,他們也許更相信的是:“我在領導眼里的表現怎樣?”或“我的上級對我的印象如何”等等,這樣也就難免出現“只為領導不為工作”的現象了,而且還會同時出現部分員工私下抱怨、不滿、發牢騷等不良現象,對各項工作起到了消極作用。
(二)“認可”的標準還有什么?
有個非常有名的木桶原理,說企業的整體績效是由最短的板子所決定的,現在如果我們假設這個木桶一共有十塊木板構成,代表了十個不同的部門,同時我們又對這十個部門分別設定了十個指標(如效率、質量、成本、新品保證等等)用來評價。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會出現什么問題呢?
每個部門(或每個人)都希望評價自己業績的大幅提升,而業績又是通過所承擔的指標來體現,那么這十塊木板就會以不同的速度往上提升,但是我們不要忘記,評價整個木桶績效的標準始終是短板的改善幅度。(見圖2)

隨著公司管理工作的發展,各項工作被越來越細化,指標(或評價準則)也越來越細化,數量也隨之越來越多,對應到一個崗位來說,就是他所承擔的細化指標越來越關注局部效益,而非整體目標。那么正是這種針對局部指標設置的評價體系,使我們逐漸喪失了對整體目標的關注,注重維護個人利益。
(三)是什么原因強化了員工的自我保護?
不愿承擔責任、不敢觸及問題,是人員的工作作風問題,更是其自我保護意識在作怪。公司發展大了,就會隨之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有較大的問題,我們稱之為瓶頸,除了瓶頸之外還有許多涉及范圍廣而雜亂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每項改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精力、協調力以外更需要的是能力,如果發現了問題而沒有能力去解決,那就是能力不足,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是不稱職,既然是這樣,那么不敢觸及問題便也是預料之中的了。
那么,真是能力不足嗎?
剛才提到了兩類問題,一類是瓶頸問題,一類是涉及范圍廣而雜亂的問題。
首先,先看瓶頸問題,既然稱之為瓶頸,就是因為其原因復雜,改善難度大,成為多年隱患,往往需要跨部門的力量予以解決,這就需要大家摒棄只關注各自局部效益的觀念,而共同從整體關注的瓶頸開展工作,而這正是很多企業的績效體系所欠缺的。
再看廣而雜的問題,這類問題常常是看起來不大,就如同常說的“大錯不犯,小錯不斷”,但是確經常性的反復發生,而真正改善的時候卻又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企業在發展成長中,會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每項新的要求都會對原有的運作規則產生一定的變化,如果變化不及時、或沒有變化、又或者變化的方向不對,都會使企業不斷出現新的問題,問題得不到改善,便逐漸積累,而積累的越多,將使改善工作越難進行。我們常常會說流程或制度不好、執行不利,就是這個原因。每一項改善都會和原有的規則、積留的問題發生碰撞,一個碰撞連著另一個碰撞,環環相撞,在這種情況下,管理人員或業務人員所面對的不再僅是能力問題,他甚至無法把握清楚問題的方向和真正的原因,看不到原因才是可怕的,他甚至無法向上級解釋,于是他選擇了對問題的躲避。
正是上述的原因才使得公司內部出現了不主動、不配合、不積極的工作態度。而所在企業規模的大小、業務的復雜性,更是加劇這種“風氣”的催化劑。
唯上不唯實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認可”的標準和自我保護。很多問題的根源也是在于此,就像當前的各類會議,會議這種形式既是被領導認可的舞臺,又是防守的陣地,所以便形成了千篇一律的高談闊論、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的務虛會。
如何改進?
就像前面談到的,在激勵方面,不在于評價/晉升體系建立的多么盡善盡美,標準如何健全,而在于員工是否相信努力工作與“價值認可”的關系。員工看到的才是他們所相信的。因此,相關體系的透明化、公開化才是引導大家轉變思想的關鍵。同時不要忽略傳統改善提案、通報表揚等獎勵的意義,往往簡單的激勵模式才是最有效的。
在績效評價方面,建立以關注整體目標為導向的目標體系和評價體系,即目標的設置要在聚焦到企業的瓶頸。那種全方位的指標分解及評價只會加劇局部效益觀念的持續惡化。團體跑步,他的速度不是由跑的快的那幾個人決定的,而是由最后跑到終點的那個人所決定。
正是由于各類問題環環相扣,因此需要找到一個點,由公司力量推動,由點改善,進而形成漣漪逐漸擴散到其它問題。這個“點”需是業務環節的瓶頸,通過瓶頸帶動非瓶頸的改善,否則選的“點”多了,只會和原有的不同運作規則相互碰撞,越撞越亂。
最后,要強調一點,“只唯實、不唯上”的企業是不存在的,也是行不通的,因為公司上級的意愿代表著企業經營目標的導向,只有關注來自上級層面的目標導向,才不會使工作方向發散,當然這里的前提是上級關注的公司核心戰略,而不是以關注日常事務為主。因此,既唯上又唯實才是工作產生績效的關鍵,所以企業不一定非要扭轉唯上不唯實的風氣,反而可以利用唯上不唯實,通過領導關注運營核心,下屬關注領導的任務導向,從而使公司上下目標一致。
作者:尹東輝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