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誠信?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誠,信也”,“信,誠也”。誠,即真誠、誠實;信,即守承諾、講誠信。從道德范疇來講,誠信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諾千金。誠信的基本含義是守諾、踐約、無欺。
誠信是維系社會整體良性發展的重要行為準則。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誠信是一種意識形態觀念,是一種道德標準。古人曰:“言必信,人無信而不立;信譽是金,信者令人推心置腹”。戰國時期,楚人有一句話: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是楚國人,為人重言守信,答應過的事,必盡力去做,因而美譽遠播,深得楚人的信任,所以人們認為只要得到季布應允一句話,比得到黃金還重要。這就是一諾千金的典故。誠信溶入歷史的長河,被每個時期,每個人所尊崇。千百年來,它伴隨著一代一代的中國人走過滄海桑田,經歷雪霜磨礪,最終沉淀為民族的精髓。“人若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和起碼的道德修養。為人以誠,待人以信,不但是人的內在品質和精神要求,也應該是社會的規范。
市場經濟需要誠信
誠信作為一種經濟、文化、社會理念,屬于市場經濟社會中的核心理念之一。作為生活在這個時代、這個整體中的每一個局部,包括個人、各類市場主體、各個行業、各個地方,都應該有誠信意識,并將對誠信的追求內化為堅定的信念,用它約束自己的行為。
作為一種調節和整合人們相互間利益關系的非正式制度,誠信在人類道德體系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它不僅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個民族和各種文化形式之中,而且根植于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同時又為人類在各個歷史時期所共有,成為人類在不同文化形式和不同社會形態中共同遵循的道德要求。或許正因為如此,誠信又成為一種初始性道德,是人在兒童時期就必須接受和完成的教化內容。這樣一種具有普遍性和初始性的道德規范,一經產生就必然會以其獨特的功能與方式,反作用于社會經濟基礎,對人類整個社會生活產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市場經濟又是法制經濟。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說,沒有公正就沒有市場經濟。如果追求金錢名利超出對智慧和道德的追求,整個社會便會產生道德情操的墮落,結果是公正性原則被踐踏,市場經濟趨于混亂。從現代社會來看,市場不僅表現為實際的特定的買賣場所,更有一套法律規則和道德倫理體系,這些構成了市場經濟的前提。現代誠信制度實際上就是建立在誠信基礎之上的契約關系。有諾必踐,違約必究,經濟活動才能正常運轉。誠信度越高,經濟運行就越順暢;誠信度越低,經濟運行成本就越高,誠信空氣稀薄的社會環境甚至會窒息經濟發展的活力。
目前中國經濟社會在誠信建設方面還存在種種問題,誠信缺失引發的矛盾經常發生。從市場反映出的情況來看,無照經營,商標侵權,制假售假,虛假招標,騙稅逃稅,偽造假賬,惡意拖欠,變相傳銷……不講誠信、欺騙欺詐已成為制約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大障礙。近年來各種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打擊制假售假、走私盜版等專項治理的相繼開展,以及許多地方陸續出臺的相關法規,都對誠信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促進作用。一些地方、企業和個人,也從一度失信的教訓中醒悟過來,認識到誠信在社會活動、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作用,紛紛提出“誠信立市”、“誠信立企”、“誠信立業”,努力以誠信規范自己的行為,改變信譽不佳的形象。
社會需要誠信的生產生活秩序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誠信更是對我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等各個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社會的發展推動著觀念的更新,隨著社會生活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誠信這一傳統美德被賦予了日益豐富的時代內容,也促使人們對誠信的理解從倫理道德的范疇提升到制度建設的層面。建立社會誠信體系的關鍵是構建起“道德制度”、“誠信制度”倆大板塊。道德制度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基礎,誠信制度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保障。
一.道德制度:社會誠信體系的關鍵
道德與誠信是維系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不可或缺的“樞紐”,如同空氣和水一樣,是人類生命賴以生存的主要原素。道德是誠信的內涵,誠信是道德的外延,兩者互為因果,互成網絡。雖不在市場的規范交易之中,但是市場的規范交易之中,離開了道德與誠信,就不成為市場規范的交易,那只是不正當競爭。
《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倪”和“杌”都是連接車和牲畜之間的環結,車子少了環結,就無法行馳上路,正如交易少了誠信和道德,就無法公平交易。
一定的社會道德觀念,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產物。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曾經講過,在傳統農業社會里,道德世界的核心是忠誠;在商品社會里,道德尺度的基本準則是信任,即誠信。當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通過道德調節來維護誠信,成為建設社會誠信體系的關鍵。
法律和道德是誠信體系賴以維系的兩種支撐力量。法律約束的是人們的行為,道德約束人們的靈魂,從這一意義而言,道德約束比法律約束的范圍更廣,約束效果更佳。社會誠信體系的建立,固然需要法律體系的支持,法律體系對于規范誠信體系不可或缺;而誠實守信這一道德理念,由于內含于社會經濟活動之中則構成社會誠信體系的基礎。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公德,要建設社會誠信,決不能忽視道德調節的作用。一個社會誠實守信的共識和道德理念的形成,是全社會道德素質不斷養成、不斷升華的過程。在商品經濟社會中,人們都應樹立起“誠信是一種財富”、“是市場經濟的通行證”的守信共識和道德理念。
建立社會誠信體系,道德制度化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現實表明,政府、企業、銀行、個人的誠信道德完全依賴于單位和個人的自律是靠不住的,還需要他律。也就是說,要將基本道德規范制度化,成為人們遵從的行為準則。違反了它,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一個誠信的社會,必須要讓那些不守誠信的人受到譴責,受到相應的懲罰;讓那些誠實守信的人得到社會的認可,得到物質上的實惠。
誠信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覆蓋了經濟和社會的各個領域。涉及法律、道德、管理、服務、信息等方方面面,而在這個系統中,具有支撐和保障作用的法律和道德是關系到誠信體系建設的一大重心。“誠信”,即“內誠于心,外信于人”。在古人那里是倫理和舉止“合二而一”的道德修養的至高境界。但是古人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建立起來的誠信觀念,今天已經失去了它存在的條件;建立在個人信譽基礎之上的傳統社會的誠信制度也已經不被人們看好。因此,積極探索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開放的現代化的誠信道德體系,就成為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承擔的責任。
道德制度化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形成良好的秩序,為人們的行為定一個準則。以便維護每一個人的權利和自由,維護政府的權威和企業的誠信,最大限度的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這樣的目的,也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目的。正是這種目的的一致性,使得誠信道德制度化成為誠信體系建設的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
二.誠信制度:政府要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誠信體系不健全,部分企業經營者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以假冒偽劣的產品或服務欺騙消費者。有人甚至戲稱,“除了飛機大炮,什么都敢偽造”。民間也流傳著“無商不奸、無奸不商”的俗語,似乎經商就一定要奸猾,否則就不能賺錢。目前我國由于失信問題給國民經濟帶來的損失,據權威機構的研究和統計,每年高達5855億元人民幣,誠信危機已直接影響到經濟的運行。實踐證明單從道德層次方面顯然無法解決誠信危機給整個國民經濟造成的不小的阻礙。為保證誠信體系和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轉,我們需要講誠信作為一種外在的強制力表現出來,使其具備一定的法律含義。
誠信制度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既需要企業、單位、社會中介機構、個人的積極參與,也需要社會、輿論的有效監督,還需要政府的制度約束和監管給予充分保證。政府在誠信制度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通過頒布法律、法規和制定政策為社會誠信建設提供制度保證。市場經濟是經濟主體之間互利交換、實現社會分工協作的經濟體系。交換行為的成立,都是以進入市場的各個主體之間達成某種共識、共同遵循某種制度規范為前提的。如果沒有制度的規范,交易的一方很可能運用強權優勢,掠奪弱勢一方的利益,形成不公平交易。另外,任何交易都是有交易成本的,當交易成本大于交易收益時,交易活動就難以進行,這就需要有合理的制度安排來降低社會成員之間的交易成本。因此,為保證契約有效,合作與交易順利進行,促進誠信秩序的建立,政府的制度安排是關鍵的。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是關于交易活動的規則,制度通過界定和限制交易主體的選擇,減少交易活動的不確定性,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使來源于交易活動的潛在收益成為現實。
2.政府的有效監管能夠為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創造條件。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發揮著積極的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作用。作為宏觀調控主體,政府通過頒布法律、法規、制定政策等方式實現對經濟的指導;作為市場監管主體,政府通過規范各類經濟主體的行為,限制各種不正當的經濟行為,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政府的有效監管可以引導市場主體采取守信行為,懲戒失信行為,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確保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3.政府在培育誠信體系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誠信體系的培育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的不完善性可能產生消極作用,因此政府的作用尤為重要,特別是在經濟轉軌時期。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難以建立完善的誠信體系,還必須借助政府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政府的推動是構建完善和發達的誠信體系的核心動力,無論是誠信評級體系、征信制度的建立,還是政府信息的披露、社會誠信中介機構的培育等,都離不開政府的制度供給和積極推動。
4.政府誠信本身是社會誠信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誠信是由政府誠信、企業誠信、個人誠信等組成。政府既是市場規則的制定者,又是市場規則的執行者。因此,政府誠信對社會誠信起著導向作用。政府若帶頭遵守諾言、講誠信,則可給企業和社會帶來良好的示范效應;反之,政府無信,市場主體也會加以效仿,無信行為將受到鼓勵,會對整個社會的誠信產生惡劣的傳導作用。它損害的不僅是個人或部分人的利益,也不僅是政府的誠信形象,而可能會導致整個社會陷入誠信危機的惡性循環中,成為社會誠信惡化的“催化劑”。另外,政府失信(如服務效率低下、權力嚴重失控、普遍尋租等)會降低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必然引起政府權力合法性的危機,從而動搖政府統治的基礎,加大“政府失靈”,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誠信的降低乃至喪失是產生社會誠信危機的根本因素。因此,政府行為示范直接影響社會誠信秩序。
企業誠信,市場經濟的中流砥柱
企業是市場經濟最活躍的單元,誠信是市場經濟對企業的基本要求,是企業的信譽之源,立身之本,發展之基。要在企業中建立誠信體系,就必須認識到:誠信不僅表現為個別企業的行為,還應成為企業乃至企業整體的行為規范;誠信不僅表現為私營企業對內或對外的行為,還應成為內外統一的社會行為準則;誠信不僅表現為私營企業的行為現象,還應表現為企業穩定持久的行為理念,并符合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良好境界;誠信不僅表現為私營企業某一層面的特征,還應表現為涵蓋企業各種行為的要素體系。所以說,企業的誠信體系建設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系統工程。
一.建立企業內部誠信體系
企業要想將誠信落到實處,首先要在組織內部培養誠信的企業文化。用誠信的企業文化激勵員工,培養忠誠,發揮文化的自我創新能力。
具體說來,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1.集中的結構和清晰的管理,建立權責明確的管理結構。另外,企業的組織結構應該向扁平化發展,信息通暢,管理透明,實現所有成員人格平等。
2.領導者以身作則。領導者以企業為家就能為員工樹立吃苦耐勞、敬業奉獻的榜樣,使企業的誠信理念不走樣地傳遞給職工。所以,以身作則是打造誠信的捷徑。
3.重視集體行為。企業是一個整體,要想把蛋糕做大,需要集體的努力。企業內部的各個職能部門也應該目標一致,相互協調,加強溝通,消除部門間的敵意,鼓勵正當的競爭,加快決策進程,改善合作成果。
4.實現對員工的承諾。在現代企業中,已經把人在企業中的價值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企業運營需要人,產品研發需要人,企業管理也需要人。領導層要做到重視員工,認真履行對員工的承諾。只有企業領導與廣大員工共同努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共贏。
5.培養員工的忠誠。要培養企業的誠信,需要全體員工的認同和參與。培養員工的忠誠,要從源頭抓起。招募新員工時,加大道德方面的測試力度,選用德才兼備的人;新員工培訓時,加強誠信教育;業績評估時,考核員工績效的同時,也要參照他們的道德表現,全方位評判。有了這樣的用人——培訓——考核的標準,才能在企業內部建立一支有責任感的團隊,把企業帶到更高的發展層次。
二.健全面向客戶的誠信體系
在企業的誠信體系建設過程中,客戶誠信建設是重中之重,企業的成長壯大無不依賴于客戶的支持與信任。在與客戶交往過程中,企業始終要樹立誠信觀念,把為客戶提供最好的產品,最優的服務,最合適的價格,最滿意的表現視為企業的第一要務。
產品誠信是首要的。客戶最看中的就是產品質量,在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質量高的企業自然能在競爭的優勝劣汰中脫穎而出。在實際工作中,企業應嚴格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工藝,不滿足已有成績,不斷追求卓越,永遠使質量處于不斷提高的動態之中。
其次是服務誠信。所謂服務誠信就是以提高客戶滿意度為目標的誠信理念。通過開展服務滿意活動,提升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提高客戶的忠誠度。
再次是銷售誠信。銷售活動中也處處體現著誠信的重要性,只有銷售業績上去了,企業的利潤才有望增大。提升銷售業績靠的是過硬的產品、真實的信息以及有效的促銷手段。
競爭誠信也至關重要。無論是同行業企業之間還是買賣方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競爭關系。企業要想從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樹立競爭誠信的觀念,靠公平競爭招攬客戶,在同行業中處于不敗之地。
企業在財務方面也要注遵守財務誠信制度,在與金融機構,供應商,客戶交往時是否按合同約定及時支付應收帳款。
贏家同盟作為一家咨詢服務機構,從成立之初就一直將服務誠信、競爭誠信等作為公司規章準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把誠信對待客戶作為一項不變的企業文化,增強全體員工的認同感,指引企業不斷前進。
個人需要誠信的高貴人格力量
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與他人和社會發生關系。處理這種關系必須遵從一定的規則,有章必循,有諾必踐;否則,個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會就失去運行之規。誠信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諾千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等,是謙謙君子個人品質的自信和象征,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必須養成的道德品性。孟子曰:車無轅不行,人無信不立。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社會中個人安身立命之本。
我們國家在發展進程中,貧富差距懸殊,以及造成這種結果的手段為不盡陽光,一些人心理不太平衡。于是,信仰危機、道德失范、背離誠信,對物質利益的貪婪追求成為精神空虛的填充劑。《論語》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面對誘惑,個人應該堅守一份精神皈依,一個人應該有自信、有光榮和尊嚴。作為個體的人,我們無法左右太多的東西,但是我們可以盡可能地把握自己,把誠信作為個人基本的道德底線。個人誠信,是一個社會人際關系和諧、經濟平穩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石。
我們每個人要對自己的誠信負責,而優秀的人則還能夠營造環境來滋養別人的誠信。只有當我們檢查了自己的行為,并且衡量了這些行為是否與我們的價值觀、目的和諾言一致后,我們才有可能為社會的誠信做出貢獻。
商無信不盛,市無信不興,人無信不立。誠信為本,字字千鈞。以誠信立業,當先以誠信立家,當先以誠信立人;以誠信立人,當必須永遠以此自律:言出必真,言出必信。在我們為重建社會誠信體系而努力的時候,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作者:徐海亮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