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第一重境界,是讓組織具有自動運行機制;管理的第二重境界,是讓每個員工都具有自動運行機制;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和諧境界”,讓員工的自動運行和組織的自動運行結合起來,互相推動并相互促進。但是,如果員工的自動運行機制失靈了,企業立刻就會變得不和諧了。
一、 不和諧的根源
有這樣一個經典的心理測驗:讓參與測驗的學生兩兩結合,但是不能商量,各自在紙上寫下自己想得到的錢數。如果兩個人的錢數之和剛好等于100或者小于100,那么,兩個人就可以得到自己寫在紙上的錢數;如果兩個人的錢數之和大于100,如120,那么,他們倆就要分別付給心理學家60元。結果如何呢?幾乎沒有哪一組學生寫下的錢數之和小于100,當然他們就都得付錢了。
另外,有一個笑話也能說明同樣的問題。上帝向一個人允諾:“我可以滿足你三個愿望,但有一個條件——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的時候,你的鄰居將得到雙倍。”于是這人開始提出自己的愿望,第一個愿望和第二個愿望都是一大筆財產,第三個愿望卻是“請你把我打個半死吧!”這句話背后的心理活動是,如果把我打個半死,那么鄰居豈不是要被“完全”打死?如果是這樣,那么他從我身上賺到的“便宜”,豈不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雖然為此要被打個半死,但為了不讓人白得好處,也是值得的。
社會學家認為,人與生俱來有一種競爭的天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強,每個人都不能容忍自己不如對手。因此,人們在面對利益沖突的時候,往往會選擇競爭,拼個兩敗俱傷也在所不惜;即使在雙方有共同利益的時候,人們往往也會優先選擇競爭,而不是選擇對雙方都有利的“合作”。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因此管理學的主體人自我肯定原理的定義就是:世界上任何人都具有自我意識,任何人都是尋求自我肯定的主體人。主體人的自我本性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人在可以懶的時候,不會不懶;第二,人在勤勞卻沒有收獲的時候,不會不懶;第三,可能發生而又不應該發生的事情,一定會發生。可見人的本性就是一切行為都是圍繞著自己的需要和滿足自己。這就是管理學的第一原理——主體人自我肯定原理,它是管理學的根源,也是不和諧的根源。
二、尋求自我肯定
從自我肯定原理中不難發現:人既是偉大的,又是渺小的;既是高尚的,又是虛偽的。人在面對不同環境時會有不同的選擇。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即人的任何一種行為都只服務于其特定目的,即自我肯定。只有精神失常的人和傻子例外。
1. 有一吹一,有二吹二
人在尋求自我肯定和樹立自信的時候,有三種方法是特別有效的。
第一,堅持不懈地對自己進行肯定。對自己的每一個長處和進步都要肯定。
第二,敢于表達自己肯定的東西。什么叫實事求是呢?給大家說句笑話,就是在講到自己優點的時候,要“有一吹一,有二吹二”。你看周圍很多成功人士,像搞經濟的、搞政治的、搞文化的、做生意的,其實他們每個優秀的人都有“吹”的本事。
他們就是因為自信才滔滔不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而在表達的過程中又感染了別人,使別人相信他,從而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自信。所以,“吹”的權力是個幸福的權力。
第三種方法很簡單,即敢于大聲講話。
2. 子虛烏有不能吹
“有一吹一,有二吹二”,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硬吹當然不合適了。人是有語言的動物,如果你不善于用語言表達,你的任何才華都不能體現和發展。但捏造一個莫須有的東西以騙取消費者的錢財,就必然會落得一無所有。
2006年的央視“3·15”晚會,曝出“歐典”地板品牌造假丑聞。所謂“創建于1903年”的“德國百年品牌”,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經央視記者調查發現,德國沒有“歐典”這個品牌,而所謂的德國總部也不存在。該品牌的商標是國內公司注冊的,其產品更是在國內生產的。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品牌造假者的心理線路:龐大的家裝市場—— 地板的利潤頗豐—— 洋品牌更受消費者青睞—— 所以洋品牌能賣出大價錢—— 偽造洋品牌并廣為宣傳推廣—— 高價出售—— 牟取暴利。對他們而言,暴利就是抵擋不住的誘惑,在巨大的誘惑面前,誠信完全可以踩在腳下。
但是,紙包不住火。真相大白以后,“歐典”品牌轟然坍塌,產品在各地下架,消費者蜂擁索賠,政府職能部門介入調查……可以預見的是,暴利將回吐,商家精心編織數年的謊言以及假名牌將逐漸消沉,最后淡出市場。“歐典”之后,我們可以分析出,如果沒有巨大利益和僥幸心理這兩個前提,即使用十頭牛拉他們,他們也不會做出這種低級的決策。
經濟學家茅于軾曾說過:“企業欺騙公眾,而后是員工欺騙公司,最終企業將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敗落。”由于誠信不足,全國每年都會為此付出千萬億元的代價。
三、財富增長的簡單道理
有一位私企老板曾向筆者大發感慨:“我們五六十年代的人,為社會和集體,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現在的青年人,要讓他們稍微多做一點事,就要問給多少加班費?發多少獎金?眼中只有錢,滿口都是錢、錢、錢。”
于是筆者問他:“你辦企業難道不也是為了賺錢嗎?誰愿意成為他人的廉價賺錢工具?”從他的表情中,我可以感覺到他終于明白了“人性”這個共有的東西。
馬云認為,世界上掙了錢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精明人”,另一種是“聰明人”。精明人竭澤而漁,企業第一次掙了100萬元,80%歸自己。然后他的手下受到沉重打擊。結果,第二次掙回來的就只有80萬。“聰明人”放水養魚,他第一次掙了100萬,分出80%給手下人。結果,大家一齊努力,第二次掙回來1000萬!即使他這次把90%分給大家,自己拿到的也足有100萬之多。等到第三次的時候,大家打下的江山可能就是1個億,再往后就是10個億。這就叫多贏。獨贏使所有的人越贏越少,多贏則使所有的人越贏越多,所以,“精明人”掙小錢,“聰明人”賺大錢。“精明”與“聰明”一字之差,謬之千里。
一個人擁有優勢時,學會保護自己并沒有錯,但要明白,要想繼續強化自己的優勢,還必須學會共享。因為大家共處一個價值鏈,共處一個系統,所以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馬斯洛理論表明,要使一個人追求自我實現的境界,必須先滿足其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一個良好的團隊,不僅需要精神上的鼓勵,更需要物質上的支持,某個人在取得成就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一起拼搏努力的其他團隊成員。只有分享,才能共贏。
四、人類為什么會懶
在現實中,人之所以會懶,是因為有這種可以懶的條件和環境。
有兩個年齡差不多的兄弟,哥哥是城市里最頂尖的會計師,弟弟卻是監獄里的囚徒。一天,記者去采訪當會計的哥哥,問他成為這么棒的會計師的秘訣是什么?哥哥說:“我家住在貧民區,爸爸既賭博,又酗酒,不務正業;媽媽有精神病。我不努力,能行嗎?”第二天,記者去采訪當囚徒的弟弟,問他失足的原因是什么?弟弟說:“我家住在貧民區,爸爸既賭博,又酗酒,不務正業;媽媽有精神病。我吃不飽,穿不暖,我不去偷,去搶,行嗎?”
人是創造這個世界的主人,而影響我們命運的不是環境,不是條件,不是身高,不是文憑,更不是長相,而是每個人的信念和心智模式。只有信念和心智模式改變時,我們的命運才會改變!
央視第二套節目曾經介紹過這樣一個典型例子:在大西北農村,有些農民窮得只能靠政府的救濟過日子。當地政府每年過冬都要救濟棉衣,但這些農民每年過冬又都沒有棉衣穿。怎么回事呢?原來,每當冬天來了,政府給他們救濟一套棉衣。到了春天,他們就把棉花撤去變成夾襖。進入夏天,天熱了,他們又把夾襖剪開,變成兩件襯衣。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們相信,冬天來了,政府還會再給他們棉衣,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決不會讓他們凍著。
鑒于這種情況,政府調整了扶貧思路,給困難戶輸入“造血功能”。對于特困戶,無償提供20只進口的澳洲綿羊,讓他們放牧后賣羊毛致富。可有人從縣城領到羊后,還等不及回家,在路上就宰了一只吃了。為什么會如此?因為他們堅信,這20只吃完了,國家會再給20只。
企業內部的管理也是如此,任何一個人只要能夠懶,可以放縱自己,為所欲為而不承擔任何責任后果,他就不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奉獻自己的力量。
商紂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認為有這位精明的國君治理天下,商朝的江山一定會堅如磐石。有一天,紂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雙筷子,并十分高興地使用這雙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父箕子見了,勸他收藏起來,而紂王卻滿不在乎。滿朝文武大臣也不以為然,認為這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箕子為此憂心忡忡。有大臣問他原因,箕子回答說:“紂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會用土制的瓦罐盛湯裝飯,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飯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難道還會用它來吃粗茶淡飯和盛豆子煮的湯嗎?大王的餐桌從此頓頓都要擺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綾羅綢緞,住的就要求富麗堂皇,還要大興土木筑起樓臺亭閣以便取樂了。對這樣的后果,我覺得不寒而栗。”僅僅5年時間,箕子的預言果然應驗了,商紂王恣意驕奢,從而斷送了商湯綿延500年的江山。
在上面的故事中,箕子對紂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評價,運用了現代經濟學中的一種消費效應——棘輪效應。所謂棘輪效應,是指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調整,而難于向下調整。
張從忠 2008年11月 南京
摘自清華大學出版社新書《3.0贏利時代》 ----作者:張從忠
《3.0贏利時代》內容簡介
2007年以來,中國大部分企業遭遇嚴重的經營危機。而危機的最佳解決途徑就是跨出企業、跨出行業、跨出國門,將全球專業人士的力量和專業組織的力量重新整合起來,形成和諧的經濟統一戰線,以獲得新的核心競爭力和新的利潤增長點。我們把這種因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并且因為“和諧與共贏”而拉動的利潤增長方式稱為3.0贏利模式。
本書最大的作用在于引導身處險境的企業家及其經營團隊走出困境,做到無須轉行、無須放棄專長也能獲得新的贏利模式。方法是破除企業內部上下級之間、員工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隔閡,從和諧團隊的努力中獲得最高工作效率和最低的成本;破除企業獨自獲利、獨自承擔全部風險的自閉格局,形成企業與顧客、員工、管理者、投資者、合作者、競爭者及政府的和諧發展新局面。
作者:張從忠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