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升級背后需五大要素
在制造業升級的背后
[2008年10月25日上午,“南風窗改革開放30年論壇——中國制造的挑戰與未來”在浙江紹興鑒湖大酒店拉開帷幕。本次論壇主題為“中國制造的挑戰與未來”。以下為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所作的主題發言摘要,未經本人審核:]
非常感謝會議的組織方邀請我,今天給大家講的內容是我在香港科技大學開的研究生課,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從工業化開始看的,同學一半是華人,一半從歐洲來的,我今天的內容是講課當中的學習心得。
首先講的一點目前中國沿海地帶過去30年中,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區域制造業、出口業,特別是以出口帶動了制造業,遇到的挑戰和壓力、困難甚至是危機,確實是全球產業鏈流轉的最新的一幕,現在沿海地帶遇到的這些問題,與20年以前的四小龍、30年前的日本、40年以前的德國遇到的非常相象,他們都遇到過這些問題,雖然細節不一樣,但是性質是一樣。這些國家和地區在比我們早幾十年遇到類似挑戰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怎么對應?這是我今天講話的要點,有的相當成功,有的做得中等成功,也有的做得不成功,我希望人家做得成功的方面給我們大陸沿海一帶,浙江、紹興多借鑒、多采納。
第二點許多人不覺得很開心,但是很現實,目前沿海地帶遇到的制造業困境從一個長的意識階段看,一個國家經濟在成熟過程中有很重要的里程碑,因為導致沿海制造業遇到的困難的要素變化,表明了制造在大陸沿海地帶已經走出了以前極端貧困和相當貧困的悲慘世界。如果在廣東每天抱怨勞動成本提高,土地成本提高,本身表明這個區域已經從貧困慢慢走向了富裕,辛辛苦苦建設了20年,這兒的勞工工資還是很低,這兒的土地起來很低,說明這個地方太貧困了。
沿海制造業面臨困境有以下三種對策
根據剛才提到的相關的國家和地區,在面臨目前類似的困難、困境和挑戰的時候的經驗教訓,沿海地帶在目前情況下,大致有三種對策:第一種是短期對策,是表面的;第二種對策是中期對策,由表及里;第三種是長期對策,是強等對策。短期的表面的對策在那些國家和地區以前也看到過先例,基本容易做到,遇到生產成本提高,生產要素提高的時候,各種各樣的企業產業或者是利益集團游說他們的政府,各種廣義上的手段出臺,保護本地區已經喪失了競爭力的廠商的產業,這是最容易做得事情,也是人們最容易想到的事情。剛才提到的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程度的競選制度,政府不可能長期保護已經喪失了競爭力的廠商或產業,唯一的例外是農業,我們考察過的國家和地區,這樣一種長期上升的國際競爭力在長時期中得到政府政策的保護,農業的政策資本相當大,在對策和對應方面,還有由表及里的對策,給我們相當大啟發。一個是自己的同胞臺灣,臺灣在20多年以前遇到的生產成本高、競爭力下降的狀況的時候,他們被迫走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即原始設備生產商),外來的廠商給你設備,給你整個設計的東西,叫外來加工。OEM被迫向兩個方向轉移,一個方向轉移是產業外泄,第二個留在臺灣本島的企業從OEM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上升,雖然起來接收外來的訂單,但是不是說外來的客戶把所有的設計圖紙,把所有的東西照這個東西生產,而是說外來給你訂貨,但是訂貨中間技術含量怎么樣?性能怎么樣?提出了大致的要求,細節部分由臺灣生產廠家生產;仡欉^去20年來絕大部分留在臺灣本土的廠家采取這種措施。
從OEM轉向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設計制造商),接受的技術含量和創意的部分多一些。在過去20年中臺灣只有極少數廠商、廠家從ODM到最好層次的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原始品牌制造商) ,中間B是創造自己的品牌,資本附加值怎么樣,怎么走上高水平。根據臺灣自己做的調查,在過去20年中全臺灣做的最成功的20家企業,在國際上創品牌,絕大部分都是在臺灣本島,屬于非主流企業,都是邊緣的中小企業,真正的臺灣本島屬于中間拳頭。大企業很少在邁向OBM方面作出特殊貢獻,在臺灣制造業中間唯一一個在歐洲靠自己的品牌,是捷安特,只有他們做成。經過仔細研究發現,反而有一些嚴重的問題。
日本和德國在30年、40年甚至在50年以前,遇到今天問題他們怎么做?在德國和日本比較了兩種競爭的策略,一種戰略靠的是低生產要素的持續降價,這種低生產要素價格持續低靠降價,發現以后干不下去,有很多國際要素,也有重要的國家忽略的法律政策上的要素,靠組織工會,打官司,進入國會迫使低生產要素。競爭低價位的策略被迫放棄,走向了非常重要的競爭策略,被稱為差異戰略,即我的設計我們生產產品,同所有產品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差異,這個差異模仿需要很長時間,趕上需要很長時間。比如OEM到ODM很長一段時間,賣不掉品牌,韓國在70、80年代的時候也是這樣,韓國的鋼鐵、制造業當時在低價位競爭,國際上生產力始終能夠找到比目前更低價位的地方,把廠移走。中國過去30年來勞動力成本是很重要的要素,現在全球有2億3千萬人在移民,這中間只有5%-7%人作為高素質的生產力,90%以上的都是屬于中檔或者低檔的勞動因素,造成了怎么樣跟人家比,勞動力成本比不過。韓國從80年代后期以后,舉國走向OBM發展品牌,到現在為止在全球后發展國家中間,韓國是唯一一個在國際上,在發達國家創造了自己品牌的后來者。
我講的是產業升級之后的故事,這些要素點一下,最重要的一點,包括五個方面:
首先靠的是明智的政府政策支持,在全球先發展出來的國家和地區,經?吹秸诶婕瘓F的游說之下,采取了一些短期看來能夠治標的政策,只是當前保證了有上升力的企業延長生命力,使得國家整體水平沒有辦法向前邁進。所以明智的政府要有更大的力度支持,扶持有競爭力,有潛在競爭力的廠家和產業,出臺一些非常好的環境,不要阻止,幫助企業轉型;
第二,無論是德國、日本還是韓國,做得最成功的自創品牌,能夠長期保持競爭力,全球最有競爭力的國家和最有競爭力的企業,每年把自己總產值,總GDP,把百分之多少用于研究發展?一看就知道為什么他們是全球打不敗作為自己有差異優勢的廠家;
第三點,國家的金融系統一定要跟上形勢,要有非常好的創意產業,對創意企業廠家進行風險投資非常好的激勵機制,沒有這個不行的,因為創意產業要冒很大風險;
第四,非;镜,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德國、日本和韓國,在他們進行重要向自創品牌過程中轉移的時候,他們自己國家的大學都有非常重要的相應調整和發展和相應支持,少了這一點是不可能,在自己本國的教育體系中,能夠提供那些創意,那些有差異優勢技術支持之前,這些國家都花了大量的錢買人家專利,買人家人才,高價請人來,但是不能始終處于這個階段,因為香港用這種模式作了20年,出現了很多問題;
第五,正規的教育系統對這個大力技術支持,還有日本、德國制造業非常強,一個國家、地區的產業制造業非;镜臇|西,德國在全球做得最好,只有在整個歐洲,能夠跟它比是瑞士,100多年來天下無敵手,在德國之外,只有一個國家非常成功是日本,在很多制造業產業下不斷走向精致化,非常好!
作者:丁學良,出生于皖南農村。在國內斷斷續續受過不完整的小學、中學和大學教育。1984年赴美國留學,1992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國立澳大利亞大學亞太研究院通訊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轉型社會、比較發展和全球化。雖去國經年,仍然抱著有朝…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