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書的人稍微留意就能發現,近期中國的財經類書籍有一種現象:那就是企業家出書與寫企業家的書特別的熱門。如、《牛根生如是說》、《門徒黃光!、《華為教父任正非》等等,無論是在國內知名度高的第一代企業家,還是剛剛升為翹楚的二代企業家。從當當網的最新圖書顯示,其中以史玉柱命名的有12大種類、以任正非命名的有8大種類,以牛根生命名的有5個種類。出書或寫企業家的書,把優秀企業領導人的經營管理思維與策略拿來推廣與學習,其本身是一件值得推崇的事,也是有必要的。但是過分地追棒與迷信魅力型領導人是值得企業思考與警惕的。
第一,我們是否走入了英雄主義的誤區---對英雄的過分崇拜?
第二,企業是否走入了領導人導向的戰略格局---領導魅力型主導的企業?
第三,組織的力量是否被忽視或者有所輕視呢?組織的力量如何發揮呢?
我們知道,中國的民營企業一般是由優秀的創業者攜同其追隨者努力打拼出來的,也就是說,從開始到現在,由下決心做大事的人創建和領導。有的企業領導人特別是創始人在公司都被尊稱之為教父、酋長及掌門人等。這樣的情況難免走入“英雄主義”的思維,也就是領導人導向的思惟,由創始人的個人魅力與思維決定企業的興衰與成敗。依賴能人而不是組織的力量,這就是中國企業并沒有真正意義的世界級企業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企業在做大與做強方面一根致命的軟肋。
在管理學經典《基業常青》書中,旗幟鮮明地指出,高瞻遠矚的公司并不是靠偉大的構想起家,更不是依賴杰出而眼光遠大的魅力型領導者。也就是說強大的企業由組織決定的,而不是某個人的意志。彼得·德魯克曾說,瓶頸一定是在瓶子的頂端,其意思很明顯,他要告訴我們的是許多問題的產生,尤其關乎瓶頸的問題一都出在公司高層領導人。
我們今天的企業對領導人個人魅力的依賴,對英雄的過分崇拜不就是個瓶頸問題嗎?我們理解時代是需要英雄,但是,英雄也有局限性的,特別是他不可能永遠都是英明的。同時,我們要明白,時勢造英雄,是與時代有著密切的關系。企業組織要為基業常青去考慮,這當中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難怪乎,最近國美的掌門人黃光裕出事了,鬧得沸沸揚揚,有許多關于“如果黃光裕不在了,那國美怎么辦”的討論。
如果領導者不能隨著企業的發展做出調整,那么在早期使創業領導人取得成功的長處有可能變成短處。在創業初期,管理者們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企業的運營上,但隨著公司發展壯大,領導人必須開發自己的教練技巧和戰略技巧,讓組織的力量得到盡情地發揮。我們始終要相信,英雄是短暫的,只有組織得到延續才能讓企業基業長青。
如果書是一個“冕”的話,那也應該多寫公司而不是個人,必竟個人的成功是建立環境與組織的基礎上。
我們要懂得給公司“加冕”而不是個人,暢銷書《麻雀公司變鳳凰》也強調了這一點。過分強調領導人的功勞,自然忽略了組織的力量。誰還愿意為組織“拼命”呢?企業要做強做大、基業常青,首先要讓組織提前,個人退后,把焦點放在公司的目標上而不是個人的目標上,建立一套不依賴能人的制度模式。總之,我們要破除創始人為王的戰略格局,讓組織成為企業的真正王者。中國企業要想真正做大做強,成為世界級公司是該根治這根軟肋了!要改變這種格局首先從領導人開始,多強調公司的力量而非個人的力量!
作者:蔣小華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