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科學發展觀是黨中央對全黨全國人民的要求,當然也是對廣大企業的要求。企業科學發展與國家、地區或部門科學發展有共性、有聯系,也有區別。它們的共性是都要科學,聯系是互相促進,區別是內涵。在這里,我想就企業科學發展問題粗略地談三點認識,主要目的是拋磚引玉,有錯誤請批評指正。
一、要增強企業科學發展意識
企業為樹立科學發展觀應該首先增強科學意識。什么是“科學”?科學就是要反映客觀規律。什么是“科學發展”?科學發展就是要按客觀規律發展。什么是“科學發展意識”?科學發展意識就是要追求科學、講究科學。為什么要增強科學發展意識?因為科學發展意識在先,科學發展決策在后,如果缺乏科學發展意識就不會主動認真地研究怎樣實現科學發展。為什么要實現科學發展?因為只有按客觀規律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又好又快地發展,否則就會走彎路、走邪路、走窄路、走死路,就會停滯不前甚至倒閉。
企業發展能否科學關鍵在領導。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嚴重缺乏科學發展意識的領導大有人在。有些企業領導習慣于憑個人經驗決策發展問題,有些企業領導習慣于憑別人經驗決策發展問題,有些企業領導習慣于憑書本理論決策發展問題,有些企業領導習慣于憑片面信息決策發展問題,有些企業領導習慣于憑上級指示決策發展問題,有些企業領導習慣于憑某項政策決策發展問題,有些企業領導習慣于憑主觀想象決策發展問題,有些企業領導習慣于憑美好愿望決策發展問題,有些企業領導習慣于憑一時沖動決策發展問題,還有些企業領導習慣于憑即得利益決策發展問題。這些決策習慣都是缺乏科學發展意識的表現。許多企業成長壯大不快,中國企業平均壽命很短,主要原因都是發展不科學,而發展不科學的主要原因都是缺乏科學發展意識。因此,為了使企業盡快樹立科學發展觀,企業領導應該首先增強自己的科學發展意識,有關部門也應該在培養企業領導科學發展意識方面下功夫。
二、要爭取企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十七大對我國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當然也是對廣大企業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因此也要爭取企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企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國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是有區別的。
企業全面發展的內涵應該從不同角度分析。按生產要素分析,企業全面發展指的是企業的體制、機制、產品、技術、營銷、供應、協作、公關、人事、財務、文化、信息等各個方面都得到發展;按生產角色分析,企業全面發展指的是企業的決策層、管理層和普通員工都得到發展;按生產組織分析,企業全面發展指的是企業的各個職能部門和生產單元都得到發展;按生產效果分析,企業全面發展指的是企業的產品質量、生產規模、市場份額、品牌信譽、節能降耗、安全環保、資金實力、贏利水平、社會貢獻等方面都得到發展。還可以從其它角度分析。總之,廣大企業都應該全面發展而不要片面發展。不少企業存在片面發展傾向,如片面追求生產規模發展、片面追求營銷發展、片面追求贏利水平發展,這些傾向都有悖于全面發展要求,應該得到及時克服。企業是一個由各種生產要素、各種生產角色、各種生產組織構成的有機體,其中每一個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企業功能要求專,不能什么都干;企業發展要求全,不能偏廢一方。
企業協調發展的內涵至少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企業精神和經營理念能夠被投資者、管理者和普通員工高度認同,這是企業協調發展的思想基礎。二是企業投資者、管理者和普通員工有共同的奮斗目標,這是企業協調發展的精神動力。三是各個職能部門和生產單元都能圍繞企業奮斗目標自覺履行職責,不扯皮推委,不設置障礙,薄弱環節得到及時消除,各項發展保持平衡狀態,這是企業協調發展的集中體現。四是企業投資者、管理者和普通員工都能受到應有尊敬、發揮應有作用、得到應有發展并享受應有成果,這是企業協調發展的內部條件。五是企業與供應商、分銷商、服務商、競爭對象、顧客、社區、政府及自然環境都能友好相處,這是企業協調發展的外部條件。企業為了實現協調發展,要支持正義、支持創新。任何企業在任何時期都會存在正義與邪氣、創新與保守之爭,而正義與創新代表著企業發展方向。企業為了實現協調發展,要重視并善于搞好思想溝通,因為思想問題應該主要通過思想工作來解決,行政命令解決不了思想問題,一般的號召解決不了具體的思想問題。企業為了實現協調發展既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又要按社會規律辦事,既要體現生產力發展要求又要體現生產關系發展要求。大股東輕視小股東利益、投資者輕視勞動者利益、管理者輕視被管理者利益、企業輕視社會公共利益,都違背社會規律和生產關系發展要求,都妨礙企業協調,都在應該克服之列。
“可持續發展”本來是一個專用術語。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通過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提出“可持續發展”是“在不犧牲后代人滿足其需要能力的情況下滿足當代人需要的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要節制資源開發和加強環境保護。我們應該在企業領域把可持續發展的本義引申為新的含義。這就是說,企業可持續發展既應該包括節能降耗、保護環境,還應該包括更多的含義。企業只有可持續發展才能永葆青春,才能實現更大社會價值并獲得更大經濟利益。企業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堅持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堅持以員工為本,堅持艱苦奮斗、不驕不躁、誠信守法、保障安全,堅持培養接班人,堅持與社會各界和自然環境友好相處并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而難度不小。妨礙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往往是領導人心胸不夠寬闊、目光比較短淺。為了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企業領導應該首先加強自己的道德與智慧修煉。
三、要加強企業發展戰略研究
為實現企業科學發展就要加強企業發展戰略研究。什么是“企業發展戰略”?企業發展戰略就是對企業發展的謀略。“戰略”的本義是對戰爭的謀略,引申義是謀略。競爭戰略就是對競爭的謀略,發展戰略就是對發展的謀略;經濟發展戰略就是對經濟發展的謀略,企業發展戰略就是對企業發展的謀略。為了實現企業科學發展需要謀劃的事情很多,其中有大事也有中小事。對企業發展中中小事的謀劃屬于戰術的范疇,對企業發展中大事的謀劃才屬于戰略的范疇。企業發展戰略是對企業發展大事的謀略。凡大事都帶有三個特征:第一是整體性,第二是長期性,第三是基本性。企業發展戰略就是對企業發展中帶有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謀略。
為實現企業科學發展為什么要加強企業發展戰略研究?因為整體利益和長期利益是企業的最大利益,基本決策是企業的最重要的決策,為了爭取企業整體利益和長期利益最大化,為了爭取基本決策科學化,就必須加強企業發展戰略研究。加強企業發展戰略研究,就是要在關系到企業整體發展、長期發展的基本決策方面下功夫。企業發展中的問題就象一棵樹,樹杈長在樹干上,樹枝長在樹杈上,樹葉長在樹枝上。樹干問題是樹的基本性問題,樹干長歪了樹杈、樹枝、樹葉都跟著歪,樹干長正了樹杈、樹枝、樹葉都跟著正。對企業發展中的樹杈、樹枝、樹葉性問題決策錯一點不會出現大問題,對企業發展中的樹干性問題決策錯了就會蒙受重大損失。從領導精力分配科學化的角度講也應該加強企業發展戰略研究。為了加快企業發展,許多領導事無巨細都要謀劃一番,這種工作精神可佳,這種方法卻是不科學的,實際上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受精力限制根本謀劃不過來。這跟我們受古人一句話的影響較深有關。古人說:“凡事謀定而后動”。這句話就不科學,因為它沒有區分大事、中事和小事一律讓人謀劃。在一個企業,樹葉性的問題數以萬計,樹枝性的問題數以千計,樹杈性的問題數以百計,樹干性的問題可就不多了。上面已經說到,樹干性的問題雖然不多卻非常重要。所以,我們應該對古人的這句話做一下修正,即修正為“凡大事謀定而后動”較好,修正為“凡大事謀好而后動”就更好了。謀好就是要做到科學。凡大事謀好而后動,凡小事跟著感覺走,這是一門領導科學與藝術。為實現企業科學發展之所以要加強企業發展戰略研究,還因為企業發展戰略研究涉及的問題太多、太深、太復雜,客觀上需要很強的研究能力而許多領導又明顯缺乏這種能力,不下一番大的功夫是很難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
研究企業發展戰略不能自滿。企業發展戰略是智慧的產物。什么是“智慧”?智慧是對各種資源的靈活利用,對各種信息的靈活使用,對各種知識的靈活應用,對各種變化的靈活反應。研究企業發展戰略既然需要這么多靈活的東西,就不會輕而易舉地研究出來,或不會輕而易舉地研究好。許多企業都說自己有發展戰略,由于智慧有大小、戰略有高低,所以不應該滿足于有發展戰略而應該追求把現有發展戰略搞得更高明一些。
(作者簡介:天津市經濟發展研究所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企業及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工作者,曾榮獲“2004年度中國管理科學杰出研究者”稱號。近10年專門從事企業及區域發展戰略咨詢,已完成44個咨詢項目;已撰寫100多篇關于企業發展戰略的文章,被國內100多家報刊、雜志、核心網站發表或轉載,其中54篇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使用。開創了國內特色培訓課程—企業發展戰略原理,已經對700多企業(集團)主要領導進行了培訓并受到高度評價。)
作者:石器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