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學家、經濟科學家朱則榮稱:中國的企業很少缺乏聯合性,并不講究“工商聯合”、“商商聯合”、“企企聯合”,而是一味地為了自己自身的市場目標,在行業內互相搏殺,以消滅對方為目的,而不是以共同進退為目的。盡管中央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就反復在強調“工商聯合”、“商商聯合”、“企企聯合”,而且堅定不移地推動“工商聯合”之路,但企業界始終并未能夠清晰意識到這一點。
不知道有多少人很多人可能還記得1996年至2000年中國彩電市場的價格大戰,各領域的價格大戰隨時都在發生,中國每隔兩三年就要發生一次價格大戰,一會兒是彩電,一會是VCD,一會是微波爐,幾輪大戰下去,受損失只是企業自身的發展,正所謂“殲敵一千,自損八百”。張瑞敏稱:“海爾的白色家電已經成了零利潤生產,我們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是我們集團最主要的產品——白色家電遇到了很大的發展障礙。海爾是從白色家電起家的,白色家電是我們的主干產業。但是現在白色家電的利潤已經薄得如刀刃,利潤率僅在2%-3%之間,如果加上我們的維修服務成本,可以說,海爾是在零利潤的情況下繼續白色家電的生產事業。我還可以告訴你一個“家丑”:我們先前搞了一個液晶電視生產線,結果是一生產就虧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最關鍵的零部件——芯片是外國人的。我們付出了昂貴的技術轉讓費,等于是替人家在打工。”
如此低薄的利潤,虧本只是小事,既影響國家的整體稅收,更嚴重的問題是巨額的虧損風險只能被轉嫁到銀行貸款身上,由國家來承擔,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的銀行總有那么多大宗的呆壞帳以及長期無法盤活的資金擠占,創業者和小型企業無法取得貸款的真正原因出在:銀行的貸款都被大的企業在同業競爭中所造成的巨額虧損所擠占了。產品的價格越來越低,并非便宜了消費者,而是仰制了中國經濟的整體崛起,中國新興的創業公司、百姓致富等因無法得到貸款而無法發展。大企業如此之低的利潤,也阻礙了技術改革、技術進步、科學研究、科技成果轉化、新產品研發、新市場研究、員工福利改善等一系列問題,大企業更是沒有足夠的現金流來支撐這些研發成本。
這樣一種國家經濟結構、體制經濟結構,歸根結底,并不是因為國家的經濟戰略框架出現失誤,而是由于企業運行結構的不正常、不科學、不規范,大企業自身沒有掌握經濟運行的科學規律而引發的,全國的企業界上下,必須審慎而嚴謹地思考這一問題。
朱則榮說道:在整個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經濟強國之所以成為強國,并不是其國家經濟原本有多少強盛,而是企業界高度地重視管理科學,企業高度地重視自身發展能力,更加注重盈利的保障,如果發現某一家企業亂打價格戰,擅自降低產品價格以低價傾銷市場,同業之間的企業馬上就集體站出來反對,同業商會會對此做出嚴厲的裁決保障所有企業的共同利益。比如在香港,香港政府始終提醒市民:便宜沒好貨,而企業界也非常認同這一點,都去強調把產品做精、做強,在考慮做任何事情以前,都在強調怎么去做“第一”,強調企業的產品要去沖刺世界市場,經過百余年的發展,今天的香港經濟之所以繁榮,就取決于企業界上下同心,一起致力于“香港品牌”的國際地位。
今天的任何產品,但凡帶上“香港”二字,價格馬上就要貴一層,而企業的名稱一旦帶上“香港”二字,企業的檔次馬上就會升一級。但是同樣的產品,如果打上“中國制造”作為標簽,在價格上,就要就低一層,馬上會被世界各國的人在意識中判定為低端商品,這是一種“國家品牌”,“國家品牌”的快速提升,需要全社會中的企業各界,同德同心、同聲同氣、同力同濟,以及同甘同榮。
作者:朱則榮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