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有很多理論、方法與實務經驗,有各種可選擇的工具。好的管理者,有感知事物真相的直覺,及抓住事物核心的本能。
一般而言,無論管理方案多么恰到好處,最終的成果——管理的意義所在,卻要取決于方案能否落地。否則,只是無用的文案或是留在腦子里的幻影。
因此,方案落地,是管理的關鍵課題,也是難題。
管理要落地,除了方案本身可行,執行人合適外;本源性的問題,卻是人與人的意志較量,贏了對方的意志,就會執行下去。
管理與被管理者,常進行意志較量,不是你影響他,就是他影響你。這種較量,有些是顯化的,有些是隱性的。
管理者若意志力不足,敗下陣來,即使你大權在握,下了文,定了人,你想要的效果,卻一定得不到。
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效果卻達不到;管理者就會威信掃地,負面的影響非常大。
元月二日,公司發文對銷售政策作了重大調整。負責執行的銷售經理,與幾個辦事處主任搞了起來,拍了桌子。他來到我的辦公室,講了此事,并提出了政策修正建議。
我的意見很明確:政策不能動!
因為此次調整,有以下基礎:
一、從去年三季度始,方案醞釀至今,考慮是成熟而周全的。
二、對策的采取,是針對混亂不堪的狀況;為見招拆招,迫于無奈;不是攻,只是守,姿態上并沒有過于凌厲強勢。
三、政策的出臺,經過了系統性考慮,作了整體協調安排,平衡與靈活性是兼顧的,沒有死胡同。
四、對爭議,有心理準備。在重商主義的社會,涉及利益之爭,爹娘老子都有不認,此次割肉放血,有過激行為,為正常。對爭議解決,有預案。
我明確告訴他,此為意志力的較量,不是你決定他,就是他決定你。
不僅如此,同事之間、部門之間,有利益相關,就有意志力的較量。
你可以選擇屈服,期望相安無事;或許,得到的卻是對方的得寸進尺。
你可以選擇猛攻,向對方施加持續不斷的壓力;一般而言,對方會選擇對抗,殺傷你。
最好的選擇,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威而不怒、收而不發、含而不露。
李嘉誠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仁慈的獅子”。
作者:呂勇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