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來,中國房地產行業經過了諸多起伏跌宕,逐漸形成一些具有普遍意義或者啟示意義的現象。這些現象我們將其歸綱為十個關鍵詞,通過對這十個關鍵詞的解讀,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國地產業的危機公關特點以及一些潛在的企業危機
房地產行業這個行業從開始之初就似乎與危機結下不解之緣。
房地產行業從項目立項、征地、拆遷、建筑到后期的銷售與物業管理,因為運作的時間長、跨度大、涉及面廣,所以整個運作過程出現問題的機率相當之高。如何在危機出現之前進行預防、危機出現之時進行應對、危機發生之后進行總結與反思,這正是考驗房地產企業危機公關意識以及危機處理能力的時候。
2007年以來,中國房地產行業經過了諸多起伏跌宕,逐漸形成一些具有普遍意義或者啟示意義的現象。這些現象被歸綱為十個關鍵詞,我們下面通過對這十個關鍵詞的解讀,去剖析中國地產業的危機公關特點以及一些潛在的企業危機。
誠信缺失:在每年央視315晚會的投訴統計中,關于房地產行業的投訴位列前三位,其中投訴的關鍵點之一就在于房地產商在銷售前的承諾與銷售后的兌現方面存在距離。如承諾開通的樓巴,在房子賣完之后就停運了;或者將原先規劃的綠地私自改變了用途,這種情況在許多樓盤甚至是非常著名的樓盤都曾經發生過,因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的投訴、糾紛。誠信缺失的背后一方面是消費者維權的困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房地產企業的強勢。
監管不力:房地產行業由于運作的時間長、跨度大、涉及面廣,所以對于房地產行業的監管也是一個難點。而造成房地產商屢屢出現誠信缺失的現象,很重要一點就多頭監管下出現容易法律或法規的真空地帶。監管不力在某些層面上造就了房地產商對誠信遵守不力或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乏力。
拐點:不同房地產商之間關于“拐與不拐”引來激烈的討論。現在行業中基本上分為二派,一派強烈支持“拐點論”,另一派則支持“不拐”。但從輿論的角度來看,房地產商無論是支持“拐與不拐”都受到了一定的壓力與批評:支持“拐”論的企業引來房地產投資者的不滿;支持“不拐”的企業則引來潛在購房者的炮轟。更多的企業是在拐與不拐中,見機行事。
而在4月27日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周日發布的《房地產藍皮書》指出,今年中國房價上漲幅度將大大低于去年,但出現房價拐點的可能性不大。從基本面看,中國房地產市場還不具有整體走熊的條件。
泡沫:房地產行業泡沫無論對于政府、行業、還是對于消費者都是危險的。一方面加劇了行業發展與投資的風險,一方面對房地產企業的正常決策提出嚴重的挑戰。如何判斷泡沫之后是機會還是陷阱,這就是考驗房地產企業前瞻能力的關鍵點之一。
危機處理:作為一個賣方勢力遠高于買方勢力的行業,多數房地產商都在潛意識中認定自己的企業具有危機的免疫力--雖然危機事件從始至終在行業中屢出不窮。大多數房地產企業對危機處理的理解就是:用廣告投放蓋住媒體的負面報道,用利益誘惑或暴力威脅阻隔業主的投訴,這種琦形、危險的危機管理意識將對房地產企業的未來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作用。
業主權益:與發展商簽訂了購買協議之后,消費者就擁有了相應的業主權益。政府、發展商有責任去保護業主的正當權益。但在現實生活中,業主權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卻是屢屢發生。一方面是國家相關的法規的缺失、監管的不力,也一方面也反映了業主在維權以及保護自身權益方面意識或能力的不足。所以,當業主權益受到侵犯時,一些業主往往不是通過正規的渠道去申訴,而是采取了某些極端或激烈的方式去反抗,這在某些方面也是造成房地產行業糾紛不斷的根源。
資金鏈:中央一系列的宏觀調控政策以及銀行的貸款政策出臺,讓許多高速擴張的房地產企業驟然減緩了速度,其中影響最嚴重的莫過于資金鏈的繃緊。資金流對于房地產開發商來說就如血液,血液不流動了,身體自然失去行動的可能。如何應對資金鏈的驟然收縮,讓高速行駛的企業之船繼續平穩向前,這對于許多房地產企業來說都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產品質量:相于其他商品,房地產的產品使用年限是最長的。所以對于產品質量的重視,也是所有消費者最看重。遺憾的是,一些短視的房地產企業為了謀取利潤,以次充好,把問題重重的房子交付給了業主。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既引發種種糾紛,也加劇了消費者對于房地產行業誠信度的懷疑。
退房:拐點論影響之下,一些城市的房地產商品樓價格漲幅放慢,甚至有所下跌。這引發了“看漲不看跌”的業主或投資者的不滿,喧鬧一時的退房風波自此引發。退房風波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是一場信任危機,如何處理這樣一種多頭利益博奕的危機,非常考驗房地產企業的危機管理能力。
3年不買房:目睹“房奴”的壓力與無奈,一些潛在“房奴”打出了三年不買房的呼喊,雖然這些集體抵制房地產商的行為是姿態高于實際,但也從側面上給房地產企業敲起了警鐘:如何在市場需求與反需求以及企業合理利潤之間找到平衡點,讓購買者買得更加習安理得,是房地產商發展戰略的一個重點考慮之一。
由于房地產開發企業構成因素復雜多樣,所處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變化加劇,房地產開發企業正越來越多地遭遇危機事件的挑戰。危機事件處理的好壞,結果截然相反。如果處理不好,它會導致企業與公眾之間的關系惡化,企業經營受到影響,生存和發展受到威脅,甚至能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如果處理得當,企業會繼續向前發展,甚至變危為機。
房地產企業不應懼怕危機的到來,因為危機是每一個企業在發展過程必然會碰到的障礙,所以領導者所擔心的只是在危機到來之時是否應對失措、進退無度。企業在危機出現時的應對反映了企業的公關能力,同時也反應了企業員工的專業素質。從企業的角度出發,成熟的房地產企業應該致力于建立一套健全的危機處理系統,力求將危機消除在萌芽階段,或者在危機出現之時將危害降低到最小。
眼界決定高度。一個企業的危機公關意識有多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就有多強;一個房地產企業對危機的預防與處理的效率如何,就決定此企業能在波浪洶涌的競爭場上行多遠。
本文為林景新于2008年深圳春交會《調控下的地產公關美學》房地產高峰論壇上的主題演講內容。
作者:林景新,資深公共關系顧問,企業危機管理專家,著有《中國式企業危機管理》等專著。歡迎交流:msn/email:jingxin_lin@hotmail.co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