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咨詢服務過的一家民營企業,最主要的特征是一個家族企業,一家人在企業當中的重要的部門,如財務部、人事部、營銷部等部門。企業當初是由一個手工作坊發展起來的,規模稍擴大之后,家族企業成員就覺得了不得了,還真把自己當成一回事。企業從上到下似乎很牛,原因在于在當地只有他們一家企業在做這種產品,與之競爭的本土企業上規模的還沒有。而據我觀察,如果有一兩家與之抗衡的企業如果做同樣的產品,那么,根據這家企業的目前的管理、營銷及運作手段,估計早被打跨不知多少次了。
每次到這家企業,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家企業的人情味非常淡漠,并且人員很不懂得禮數,且沒有一點熱情與禮貌可言,總體讓人感覺非常的不舒服。他們一個個就象是一架機器,如果企業的領導不嚴厲的下命令或用罰款之類的手段,很難改變企業中成員所形成的那些不良的習慣,更別說團隊觀念了。
民營企業都有同樣的通病,雖然中國民營企業在20年內取得不俗的成績,然而,就象我所遇到的這家企業一樣,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似乎并不理想,最顯著特點是壽命短,長不大,平均壽命僅為3年半。在2-4年,之后要么倒閉、要么長期停滯徘徊。
民營企業中發展不良的最具代表的要數家族式企業。他們以治家模式管企業的比比皆是,家族化企業實際上就是企業主家庭的一種擴大。家族化企業中難有清楚的黑白是非界限,家族化企業本身就決定了企業短命的厄運。每年在中國全國新成立的民營企業在十五萬家左右,同時有十萬多家企業關門。
為什么民營企業發展不大,而且壽命短,這與許多民營企業的掌門人有很大關系:民企老板先天性素質不高,很多民企業主是靠中國社會轉型中的一些機會而發跡起來,創業初期,企業領導人與親戚、同學和朋友攜手共建,憑著自己敏銳的市場觸覺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破除重重困難。隨著公司的業務量擴大、組織機構擴充、公司人員增加、資金流量增大,企業的各種問題也隨之出現。比如,內部管理混亂、家族成員對正規化管理進行抵觸、企業內部派系形成、信息傳遞失真、組織渙散、市場滑坡、產品質量下降。于是,經過幾次劇烈陣痛,企業瀕臨倒閉或是申請破產。
說到這里,許多人認為目前許多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可以請一些有德有才的“空降部隊”來經營管理企業,雖然這種做法很合乎目前民營企業實際,但當民營企業的老板請來空降兵或外來和尚經營管理企業時,不真正授權和沒有十足的信任又成為一大難題。民企老總最不愿意給人才的就是權力,人才頻繁流失現象十分嚴重。在某種程度上,民營企業的許多老板對人才的怠慢和卑視;他們采取的是“想讓馬兒跑得快,又不怎么給馬兒吃草”,只要求員工奉獻,卻不愿意給員工以實際的利益。企業的發展實質上還是靠民營企業家在拉動,而沒能做到靠人才推動。這就導致民營企業最缺乏的是一種人文思想、文化素養和理性思維。
民營企業家之中許多人之所以成功,這與大多很有智慧和天才以及膽識,甚至是誤打誤撞很有關系,但這些民營企業家卻缺少必要的計劃組織能力,對企業的戰略發展把握很是缺失,很少能把事情落到實處思維缺乏系統性、整體性。他們難有時間坐下來冷靜地考慮長遠戰略和企業內部深層次的管理機制問題。民營企業老總其內心深處仍然是計劃經濟和小農經濟那一套,一旦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其所有行為和觀念仍然是傳統老套,沒有什么根本變化企業運作中最缺乏的就是契約和信譽精神,人格大小決定公司發展大小。狹隘的視野、對人的冷漠、對人文精神的輕蔑、對自由民主原則的排斥、與國際化潮流極不合拍的小農意識和市儈心態、對通用規則的忽略、缺乏自己的固有原則、盲目追風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淺簿。
突破民營企業發展瓶頸
民營企業要想取得長足發展,擺脫“想當初,老子的隊伍是三五個人,七八條槍”的原始粗放的經營管理狀態,并且使企業的壽命盡量延伸,發展成為“百年老店”,必須從實質上進行帶有陣痛的徹底變革,建立步步為營,逐步深入的延伸發展模式。
首先,要建立具有企業特色的企業文化,了解“文化”精神決定外在,無形決定有形,民族生存發展的最根本動力是一種精神文化,而民企業也是如此,重視“企業文化”,決定企業發展成長的永遠是文化,文化永遠是企業一切經營管理活動的核心。
其次,不僅有戰略,而且還要有策略,戰略設計,有戰略才有前途,清晰正確的企業宗旨是戰略的第一步。一個是要建立起企業管理層決策機制。企業的經營管理團隊內部也應該建立起一套決策機制。既注重計劃組織,計劃高于策劃、落實高于決策、執行高于創意。在企業內部實施管理權與經營權分離,大權獨攬必然造成效率低下,兩權合一的結構必然造成對企業最高當權者的盲從。
第三,摒棄家族化,家族成員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并不總是一致的。變“人治”為“法冶”,變“家庭式管理”為“人才化管理”。民營企業要發展,需要一個穩定可靠并且忠誠的核心管理團隊。對于這個團隊成員要充分體現出他們自身的價值。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需求,企業家必須研究團隊成員的需求,正確引導、滿足,才能既網絡住人才,又能留得住人才,企業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管理轉型和企業發展的團隊。一個就是培養關鍵人才,并與團隊成員分享成功果實。
第四,企業沒有人,就沒有一切,而民營企業要摒棄那種自私,冷漠和不尊重人才的做法。實施“送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即加強企業內部人員培訓,有時要送出去培訓,將對企業發展有利的人才請進來。古訓說“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如今也是“得人心者得企業”,企業成敗取決于員工的首創精神是被壓抑還是被鼓勵,人本身是被尊重還是被壓制或遭蹋,從最基礎做起,泰勒制仍然是民營企業應該追求的目標,少講些主義、多做些實事。
民營企業缺乏的是基礎的管理,這往往是致命的,同時將最基本的恪守信條管理原則通達了,一切按規范標準去操作,更多的民營企業的路其實是可以走得更遠。
作者:王運啟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