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寡人不想再看到你!”說這話的是齊桓公,聽這話的是城陽大夫。齊桓公此話讓城陽大夫驚得一身冷汗,“怎么了?大王為何如此氣憤?究竟我哪里做錯了?”城陽大夫心想。還沒等他緩過神來,只聽齊桓公繼續說道:“你口口聲聲說對寡人忠心耿耿,可你卻連你自己的族人的生活都不顧。對待你至親的人尚且如此,怎能讓寡人相信你一片赤誠?!從今天起,寡人不要再看到你!”城陽大夫就這樣被稀里糊涂的免職了,且被齊桓公勒令不準出家門一步。齊桓公這么做究竟想要什么?
在說齊桓公此舉為何之前,先要說說這個城陽大夫。這位大人,位高權重,家中妻妾成群。他的妻妾每個都穿著用細葛布做成的華貴衣裳,就連她們所養的寵物吃的都是上好的谷粟。城陽大夫每天就生活在酒池肉林、笙歌舞榭之中。看到這,城陽大夫是如何的貪婪、肆意享樂,想必你已經知道。而他的族人,卻每天衣衫襤褸食不裹腹?吹竭@,城陽大夫又是如何的尖酸刻薄想必你也能夠了解。看了以上這些,你也許會想:齊桓公罷免城陽大夫,是因為他貪婪且沒有同情心,因此要懲戒一下他。不過,這并不是齊桓公此舉的真正目的。
為了進一步了解齊桓公此舉的真正用意,還要再來看看當時的社會環境。人的任何行為都離不開他所處的環境,脫離環境談行為就會錯誤的解讀行為。當時的社會環境是什么呢?當時齊國的各位大夫都很熱心一件事情,那就是積斂家財。但他們在瘋狂斂財以圖享樂的同時,卻不愿意捐出來一部錢財來接濟有需要的人。這些大夫家中的糧食,由于囤積得太多、太久,都已經開始腐爛了,但他們卻不愿意開倉救濟災民。齊桓公想要讓大夫們踴躍捐輸,卻又不能明說,因此很頭疼。后來管仲給齊桓公出了這個主意,所以城陽大夫就這樣做了被殺給猴子看的“雞”。
這樣做的效果那是相當明顯,馬上就有大夫們明白齊桓公的意思了。其他大夫聽說此事后,都紛紛關心自己的親戚朋友起來。有更明白事的,馬上捐金獻糧,甚至收容國內貧苦無依的百姓。據史書說,從那以后齊國再沒有饑民。看明白了嗎?這正是齊桓公罷免城陽大夫的目的之所在。
齊桓公想要大臣們捐糧,可又不好硬性攤派。大臣們呢,又都裝糊涂,任憑你齊桓公如何暗示我就是不懂你的心。這時管仲給齊桓公出了這么個主意,其實說穿了很簡單,就是老話講的“殺雞給猴看”。但實際上,這簡單的事情并不簡單。
這個殺雞的人很重要,他必須是“上”。上,是上級的意思。人如果貪婪起來,會迷失本性的,別說殺雞給猴看,如果他忘乎所以起來,就是殺猴給雞看,他都不一定看。但他在面對“上”,尤其是一個強勢的“上”時,他必然會揚其鼻息。齊桓公的強勢自然不用說,在齊國肯定是齊桓公最大,因為他在整個國家的最上面。即便是身處上層建筑的大夫們,也得看他的臉色行事,因此這些大夫們肯定要對齊桓公高興與否很留意了。如果這個事情是管仲做的,恐怕大臣們就不會如此擔心了,因為他管仲不是“上”。
這個事情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齊桓公為什么要在免了城陽大夫之后,勒令他在家不準出家門一步呢?其實這個特別地方,只是為了讓這個事情顯得特別,以讓各位大夫重視這個事情。想想吧,一個國家的人事任免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齊桓公把這個大夫免后就沒下文了,其他的大夫會把這個當會事情嗎?這事情見多了,都麻木了。但現在這個事情不一樣了,不準出門就是讓他在家閉門思過,齊桓公讓城陽大夫在家想什么呢?大家可能就會關心起城陽大夫為什么被免職。但這個事情誰最能說清楚,只有齊桓公和城陽大夫。這事情恐怕不好直接問齊桓公吧,那就有問城陽大夫。所以打著“安慰”的幌子,這些大夫們肯定要到城陽大夫的家里去看望他,自然也就會問及其被免職的原因。
此時,城陽大夫已經在家思過幾天。他不琢磨也得琢磨,不準出門,家里連個能商量事情的人都沒有。碰到有人來看望自己,他肯定樂于和人家“探討”這個事情。幾個人一聊,就能把事情給展開了,就會探詢事情背后的深層原因了。最后,在“頭腦風暴”中,大家知道了:不照顧族人是表,不樂于捐輸才是根子。大家把事情想明白了,也就明白了齊桓公希望他們做什么了。
說到“上”,就要提及一句話“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其實上有所好也好,上有所惡也罷,“好”與“惡”都是“上”的關注點。因為他是“上”,下面的人自然會揣摩他的心思,并根據他的喜好來做能令“上”滿意的事情。管仲給齊桓公出的這個主意,正是利用這一點,讓齊桓公表明自己的關注點:我現在關注百姓的肚子問題。那么下面的大夫自然要想,怎么做齊桓公才會高興,怎么做才不會觸霉頭,如城陽大夫一般被罷免。因此,才會有后來的如齊桓公所愿的局面出現。因此:好惡,未必只私情。尤其是對于“上”而言,因為這些好、惡正是其關注點,如果“上”能夠利用好這些關注點,必然會引導下屬的行為。正是這個原因,經常聽到皇帝說:“家事就是國事”,套用這句話講:“上的好惡就是下的行事標準。”
齊桓公很理解這一點,他經常利用自己的好、惡來引導下屬的某些行為。還有一次,齊桓公很經常穿紫色的衣服,沒想到下面大臣們投其所好,也都紛紛穿紫衣。結果這股風氣侵染了百姓,大家效仿起來,全國都風行穿紫衣。于是一天上朝的時候,齊桓公對穿紫衣的大臣說:“寡人最討厭紫色了,可你們偏偏都穿這樣的衣服了,以后如果再穿紫色的衣服,就不要在我眼前出現!苯Y果可以預想,從那以后,齊國再沒有穿紫衣的人了。
齊桓公不僅會利用自己所“惡”來影響下屬行為,同時也善于利用自己的“好”。一次,齊國權貴們有錢人忽然流行起囤糧來,使得糧食的價格上漲得更厲害。老百姓因為糧價上漲,就紛紛出售家里的糧食,雖然換了錢,但全國的糧食都流入部分富人手中了。這樣的局面對國家是危險的,如果碰到災年的話,百姓沒有糧食吃,而此時家有囤糧的富人就可以高價銷售糧食。價高,百姓買不起,就要挨餓,老百姓餓肚子就可能出現動亂。因此齊桓公希望百姓們不要把糧食都賣了,而是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一天,齊桓公聽說有一戶人家新建了兩個谷倉,于是就以璧玉把此人聘用為官,以表示自己對修建糧倉存糧食行為的喜歡。那時候,老百姓想當官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除了能力之外,門第、學識、關系那是一樣都不能少。現在忽然有這么一個便宜的事情:只要修糧倉存糧就能當官,百姓還不樂瘋了,于是紛紛開始修建糧倉存糧食。看看,只用區區兩個微不足道的小官職,就把事情給順利的辦了,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可見,好惡,未必只私情。
與第一次罷免城陽大夫來勸導大夫捐輸不同,脫紫衣和存糧食兩件事情,齊桓公都是很直接的表明自己的好、惡。那么三者之間有什么不同呢?為什么勸導大夫要費一些周折呢?脫紫衣服,雖然要影響的是大夫,但畢竟不是什么大事,直接一點,別人能接受。這是小事,可直接辦。而存糧食,直接要影響的是百姓,如果饒個彎子,信息經過幾個層人的嘴,說不定會走樣,而且如果再在中間耽擱甚至停止了,糧食早被富人們給買光了,百姓明白過來也沒有意義了。因此這個事情是急事,要快辦。
可勸導大夫捐輸不同。一、面對的是大夫們,作為國家運轉的關鍵人物,他們是否能接受,是否愿意接受還要考慮周詳一些。如果直接讓大夫們捐錢、捐糧,這不是“明搶”嘛。搶東西,人家當然會有意見了,所以不能太直接。二、事情是個大事情。影響面大、針對人群數量大、問題實質---------“錢糧”分量也大。所以不能太急,否則就會出問題。因此,齊桓公不是直接表露“好、惡”,而是饒了個彎子,甚至還是打著“不接濟族人”的幌子。這只是放風。如果下面的反應不如預期,回轉的余地也會大一些?梢钥闯,雖然:好惡,未必只私情。即便是出于公心,有些時候針對不同的對象和事情,而采取不同的策略。
[商振有話說]
這幾個故事,相信如果是從事管理工作的朋友看了,一定會從中體會到管理之道,這里就不就這個話題在管理上的應用進行延伸討論了。我們還是來討論下,這幾個故事對于生活工作有什么樣的啟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厭惡之事、之物,但身在職場,身在團隊之中,這些喜好厭惡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關系到其他人的事情。就如同齊桓公穿紫色衣服一樣,這不是個很私人的問題嘛,但對于他而言卻由此引發了一個風潮,因此齊桓公不得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其實對于我們普通人也一樣。
“如果是我原來的上司,他可能就不會這么處理!彪m然你說的事實,而且也是你的自由和權利,但這樣拿前、現兩任上司做比較,不能解決現有的問題,只有可能讓你的現任上司知道了而報復你,不值!
還有的人,公司舉行的集體活動不愿意參加,為什么?性格比較內向,在那樣的場合會覺得不自在。沒錯,這是你的性格所致,是你個人喜好,別人甚至不應該因此而指責你。但現實是,由于你不參加集體活動,只會讓同事覺得你孤傲,覺得你不合群,那同事關系會不會因此而緊張呢?
因此,你的生活習慣,你的個人喜惡,在職場中統統不應該存在,因為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在職場這個舞臺上,就像戲臺上演戲,扮演什么角色就得唱什么腔,做他該做的事,擺出應有的身段兒,甭管心里多苦,該笑你得笑,甭管心里多高興,該哭時候就得抹眼淚!角色管著你哪!
作者:商振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