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一切戰略目標的實現最終都要落腳在基層,基礎不牢則地動山搖。但是由于中國所處的特殊歷史時代以及基層在組織中的特殊性所致,中國企業的基層建設是企業中最薄弱的一環。八九點管理咨詢根據多年的基層培訓、咨詢經驗及調研所得,中國企業基層存在三個顯著突出問題:
1.基層管理者勝任素質能力低下
多數企業選拔基層管理者、基層班組長的標準是什么?
答案幾乎只有一個:突出的業務能力或專業技能。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無可厚非。但是多數企業領導卻忽視了一個事實,當那些技術過硬、業務熟練、業績突出的佼佼者被提拔為管理者后,他的角色定位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這時,作為基層管理者的他最重要的職責并不是提升個人的業務水平,而是如何運用科學的管理技藝和方法,帶領整個團隊創造出優秀的業績。
從一個業務精英、技術能手轉變到一個基層管理者的角色,必然要求其首先在角色認知上進行轉變,樹立起作為一個管理者的角色認知、使命和宗旨;其次,還必須掌握一定的管人、管事、管物的方法,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這是做好一個基層管理者必備的要素。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我國多數企業的基層管理者并沒有認知到這種角色轉變意味著什么,仍然以其慣有的思維模式來工作,同時企業的基層管理者往往是被培訓遺忘的一族:99%以上的基層管理者未接受過系統化、規范化的履職能力培訓。
這造成的結果是,我國絕大多數的基層管理者是技術和業務上的精英、管理上的弱者,會做事而不會帶隊伍,會思考而不會溝通,能發現問題而不會解決問題,會工作而不會處理關系,個人技能強而不會利用資源……
2.基礎管理體系建設尚未被高度重視
健全而科學的管理制度以及規范化、標準化的操作流程是一個企業走向成熟的標志。目前,我國多數企業也已意識到了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基層基礎管理體系的建設上還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兩個層面的問題:
一是,絕大多數規章制度以及操作流程都大而化之,針對基層的長效管理機制建設尚未被真正的重視起來,例如,基層人員的績效考核機制、質量管理機制、成本控制制度、生產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激勵制度、作業指導書、操作規范等匱乏。
二是,基礎管理制度和規范及操作流程存在著不細化、不具體,甚至脫離實際,在具體的表現形式上也生硬、晦澀,客觀上很難落實到具體的操作層面。
三是,制度、規范、流程的制定往往是由上而下推動的,在制定的過程中,管理者的出發點更多的在于如何“管控”“約束”員工,而不是更多的考慮如何激發員工士氣、激發員工的積極性,這種違背人本管理思想的制度化管理平臺必然在執行的過程中引發員工的博弈、對抗。
在我國,絕大多數企業還未真正的建立起來基于人本的,并且是細化的、具體化的可操作的基礎管理體系。
3.基層人員基本職業化素養匱乏
造成基層人員職業化素養缺乏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中國教育體制的弊端。
人生中要經歷三個階段的教育:啟蒙教育0—7歲(成長教育),觀念的教育,思維方式的培養,對與錯的行為判斷等;文化教育、知識教育:7—18歲,對客觀世界(不同的學科)的認知,人格素質和素養和逐漸成熟,價值觀的形成;職業教育:基本職業心態、理念的塑造。
從中國目前的教育環境和機制來看,中國教育嚴重缺失育人的教育以及職業教育。首先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使教育的著眼點僅僅聚焦在知識層面,而忽略了對育人層面的關注。其次,獨生子女的政策,形成6:1、8:1的家庭格局,造就了小皇帝的成長空間。再次,父母曾在生活、教育等各方面遭遇的坎坷與不幸,希望給后代一個良好的成長空間和成長環境。育人教育的缺失以及職業化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嚴重后果是,大多新生代的人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精神;獨立意識差、自主意識差、不能自律等行為特征。 二是構成班組成員的人員主體的成長背景所致。
改革開放以來,大批的農民工涌向了城市,農民向產業化工人轉化,成為了基層產業工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農民工大多數缺乏良好的知識、素養和職業心態。
在傳統的農業化生產環境下,小農意識制約著責任感、積極心態、創新力、協同性、追求卓越等等這些職業人必備的基本素養,而幾乎所有的中國企業在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化的這一過程中,大部分企業只僅僅是提供一些單純技能培訓,而對于行為、角色、心智、素養等員工個人的職業化培訓嚴重缺失。
以上的三大問題嚴重制約著中國企業的發展壯大,也直接導致了中國企業的3歲半現象普遍存在而且愈發嚴重。企業發展基礎不完善,就如同萬丈高樓缺乏了穩實的根基,發展越快、成長越迅速,面臨崩潰的風險就會越大。所以夯實根基,狠抓基層建設是中國企業,特別是身臨困境的發展中企業的當務之急。
作者:89mc管理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