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東軍博士是我的同事,作為TESIRO通靈中國區CEO,他有力推動了比利時經典鉆石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同時,這些年來他也一直致力于企業管理理論創新的研究,是我遇到的為數不多的奢侈品領域專家和管理學界的領軍人物。
與一般學者不同,沈東軍博士擁有足夠出色的實踐經驗,拋去了一些理論研究者所慣有的浮華,對管理思考也更為深刻,他第一次創造性的提出組織智慧,并且系統闡釋了它的內涵、構建以及傳承。這一全新的理論體系是管理理論領域的一大突破。
全球企業發展歷程已證明,一位天才管理者可以締造一個強盛的企業帝國,但僅憑他個人的智慧閃光,無法讓這個企業持續強盛下去。寶麗萊、安然、凱瑪特、環球電訊……這些曾經叱咤風云巨人的倒下早已成為堅如磐石的明證。
與此相對應的是,世界上真正優秀的企業卻很少因為經歷危機而導致組織競爭力受到削弱。
《組織智慧》針對于此,對全球100多家不同行業、不同地域的長壽企業進行解析,跟蹤研究了它們成長的軌跡,最后發現,這些企業持續成長的秘密在于,它們都擁有自己的組織智慧。
它們的發展不是依靠某一個企業家,不是靠英雄,而是依托一種一直被傳承的智慧。
正如書中所言,這種智慧是“企業根據前人經驗、結合自身的特點,經長期的實踐,提煉出規律性的精華”,在組織內部經過固化、共享和傳承后,就會成為組織長盛不衰的核心基因。
對于此,我們也深有體會。我們的持續、快速發展,也正是得益于“質量生存”的組織智慧。
面對大自然奉獻的稀世珍品鉆石,我們的設計師需要確保鉆石的每一個切面,每一個角度和所有的比例關系都堪稱完美,充分釋放鉆石的光芒,挖掘出鉆石的真正價值。
其實,組織智慧就像是企業的導航塔,指引著公司中的每一個員工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那么,如何才能形成組織智慧?
作者在書中指出,驅動組織智慧的形成有四個動力要素:實踐、思考、文化和戰略。同時還有賴于三個連續的步驟:不斷地選擇原料、不斷地加工提煉和不斷地固化成型,它們貫穿于企業的生命歷程中,保持著高度的連貫性。任何一個環節的中途斷裂或稍有遲疑,都可能導致組織智慧的夭折。
書中還全面揭示組織智慧如何演進、如何傳承,這些實用的理念和方法具有極強的操作價值,很容易讓全球企業管理者學習。
同時,沈東軍博士作為一名華人學者,他這一理論的提出對中國的管理學界而言,也具有極大意義。
在中國經濟建設迅猛發展的20多年里,管理學也儼然已成一門“顯學”,中國管理者可以在第一時間品味到諸如德魯克、彼得圣吉、明茨伯格等全球頂級管理大師的理論。中國的管理學者也著述繁多,他們以持之以恒的激情傳播著各種流派的管理思想。
不過,我更愿意將他們稱之為“布道者”。他們雖不乏有一些個人的創新,但始終沒有誕生系統完整的管理理論體系,缺少學術創新,更沒有原創的獨立觀點。
正處“大國崛起”中的中國,顯然不能僅僅滿足于此,面臨著千載難逢發展期的中國管理學界,迫切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管理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只有先進的管理,才能通過取得的經濟效益支撐創新的再循環,最終實現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次企業管理理論的突破使美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奠定了美國成為經濟強國的基礎。日本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創造了“全面質量管理”、“價值工程”、“精益生產”等管理思想,指導著大批企業迅速成長,近幾十年日本企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一路領先。
同樣,對于21世紀的中國經濟而言,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已經將他們推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心。中國即將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成為全球企業500強,邁入持續高速增長的快車道。
但要實現從“制造”到“創造”的跨越,要實現經濟的持續騰飛,必然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創新。
中國管理學界沒有理由沉醉于布道師的角色,21世紀中國必然出現在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管理理論,世界上最著名的管理學家也必將出現在中國。《組織智慧》理論的提出,讓我們看到了這種無法阻止的趨勢,中國這個古老的文明古國,已經開始為世界管理學界貢獻出富有影響力的管理著作。
作者:考西柯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