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我曾在一篇題為《謹防浙江經濟由民企興由民企止》(詳見2004年11月29日的《中國經營報》)的文章中指出:浙江的民企不但遠遠地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而且也已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關口。隨著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民營企業的蓬勃興起和國家接軌WTO程度的加深,原來支撐浙江民企快速增長的先發優勢、勞動力優勢、原輔材料優勢正在一點點喪失。浙江民企如不主動迎接這一轉折,成功實現這一轉折,乘勢向上登一個臺階,則必將陷于長期的停頓。類似的轉折也曾一而三、三而再地出現在英國、美國、臺灣、廣東等先發國家和地區。因為全世界的市場經濟就是一條環環相扣的鏈條,鏈條上的每個環節只有不斷地向上游邁進,才能為自已贏得可持續發展的生機無限。不進則止、不進則退是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四年前,我的這篇盛世危言雖然也得到了浙江知名企業家——方太集團董事長茅理翔先生的激情聲援,茅先生還為此專門撰文稱我“的確切中了浙江民企發展之‘命脈’”,強調“這是一個嚴肅的,也是極嚴峻的大課題”,“浙江民企要自我反思”等,因而,濺起了幾朵小小的水花,但也就僅此而已,未能在市場形勢一片大好,一好遮百丑的官方民間激起進一步的反響。
四年后,我在《謹防浙江經濟由民企興由民企止》一文中的擔心不幸變成了令人痛心的現實。據報道,“以往靠鞋子、打火機等傳統制造行業聞名的浙江地方經濟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產值明顯回落,效益大幅下降;出口形勢嚴峻,增速跌入低谷;資金普遍短缺,經營難以為繼。”“生存面臨危機,關停并轉增多,許多中小企業提前被淘汰出局。浙江臺州的一份文件顯示,臺州5371家上規模企業中,虧損1111家,虧損企業虧損額為3.09億元。寧波一些家電制造企業至今未接到一筆訂單,中小企業的生存經營狀況‘堪憂’。”
民營企業早已是當今中國宏觀經濟中的一支不可小覷的重要力量,而浙江又是民營企業的大省,浙江民營經濟的困境在相當程度上也就是整個中國經濟的困境,因而,發生在浙江、長三角地區民營企業的困境就不能不驚動到國務院、浙江省的各級領導,不能不引來各級領導的高密度關注與靠前指導。
高層領導的高密度關注、外部經營環境的改善、融資渠道的拓寬等等當然會有益于問題的解決,當然會令人振奮,但振奮之余我們仍深感不足,不足在浙江民企對問題的分析仍然主要把目光向外,歸咎于“人民幣升值、銀根緊縮、成本上升、出口退稅率下調、次貸危機、各種調控措施疊加實施、倒逼機制過急過嚴。”不足在他們錯將內傷當外傷治!
同為浙江民企,同樣的外部經營大環境,為什么“倒閉的均是小型企業,而稱得上規模的企業卻開工情況良好,產銷兩旺?”為什么溫州正泰集團“1~6月份,銷售額同比增長25%、利潤增長26%,全年出口額預計超過20億元”,能一枝獨秀,迎難而上?問題的根本不在外部,而在內部,在于企業自身參加市場競爭的能力弱,外因只是事物變化的條件。特別是對于已經走過了一次創業階段的浙江民企而言,更應該眼睛向內,找自身的問題。
規模企業的風景這邊獨好是因為他們有品牌,產品和服務有生命力,生存發展的主動權在企業自己的手中,能依靠管理上臺階構建出一個適宜于創新的機制,引來創新的人才,不盡創新滾滾來。反觀那些在競爭中敗下陣來的浙江民企,恰恰是在管理上臺階上抱殘守缺,多年一貫的獨裁、專權、無序、排斥外來人才的家族家長式管理,看來看去就那幾個老面孔、老員工、老婆子圍繞老觀念的老板轉。這類只能靠廉價勞動力、靠消耗資源、靠犧牲環境過日子的企業,在市場形勢一片大好時雖然也跟著有酒有肉吃,但一旦競爭加劇,遭遇到生存危機就成為他們必然的宿命。
一個人小學上完讀初中,初中上完讀高中,一步一個臺階地往上走。小學生有小學生的職業,高中生有高中生的職業,知識水平不一,能進入的職業空間也不一。大凡想要進入更大職業空間的人們,文憑可以不拿,但書不能不讀,不讀就上不去。一家企業的生存發展也是這個道理,一開始你可以靠膽大、先人一步、粗放型的經營挖得第一桶金,但第一桶金到手后你得乘勢往上走,轉而精煉自己的組織管理,提升企業的應變能力,朝集約型經營的方向走。市場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陷入困境的浙江民企若不能以壯士斷腕的精神,向先行的正泰、方太集團學習,按現代企業管理的要求,苦練內功,革命革心,療好自己的內傷,就別指望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一線生機。
給個人治病要對癥下藥,給企業治病也要對癥狀下藥。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固然必不可少,但不能越俎代庖,主次不分。政府該幫的忙照幫,不該幫的忙不幫,三分幫人真幫人,七分幫人幫死人。況且政府不是財富的直接創造者,政府的減稅和專項投入到頭來都有賴于企業,羊毛出在羊身上,羊身上不長毛,政府的減稅和專項投入都不能持久。
時至今日,浙江民企的問題主要在內而不在外,主要靠企業自身,靠家族家長制企業老板的自我進化與第一變革。有關包括浙江民企在內的中國企業進行第一變革——將人治的管理變革為法治的管理的因為所以和路線圖,我已在《第一變革》一書中作了十分詳盡的闡述,有興趣的朋友可直接登錄“中人網”的“圖書”欄目的“在線連載”。
今年適逢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三十年一個輪回,中國經濟能夠從粗放型改革中謀得的利益也屈指可數了,無非是將老的一套繼續向中西部地區延伸。接下來的改革必須從提升品質上下功夫,否則,浙江民企的前景“堪憂”之現狀就會在整個中國復制。我這里有兩句老生常談供一切關注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人士作參考:
以全球化的市場經濟為坐標,中國社會若不能進行切實的體制改革,則東南亞各國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華人社會若不能進行深刻的文化反思,則日本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就是我們的后天!
作者:趙伯平,1965年生。先后出版過的著作有《中國企業的病根子》(被列為“2006年影響中國企業管理的十本團購圖書”之一)、《三階梯管理》、《第一變革》、《老調新談》。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