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換時間的定義與構成
1、切換時間的定義
切換時間是指從上一個產品生產結束到下一個合格品生產出來并達到設計要求標準所需的時間。
從切換時間的定義中,可以了解到:
·切換時間是從上一個產品生產結束就開始計時。
·切換時間是到生產出一個“合格的新產品”才停止計時,而不是生產出一個新產品就停止計時。
2、切換時間的構成
從定義可知,切換時間主要由停產時間和調試時間兩部分組成。停產時間是指上一個產品生產結束到下一個產品開始生產為止所需的時間,調試時間是指從下一個產品開始生產到生產出一個合格品為止所需的時間。
停產時間又由準備時間、工裝夾具或設備的配置時間以及移開不見等時間組成。
二、傳統切換時間長的主要原因
1、傳統切換的基本過程
第一步:停止設備或生產線,然后去準備生產下一產品所需的原材料、輔助材料、工裝夾具、零部件、模具、換模道具等。
第二步:把準備好的物品搬運到工位或設備旁邊。
第三步:按要求把物品、工裝等放置于指定位置或裝配模具。
第四步:移開部件、搬走不需要的物品并清理生產線或設備。
第五步:調試或校正工裝夾具、模具等,以達到符合生產的條件。
第六步:開動生產或設備,開始試生產。
第七步:測量、檢驗產品是否合格,直至生產出合格品。
2、內部操作與外部操作
內部操作是指必須將設備或生產線停下來才能進行的操作。因此,內部操作必然會導致設備或生產線的產能損失。
外部操作是指不需要停機或停止生產線就可以進行的操作。因此,外部操作不會導致設備或生產線的產能損失。
3、導致傳統切換時間長的主要原因
(1)對切換時間有錯誤的認識
·傳統的切換觀念認為:進行產品切換或改善切換時間,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才能實現。
·改善整個切換時間需要很高的知識和技術;
·只有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改善;要想減少切換時間太長造成的影響,就盡量將生產批量擴大,這樣就可以減少切換次數,從而達到減少切換時間的目的;
·要想切換產品,就必須把設備或生產線停下,然后全員參與所有切換工作,只有這樣才是最快最省時間的;
·認為切換工作只能按上述步驟一步一步來,否則,會造成生產混亂、增加現場管理難度。
(2)混淆了內部操作與外部操作
傳統切換認為所有的切換工作都發球內部操作,即只有停下設備或生產線才能進行的,事實并非如此。因此,只需區分哪些是內部操作,哪些是外部操作,在設備或生產線停下來之前把所有外部操作工作都做完,這樣就可以縮短傳統切換70%的時間。
(3)切換工作沒有進行優化
·沒有制定合適的標準,如各操作內容應由誰來完成;
·工具、部件、材料等遠離作業現象;
·工具、部件等擺放混亂,難于找到;
·很多需要裝配的部件;
·有很多難于調整、設置的加工、生產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