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公司從來不花一分錢做廣告,它把省下來的廣告費用放到員工福利和培訓上面。你可以學到很多有關咖啡的精細知識,還可以學會如何熱情地與他人分享這些知識,同時你還有機會得到外語和領導力方面的培訓。
你感覺不到自己是為資本家所利用的員工,在那里你被稱之為“合作伙伴”;你有著非常有競爭力的薪水,努力的話還會擁有這個公司的股票……
你會選擇成為這家企業的一分子嗎?這正是讓星巴克董事長兼CEO霍華德。舒爾茨(HowardSchultz)感到無比自豪的事情。他說:“我們在中國開設新店的時候,總是會吸引過來很多聰明的年輕人。”
同樣是服務生的工作內容,在星巴克卻是一份事業和榮耀。在星巴克開辟新店的很多地方,越來越多的中國大學生放棄那些看來很體面的工作,并且要和很多人競爭,他們的競爭對手甚至還包括那些自信而又時尚的“海龜派”。大家的目的就是,擠到這個有著墨綠色標志的房子里來賣咖啡。
星巴克在成都的王府井店開業已經半年,生意興隆甚至有些人聲鼎沸。Bell是這里第一批招聘過來的咖啡生,他大學畢業兩年,之前在酒店工作。“這里招聘員工都要求是大學畢業,還包括外語水平以及在餐飲業的經驗。”
談到在星巴克的感受,他說:“星巴克讓我覺得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且公司絕對不會苛求員工做事情。身邊的伙伴都是素質相當的大學生,大家相處很愉快,有一起開店的感覺,每天都充滿希望。”
他的很多大學同學在政府和企業工作。但是他對咖啡生的工作很滿足。“這里的薪水絕對是餐飲業里中等偏上的水平。在成都這樣的城市,沒有多少企業可以做到像星巴克這么好的福利。除了正規的三險一金,公司還給我們上了一份商業保險。我們還會被派到西雅圖本部培訓。”
阿陶,一個很年輕的小女孩,在北京中關村附近的星巴克里工作。她已經是這個店的主管。“我們有很多附近高校的大學生過來勤工儉學,我在正式加入星巴克之前也曾經在這里兼職過。”
阿陶以前在其他的星巴克店做過,新店開業便被調了過來,但是她仍舊會站在門口的柜臺上接待顧客。實際上有很多大學生來這里勤工儉學,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留下來。星巴克大中華區總裁王金龍說,在星巴克,“從咖啡制作師到服務員全部擁有大學文化程度。”
而Bell的夢想可能不僅僅是當上店長那么簡單。在川渝地區,星巴克在成都有3家店,重慶只有一家,92%的員工都是大學畢業。Bell很清楚星巴克在中國的獨資化傾向,比如星巴克在中國的三個合作伙伴中,僅剩北京美大一家公司控制著所有北京的店面。
Bell對自己的公司狀態也一清二楚,“星巴克在中國的開拓速度將越來越快,如果你上周過來還可以看到我們的總裁舒爾茨,我們都和他見過面了。”Bell說著這個傳奇人物,就像真的在說他的一個合作伙伴。
在星巴克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即使作為一個咖啡生,和身邊的伙伴和顧客都要“相互尊重”,這四個字出現在星巴克準則的第一條里。星巴克的咖啡生首先要被強制性的學會“大膽的與顧客進行眼神接觸”,這使得星巴克與顧客的互動具有一種類似于一見鐘情式的獨特的情人般的曖昧關系。這種曖昧也許構成了“星巴克體驗”的一部分。這種深入的交流有時還會造成這樣一種后果,當一個星巴克的咖啡生換到了另一個星巴克店,他的某些老顧客也會隨著他更換店面。
員工參與創造的“星巴克體驗”才是讓星巴克獲得高額利潤的產品。盡管雀巢、麥斯威爾等國際咖啡公司都已在中國設廠,但是他們的速溶咖啡似乎更多的是為星巴克的煮咖啡充當開路先鋒。在中國,星巴克賣出去的咖啡絕對沒有雀巢和麥氏多,但是星巴克賺的錢決不比后兩者少。而體驗就需要員工這個載體,所以在員工招聘方面,星巴克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遵循著同一個原則,王金龍認為,“星巴克挑選員工的原則,首先是文化上的認同,以及對咖啡的熱情。”
雅斯培。昆德在《公司精神》一書中討論星巴克品牌時使用了“咖啡宗教”這個詞匯。星巴克的“咖啡宗教”即由具有大致相同的人生情調、社會身份的人組成的一個共同體。舒爾茨在幾乎每一個公共場合都會說,“如果人們認為他們與某公司有著相同的價值理念,那么他們一定忠于該公司的品牌。”他招聘員工的原則也是如此,“我們招聘員工的首要原則就是他要認同公司的文化。”
加入星巴克的咖啡生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意義上的咖啡生,彬彬有禮、訓練有素的他們成為了一個“宗教”的組成部分和擁護者。
這使得星巴克的咖啡生在很多方面和豪華酒店的服務生類似。在麗嘉酒店的每位員工都有一張“一流卡”和2000美金的權限。在任何時候,員工可以在“一流卡”上寫下你的感謝、道歉、祝福,給你的同事、上級或下級,鼓勵員工發現同事的優點。而2000美元則用于對客人服務,麗嘉的每一位員工都可以用這筆錢,為客人簽單或者贈送額外的禮物。
目前,在中國開拓二三級城市已經成為星巴克公開的戰略秘密,這意味著,將有更多“聰明的年輕人”成為星巴克的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