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國人很注重統一思想,尤其是在落實一項任務時。盡管對于中國人而言,這的確很重要,但實際上往往是半途而廢。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偉大的學者,他在很多領域都有卓著的成就,一直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其仍然被人們所尊崇。“三段論”就是其在邏輯學方面的一大創舉,這種邏輯推理被廣泛運用到科學技術領域。事實上,幾乎讀過大學的人都曾經對其堅信不移,這是一種怎么的邏輯呢?
它的公式分為三段:1)大前提;2)小前提;3)結論。
舉例說明:1)我們受雇于公司,就應該執行公司的法令;2)顧客導向,是公司要執行的法令;3)所以,我們應該執行“顧客導向”。
這個邏輯推理采取的是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應該是很嚴密的。本來我們的思維在這種邏輯的推理下,就應該會去執行顧客導向。然而,事實上答案卻是否定的,所以,這種邏輯也許在科學技術方面是可信的,把它用在管理學上未必管用。那么,怎樣的邏輯推理才是我們中國人所信奉的呢?中國人信奉的是“四段論”邏輯推理。
它的公式分為四段:1)總題;2)正題:3)反題;4)結論。
還是剛才的事例:1)我們受雇于公司,就應該執行公司的法令;2)顧客導向,是公司的法令;3)但,如果這樣做了,本月的獎金就要比張三少200塊;4)所以,雖然應該執行,但我也不能執行。
只要是使用“三段論”,就永遠也夠不著“反題”,這就形成了大家劃的不是同一套拳的尷尬。在統一思想時,我們更多地分析這件事情如何大仁大義,如何符合黨的政策,如果有利于人民、祖國……但我們有沒有考慮“但……”這段“反題”呢?生活與工作中不僅僅是大仁大義,還有“小仁小義”也很重要。
所以,我們得換一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只是強硬貫徹、喊喊口號也只能適得其反,引起大家的誤會與反感。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通過各種渠道,調研每個人心中的“反題”是什么。
不可以無視“反題”的存在,這是落實“顧客導向”的根本,不管我們找多少理由,如果不能解開員工心中的小疙瘩的話,就不能解決員工的“后顧之憂”——“釜底抽薪”才是最關鍵的。
想要聽聽員工的真心話,可不是件容易事。大家為什么不愿意去執行“顧客導向”的相關決策,為什么不愿意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工作?可能一百人中會有一百個想法,我們必須得掌握它們,哪怕是間接地推理也得獲得它們,否則寸步難行啊。
第二,針對問題出臺政策,引導大家執行各種與顧客有利的政策。
一百個觀點中,一定有同類項。
打個比方說,人們心里存在“做未必有賞,不做肯定無罰(明哲保身最好)”;“出點小錯,上司也不能把我怎么樣”;“見風使舵,見人下菜碟(張三說的我就做,李四說就拖拉它)”等等的思想——這可能就是“政治方向問題”:有人在靜候倪端;有的人以為已經洞徹“真理”了,開始興風作浪了等等。
這么“卑劣”的心理怎么坦言啊?但對應的政策、法令一出臺,企業的政治方向就確定了:比方說,將A項目作為重點,一切為其讓路,人們就必須得調轉船頭,去執行某項工作了,否則就是碰到槍口上了。當然,也可以“迂回”一點實現它。
這是比較“卑劣”的,也有相對正義一點的,比方說,“擔心職業安全”問題等等。這也是一種心理,所以,需要針對人的心理,做相應的安排才好。
第三,抓住重點,綱舉目張。
有時要全面鋪開一件事情是比較難的,不如找個最“拽”的方面入手:正義的需求者可以撥動見日,觀望的人群也可以看出倪端;有各種想法的人也可以得到警示。最“拽”的方面都搞定了,自然可以牽動全局了。
事實上,四段論思維是符合辯證哲學需求的:從表現上講,“反題”是個別,“總題”是一般,不能只關注一般而不考慮個別,這是不合乎辯證哲學的。所以,大仁大義得講,小恩小惠也得管,這樣就既考慮原則性問題,又考慮個別處理方法(個別現象積累多了,就成了普遍存在了),這樣才是把落實“顧客導向”之長路走完了。
作者:于政軍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