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老品牌,作為曾經的摩托車之王,中國摩托車的代名詞,嘉陵不僅創造了自己的輝煌,還有一個更為重大的意義是將推動了摩托車的普及。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正是當年的嘉陵和輕騎,使摩托車成為家喻戶曉的高檔商品,并一度成為許多消費者心中追求的一個耀眼的目標。
然而,無論是嘉陵還是輕騎,最終都沒有成為中國摩托車最有力的承載體。作為開創者,它們的功勞還在于帶動了技術的普及,以及市場的成熟。當然,最大的功勞就是在它們的帶動下,逐步形成了完善而強大的配套體系,使中國摩托車行業能夠迅速成長起來。
但是,遺憾的是,作為帶頭品牌的嘉陵和輕騎現在已經難以成為“帶頭大哥”,一度輝煌又一度失落,嘉陵和輕騎的起伏跌宕不僅掩藏著國有企業特有的“致命傷”,還對應著中國摩托車行業與市場的巨大變遷。
“我們加強了對市場的針對性研究與開發,并進行過大量的市場測試,這是獨狼能夠熱銷的原因。”嘉陵集團銷售有限公司副總文曉剛對《摩托車世界》說。當然,他還強調了一點就是對質量的控制!斑@款車的成功不僅是開發設計理念的成功,同時更是對產品本質認識的成功——產品的質量不僅關系著產品的生死,還決定著品牌的生死。”
正是基于產品質量的顯著提高,嘉陵獨狼這款車在半年多的時間里銷量已經超過30000輛!斑@段時間我們賣得還不錯,比去年還有一定的增加!标兾骶高吙h的經銷商薛杰山是《摩托車世界》的老讀者,也是嘉陵的老客戶。在2005年的時候,他還曾經對《摩托車世界》“訴苦”:嘉陵車的質量跟其它本土品牌相比沒有明顯的優勢,在“重慶造”遭受市場挫折的時候,嘉陵也難以避免。但是,從去年就開始改善的嘉陵給了他一種新的跡象。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建設。2003年,當陳永強大刀闊斧地進行強力改革、并且以極低的價格果斷地處理積壓了多年的庫存時,各種猜測也出現了:“這樣會導致國有資產的蒸發”,“會導致建設品牌的損傷”等等。而事實上,對于重病纏身、奄奄一息的建設來說,就是需要盡快地跟過去做一個了結,以嶄新的面貌出現。2003年,一位建設的老用戶將一輛用了28年的建設摩托車騎回了建設,這在中國本土摩托車品牌中可能是絕無僅有的,30年前的一輛摩托車居然有如此過硬的質量,簡直有些不可思議。那么,就是有如此過硬的產品的建設為什么也會一度陷入困境、面臨破產呢?“質量的問題。連年的價格戰使利潤急劇下降,而國有企業的歷史包袱和落后的管理導致成本高昂,因此,為了保持利潤只能不斷地壓低配件成本,這樣必然直接導致產品質量的下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建設人對《摩托車世界》如是說。
當重慶摩幫陷入一場集體的板塊品牌危機之中時,大家才猛然醒悟:曾經為重慶摩幫攻城略地、打下半壁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價格優勢成為重慶品牌難以逃避的宿命,當價格戰成為抵制合資品牌的唯一武器的時候,他們忘記了一個產品的根本屬性——質量。作為一個產品,消費者購買的不是你的產品,而是你的使用價值,無論是情感精神方面的,還是物質功能方面的。很簡單,消費者需要的并不是摩托車本身,而是它所帶來的交通功能。當產品的質量得不到根本保證的時候,產品對于消費者來說就是多余的。如果產品的質量無法保證,其它的一切都是多余的,也是不必要的。
當年被喻為“價格屠夫”的格蘭仕憑借嫻熟的價格戰橫掃世界微波爐行業,成為全球微波爐行業的第一大戶。你不得不佩服起對價格戰的運用之熟練。然而,就是這個世界第一也不得不“放下價格屠刀”,開始把精力轉到做品牌上來了。這說明價格不是永遠的優勢,價格戰對于已經規;钠髽I來說,并不一定意味著競爭力和利潤。如今,它正努力地改變以前的形象。同樣因為價格取勝的奧克斯空調一戰成名,從名不見經傳到進入銷售前3名,價格戰功不可沒。然而,其價格低廉的根源也成為奧克斯新的無盡“煩惱”:由于質量不過關,奧克斯已經引起消費者的強烈反感。如今,奧克斯的“炒作+價格戰”已經備受質疑,其前路堪憂。
在中國汽車行業,同樣面臨著的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就是頻繁的價格戰。在中高級車市場,價格戰此起彼伏。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奇特現象:一是高檔豪華車的價格相當穩定,一般不會有大的波動,二是豐田的價格也相當穩定,沒有多少波動。這是什么原因呢?
一是高檔豪華車面向的是富裕階層,他們關注的不是價格,而檔次、品位與身份的認同,因此,綜合了檔次、品質、品位與身份等眾多因素在內的品牌就顯得比較穩固。
二是豐田汽車的高性價比。豐田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汽車界的新王者,不僅是因為價格相對于歐美汽車的便宜,更重要的是其高性價比,也就是其綜合價值更高。如果單純憑借價格優勢,豐田可能早就因為利潤枯竭而陷入絕境了。
在當前的摩托車行業來說,眼前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品牌建設,也不是售后服務,更不是成本控制或者營銷策劃,而是常規質量的保證。這是一個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一切功能的正常使用,一切消費者的體驗,以及在農村最容易形成的口碑效應都會變成負面的圍剿,品牌也必然會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其實,對于中國制造來說,當前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形成過硬的質量保證體系,如何形成高質量的生產模式,當然,這并不是某一個制造或生產環節的事情,而是整個“中國制造”產業鏈的系統性解決的問題。
因此,破冰之途,質量首當其沖。
作者:范紅杰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