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咨詢策劃業開始火起來。
2004年,品牌“火”了!
一夜之間,品牌專家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
這里有一個重大的背景,那就是中國政府2004年開始提倡做品牌。政府已經意識到中國產品沒有產品價值,更大的利潤空間讓別人賺走,別人掙的錢是我們的N多倍,比如襯衫才賣幾十元人民幣,小于10美元,加上到美國的標號、運費等,最多也就十幾美元,但人家最低賣30美元,利潤達到70%以上,這就是品牌的價值。而隨著農村向城鎮化轉型,以OEM加工廠最多的開發區雖然大量吸納就業,但也存在大量弊端,造成巨大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產品加工競爭激烈。
政府意識到要賺品牌價值,并大力推進品牌工程,對中國品牌而言本來是一股春風,但同時也變成了很多人借用的機會。由于有了政策性的支持,輿論的導向,原來在營銷咨詢和策劃行業做的并不成功的一大批人紛紛轉做品牌的咨詢和策劃,一夜之間,中國出來了眾多的品牌專家。
品牌也是產品,只不過是無形的一個產品。那么,不會做營銷的人怎么會做品牌?
品牌是和產品一樣是有利潤的一個產品而已。產品是在工廠中生產出來,然后通過營銷販賣出去。品牌則是在市場當中,也就是消費者的心中營銷出來,然后一樣也是販賣出去。所以,品牌要比產品的營銷難度大的多。因為,產品是已經有形的,可以帶來直接或者可以顯見利益的物品,而品牌是在消費者心中的情感認同價值,需要利用營銷的方法營銷出來,只有營銷出來才能感受到利益。所以,說品牌需要兩個步驟地營銷。
可以這么說,只有營銷高手才能做出品牌的價值并把它營銷出去。這是一種放棄自我的過程,它需要有很深的市場功力和營銷的經驗。
然而,這些品牌專家都是誰呢?
一類是退了休的媒體總編,另一類是大學教授,沒做過市場,沒在實戰中練過兵,這兩類品牌專家都是理論學習的類型,把品牌只是做成了一個概念,有些甚至是偽概念。還有一類則是在企業里面做到銷售大區經理一級,再想往上升,已經沒有機會,但年齡已經不能讓他再混下去的一撥人。他們的特點是有很深厚的銷售經驗,敢想,敢說,甚至敢忽悠,這些人曾經在一些有品牌的公司工作過,這是他們的金字招牌,而這塊金字招牌對不明事理的企業來說還真管用,因為很多企業認為大品牌公司一定能培養出品牌人才,甚至把一些跨國公司認為是品牌專家的黃埔軍校,其實根本就不是。在這些公司大部分出來的都是銷售人員,而做營銷的市場人員少的可憐,能夠到達一定位置,了解和接受公司內部品牌策略的更是極其稀少。
我們現在的品牌專家到底是什么結構呢?
粗略計算,三十多歲的占約40%,是主力,四十多歲的占30%左右,剩下的是15%為50歲左右,15%為20多歲的。這是什么狀況。我分析一下大家就知道了。品牌是什么?他是消費者心中的情感價值。這個情感價值需要有深厚的市場功力才能挖掘出來。一個20多歲的人他如何體會一位成功人士的情感需求呢?太難了。
從森林出來的看到草原的感受是廣闊。從深山出來的看到城市是新奇。城里人跑到農村去度假,而農村人跑到城里來度假。20多歲的人認為億萬富翁一定喜歡吃鮑魚,其實這個億萬富翁就喜歡吃一碗炸醬面。
有這樣一群根本就沒有能力,卻敢說敢講的品牌專家們混在江湖,中國品牌的前景堪憂。整個中國的品牌還處于概念疏導期,企業尚不具有正確的判斷力,于是被專家和媒體引導成品牌可以百家爭鳴,現階段甚至出現品牌運營、品牌管理這樣的可笑概念,品牌都還沒有,哪里來的對品牌的運營和管理呢?
象這種無知無畏的表現太多了,這一派春秋戰國的熱鬧和混亂景象,對中國品牌的建設,是一種極度的傷害與阻礙。
品牌塑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或許在一個短暫的階段中,企業的市場表現還不錯,但是否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時代在變化,選擇短期的陣痛,還是長期的繁榮,這是關乎中國品牌命運的一個決策性命題。
所以說,真正會做品牌的人太少了沒有關系,但是大家應該正視、直面這樣一種現狀,然后踏踏實實的按照品牌塑造的規律去走,完全可以探討出一個合理的方式來,腳踏實地解決中國品牌的種種難題與困境,這才是中國品牌的出路。
未完待續--
不懂營銷的人為什么不會做品牌?品牌為什么不需要百花爭鳴?中國品牌誰說了算?品牌培訓有哪些誤區?中國為什么沒有自己的產品品牌?針對以上提及的中國品牌種種怪現象,劉永炬老師將逐一解剖,還原中國品牌真相,推動中國品牌良性發展。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作者:劉永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