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2005年是中國營銷的一個分水嶺。由于亨氏、卡夫食品、肯德基、立頓、哈根達斯、光明牛奶、金龍魚、可比克薯片等國內外著名品牌紛紛被曝光,這一年也因此被稱為品牌危機年。
從那時起,消費者似乎在一夜之間覺醒并聯合起來了,他們再也不像從前那樣充滿敬畏地仰視和盲從那些著名企業和品牌,而是更習慣于以挑剔、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
在此之前,市場一直是企業和營銷人一手遮天的。那是一個典型的以廣告為王的營銷1.0時代,也是一個以暴力“強暴”消費者為顯著特征的時代。比如,當金龍魚食用油公然在央視和各地方電視臺大打“1∶1∶1”健康概念之時,其背后卻是炒作不當概念、產品過度承諾、涉嫌不正當競爭,最后被同行群起“討伐”、新聞媒體廣為揭露,而金龍魚也被自己的不當行為弄得狼狽不堪。
不僅僅是金龍魚,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企業在口頭上尊消費者為“上帝”和“核心”的同時,在內心深處卻是在蔑視消費者的真正感受和利益。它們可以在食品中肆意添加各種有害成份,它們習慣于在生產過程中大著膽子偷工減料,它們可以肆無忌憚地銷售過了保質期的食品。沒有幾家企業意識到這樣做有什么不正常,過度膨脹的商業力量讓這些企業失去了道德克制。在那個1.0時代,企業往往沉浸在制定游戲規則的快感、喝令消費者的快感中而不能自拔。
在1.0時代,企業普遍采用海量廣告、強勢推廣、誘惑消費的辦法做營銷,它們強行將產品信息塞進消費者的耳朵中,強行將消費者推進超市賣場,強行從消費者的口袋中掏錢。在1.0時代,這樣做的企業贏了,然而接下來等待它們的是廣告戰、價格戰、終端戰、促銷戰,是血拼到底,是血流成河,是名目繁多的“品牌”變著方式粉墨登場又次第慘淡謝幕,最終結果是紙糊的“品牌”被覺醒后憤怒的消費者砸得粉碎,企業被送入墳墓。
舉例來說,我們身邊的食品企業,有幾家不期望通過“明星+央視+投入”這樣簡單的營銷策略來一夜成名?這條路上有幸運者如福建達利,但達利之后還有哪家企業采用這種營銷策略取得了成功?失敗的企業只是知道自己失敗了,但它們未必知道自己為什么失敗。因為,在如今這個以2.0為特征的時代,游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了。
在今天的市場上,消費者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亮出自己的主張。歷經磨練的消費者已經見多識廣,而且網絡科技、現代傳媒的發展讓他們可以更好地彼此溝通,他們以一個個社區、論壇為中心,捍衛自己的權益,訴說自己的不滿,抨擊甚至抵制他們認為做得不對的企業。
在這個大背景下,因為消費者掌握了話語權而引發的品牌危機仍是層出不窮。就在2007年新春,麥當勞、必勝客等洋快餐就曝出“勞工門”事件,數以萬計的消費者紛紛在各大網站留言倡議抵制這些不人道、不守法的企業。“勞工門”事件在中國消費者心中已經造成惡劣影響,其惡果已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市場表現。而在剛剛過去的2006年,身為全球第二大零售巨頭的家樂福,也因為出售過期食品、涂改生產日期、銷售涉嫌仿冒的世界杯用球等丑聞而引發消費者信任危機,市場一片嘩然。而明星郭德綱為某保健食品做虛假代言而引發的一場風波,也進一步證明了消費者在市場上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力量。
從被動到主動,從消極到積極,從忍讓到行動,中國消費者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正是這種變化,解構了我們原有的一切營銷常識,顛覆了我們所熟悉的營銷規則。在這個全新的品牌2.0時代,借助資本手段表現出來的營銷、廣告上的“強勢”不再管用了,曾經的強勢已經變成現在的弱勢。
生活在2.0新時代的消費者,最反感的就是灌輸式、強迫式的“廣告教育”運作,他們只鐘愛自己制造出來的明星。他們不需要灌輸、教育,他們需要發現和選擇。對那些真正能與他們的生活、工作和情感狀態產生共鳴的東西,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對那些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有助于他們成長、成功的東西,他們熱衷于傳播,并樂意為它們揮霍鈔票和熱情。
現在,真正有遠見、覺悟和行動能力的企業已經積極行動起來,不再拘泥于形式主義的調查研究,而是嘗試著與消費者、員工、經銷商一起工作,找到他們喜歡的溝通方式,找出那些真正讓他們喜歡并且動心消費的亮點和理由,設計出符合他們所習慣的溝通路徑和媒介載體,以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關注他們,而不是打擾他們。即使是百事可樂、肯德基這樣的食品巨頭,如今也更加重視中國消費者的種種“需求特權”,開始自己為中國而變的市場主題。
不得不承認的是,在這個新的2.0時代,消費者已經徹底打破了以前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如果企業不了解這一變化,那么企業所采取的關于營銷和品牌的所有創意和行動,都將是蒼白無力的,毫無價值的。
面對這一切,你能視而不見嗎?先破后立,放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營銷方法吧,因為我們必須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我們必須正視企業的未來。
(作者:李志起 來源:《新營銷》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