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企業(yè)都在思考和探討“客戶經(jīng)營”,話題不小。在思考如何落實到行為上的時候,和幾個老總們交流了一下。說的最多的就是“我們在與客戶交流的時候,要多聽,一定要學(xué)會傾聽。”
剛開始,有感觸,覺得很有道理。但細細一琢磨,好象還是不能“落地”。
傾聽,并不簡單。
傾聽,我們到底該怎么聽?
最直接的是,傾聽,我們到底該聽什么?
這些問題一問出來,好象問題就大了。連最起碼的“起步”都沒想好,又怎么可能做好呢?
所以,近期就一直在思考這個最簡單的問題:傾聽,我們到底該聽什么?
一、求求你,別對我講道理
先看一張圖。

這是我講座的時候常用的一張圖。主要和大家一起來探討管理層次中的意識和信息的問題。一般我的講法如下:
這個圖上的女士,是位白領(lǐng),是某個公司的中層經(jīng)理。這張照片是在上班時間,她的獨立辦公室中偷拍的。時間是下午5:00,他們公司上午8:30上班,下午5:30下班。
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她在微笑,比較開心。她此時一定在思考一個什么事情。
于是,我的問題出來了,此時她到底在思考工作上的事情呢?還是老公,孩子,又或是漂亮的衣服,首飾?
好,現(xiàn)場同意她想工作的請舉手,1個。
認為她沒想工作的請舉手,12個。
現(xiàn)在,我再告訴大家?guī)讉信息:
l8:30上班時,臉色不好,像是在生氣(很可能是老公什么地方讓她不高興了);
l16:30接到一個電話,是個人電話(很明顯是個她很熟悉的男人,而且,剛接電話的時候,她的語氣不好,聽了一會之后,慢慢的面帶笑容了)。
現(xiàn)在再來一次,同意她想工作的請舉手,沒了。
認為她沒想工作的請舉手,22個。
變化比較快。
接著,我再告訴大家?guī)讉信息:
l10:00總經(jīng)理找她談話,提到了項目和薪水,說到,項目完成后公司準備給她加薪;
l15:45下屬匯報,項目還剩最后一個問題;
l16:50她興奮的向總經(jīng)理匯報項目完成。
現(xiàn)在,我們再來判斷一下:
同意她在想工作的請舉手,38個。
認為她沒想工作的請舉手,3個。
為什么大家的判斷變化會這么大呢?
純意識的判斷往往并不準確,而信息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我們的意識判斷結(jié)果。
這句話是我通過這個實驗和聽眾共同得出來的一個體會。結(jié)合“客戶經(jīng)營”的話題,我們?nèi)绾慰创兀?
傾聽,實際上強調(diào)的是一種溝通的技巧。
在日常的溝通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彼此爭吵的現(xiàn)象,在這些爭吵中,往往會參雜一句相同的話——求求你,別對我講道理。
往往當溝通的雙方產(chǎn)生分歧的時候,彼此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說服對方,讓對方了解自己。于是雙方都是你一段道理,我一段道理。但道理來,道理去,沒有誰能說服誰,反而,火氣越來越大。原因是什么?
道理對應(yīng)于上面提到的意識層次。同樣一個事情,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邏輯,我們很容易得到不同的道理,甚至是彼此相反的道理。而正如前面提到的,意識本身是很難改變意識判斷的。也就是說,通過講道理,基本上是很難改變對方的意識判斷的。
也正如前面感悟到的,信息對意識判斷具有極大的影響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意識判斷。
結(jié)合我們的“客戶經(jīng)營”,我們在與客戶交流的時候,不能簡單的關(guān)注客戶和我們自己的“道理”,而是必須關(guān)注客戶和我們支撐彼此“道理”的信息。因為,從客戶的“道理”上,我們實際上無法真正站到客戶的立場去思考問題,甚至根本就把握不了客戶真正的立場。只有真正了解了支撐客戶得出這些“道理”的信息之后,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客戶,才能真正做到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問題,客戶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我們,信任我們,甚至信仰我們。我們也才能真正做到“客戶經(jīng)營”。
所以,回到我們的話題上來,傾聽,我們到底該傾聽什么?
我第一次的答案是:傾聽信息,而不是道理。去傾聽真正支撐客戶道理的信息。
二、曾華老師的游戲
可是,好景不長,當我落實到信息上的時候,卻還是發(fā)現(xiàn)單憑信息兩個字依然太單薄,在思想認識上會有一定的幫助,但對實戰(zhàn)行為幫助并不是很明顯。那么,信息,不能簡單的就是信息,信息一定還能再分,可是該怎么將信息細分下去呢?按類型?按時間?按功用?好象都不對。那是什么呢?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在成都聽曾華老師做的一次銷售方面的培訓(xùn)。其中,他現(xiàn)場設(shè)計了一個游戲,我雖然已經(jīng)忘記他對游戲的解釋,以及他設(shè)計這個游戲的目的,但這個游戲的現(xiàn)場情況卻讓我悟出了第二個答案。
當時的游戲是這樣的。
曾老師現(xiàn)場請了一位我們伙伴中的志愿者上臺,曾老師給他看了一幅圖,游戲的規(guī)則是,他看完圖后,不能用手畫,只能用嘴描述他看到的那幅圖,他可以和我們下面的人交流,但他不能走下場。通過他的描述和我們的提問,我們來領(lǐng)悟和理解那幅圖,并把它畫出來。
于是,游戲開始了。他上臺后,用1分鐘看完了那幅圖。然后開始向我們描述他所看到的。
“是一幅幾何圖形。由5個正方形,不,是正方體,不,應(yīng)該還是正方形,是正方形組成的一幅圖,是平面圖。
“這幅圖,就像是,是雜技中的那個什么?就好象一個人倒立著,頭在下面,腳在上面。
“這幅圖從下往上,可以分成三部分,下面一個,中間兩個,上面兩個。上面兩個不標準,就像人倒立一樣。
“這幾個正方形放的給我的感覺好象不是很穩(wěn),好象要倒。
“……”
通過他一遍遍的講述,下面的人坐不住了,開始發(fā)問:
“這幅圖是不是下面幾個正方形,上面是個倒立的人呀?”
“不是,應(yīng)該說,沒有人倒立。”
“是表現(xiàn)出來的一個雜技畫面嗎?”
“我覺得可以這么說,但嚴格的說也不是。它就是個平面圖。”
“雜技表演中,是不是不穩(wěn)的那個狀態(tài)?”
“我覺得不穩(wěn),應(yīng)該是不穩(wěn)。”
“大家別說話,我問問。是不是可以由下往上分三層?”
“是的,我覺得可以。”
“那我們一層層來說。最下面的一層是不是一個正方形?
“是,一個,是平面的。”
“中間一層是什么?”
“中間一層也是正方形,不,應(yīng)該是兩個菱形,對是菱形。不過不穩(wěn)。”
“中間到底是正方形還是菱形?”
“我覺得都可以,這么放是正方形,那么看就是菱形。”
“媽的,到底是個什么形啊。”(此句聲音比較小,因為我就在他身邊,所以聽到了。)
“那最上面是什么?”
“上面是兩個斜著放的正方形,這樣,就是一個人倒立著的兩條腿。對,就是兩條腿。”
“是兩個正方形還是一個人呀?”
“應(yīng)該說是正方形,但像人。倒立的人。”
“媽的,不問了。”(此句聲音也比較小。)
“到底是人,還是別的?”
旁邊的人也坐不住了,搶過話題:“是不是下面是圖形,上面是個人呀?人在幾個正方形和菱形上面玩雜技?”
“不是人,是圖。”
“那是不是圖上畫的像雜技呀,像人在玩雜技呀?”
“我覺得是。”
……
10分鐘過去了,現(xiàn)場已經(jīng)有10幾個聽眾舉手,認為自己畫的和真實圖有60%以上是相符的。于是,曾老師打開PPT,讓大家看了真圖。

結(jié)果,沒有一個人覺得自己完成了其中的20%以上。
在這個游戲中,那位伙伴沒有向我們說什么道理,說的都是信息,可是,我們還是不滿意,越說越糊涂,為什么?
“我們?nèi)藳]選對,這哪是什么雜技呀,什么人倒立呀,都什么什么呀,哪跟哪呀?”
“他說的全是自己的感受,可是你的感受說給我們聽,我們只能知道你有這么個感受,我們不會有同樣的感受呀。再說,把圖說清楚,你說這些自己的感受,誰知道是什么呀?誰知道到底是什么樣的東西讓你有這樣的感受呀?”
“你別說什么感受不行嗎?你就實實在在,原原本本告訴我們你看到了什么不就完了么?不就是5個正方形按不同的方位擺在一起了么?首先明確這一點大家都知道要畫5個大小一樣的正方形了,哪來的什么雜技,人,還有菱形,亂。搞得我根本就不知道整體上到底是個什么?”
……
同樣都是信息,我們下面的人真正想聽的和應(yīng)該聽的是什么信息呢?
不是他的感受,而是讓他直接告訴我們他看到了什么。
那感受和看到的信息之間的區(qū)別是什么?
他看到的信息是一種原始的本源信息,而感受是這種原始的信息經(jīng)過他意識之后產(chǎn)生的二次加工后的改造信息。

對我們真正有用的,不是改造信息,而是本源信息。
回到我們的“客戶經(jīng)營”話題上來,我們需要傾聽的,更重要的是本源信息,只有我們真正了解了客戶的本源信息,才能真正體會為什么客戶會有這樣那樣的改造信息,才能真正幫助客戶,并讓客戶對我們產(chǎn)生信任甚至信仰。
三、對一個營銷中經(jīng)典案例的再分析
說到本源信息和改造信息,讓我聯(lián)想到了一個大家都非常熟知的經(jīng)典營銷案例。我們再來從“客戶經(jīng)營”的角度重新分析一次。案例如下:
有一個老太太去市場買菜,買完菜路過賣水果的攤位邊上,看到有兩個攤位上都有蘋果在賣,就走到一個商販面前問道:“蘋果怎么樣啊”?商販回答說:“你看我的蘋果不但個兒大而且還保證很甜,特別好吃”。
老太太搖了搖頭,向第二個攤位走去,又向這個商販問道:"你的蘋果怎么樣?"
第二個商販答:“我這里有兩種蘋果,請問您要什么樣的蘋果啊?”
“我要買酸一點兒的。”老太太說。
“我這邊的這些蘋果又大又酸,咬一口就能酸的流口水,請問您要多少斤?”
“來一斤吧。”老太太買完蘋果又繼續(xù)在市場中逛。
這時她又看到一個商販的攤上有蘋果,又大又圓,非常搶眼,便問水果攤后的商販:“你的蘋果怎么樣”?
這個商販說:“我的蘋果當然好了,請問您想要什么樣的蘋果啊?”
老太太說:“我想要酸一點兒的。”
商販說:“一般人買蘋果都想要又大又甜的,您為什么會想要酸的呢?”
老太太說:“我兒媳婦懷孕了,想要吃酸蘋果。”
商販說:“老太太,您對兒媳婦可是真體貼啊,您兒媳婦將來一定能給你生個大胖孫子。前幾個月,這附近也有兩家要生孩子,總來我這買蘋果吃,你猜怎么著?結(jié)果都生個兒子。您要多少?”
“我再來二斤吧。”老太太被商販說得高興的合不攏嘴了,便又買了二斤蘋果。
商販一邊稱蘋果,一邊向老太太介紹其它水果:“橘子不但酸而且還有多種維生素,特別有營養(yǎng),尤其適合孕婦。您要給您媳婦買點橘子,她一準兒很高興。”
“是嗎?好,那我就再來二斤橘子吧。”
“您人真好,您兒媳婦攤上了您這樣的婆婆,真是有福氣。”商販開始給老太太稱橘子,嘴里也不閑著。“我每天都在這擺攤,水果都是當天從水果批發(fā)市場批發(fā)回來的,保證新鮮,您兒媳婦要是吃好了,您再來。”
“行。”老太太被商販夸得高興,提了水果,一邊付賬一邊應(yīng)承著。
三個商販都在販賣水果,但結(jié)果卻不同。
故事講完了,我相信大家都聽過,而且各有各的感受,因為,當我們每個人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后邊一定有相應(yīng)的對于這個故事的解釋,雖然每種解釋不一定完全一樣。
回到我們剛才的話題上來。作為客戶經(jīng)營,我們需要傾聽,聽什么?
故事中的第一個商販,不是在聽,而是在說,給客戶灌輸自己的道理,從客戶經(jīng)營的角度來看,他的層次最低。
第二個商販明顯強于第一個,他沒有簡單的,一味的,單方面的向客戶灌輸自己的道理,而是做到了傾聽和對客戶的需求把握。但是,他所傾聽的信息屬于“改造信息”,是客戶自己加工過的信息。所以,這個商販成功了一半。
第三個商販層次最高。他不僅沒有一味的講道理,也做到了對客戶需求的傾聽,首先他聽到了客戶的改造信息,于是大體上把握了客戶現(xiàn)有的需求,但他并沒有就此罷手,而是進一步通過提問,引導(dǎo),傾聽到了客戶的“本源信息”。當他得知了這個“本源信息”之后,采用一定的手段,不僅把握了客戶的需求,更大大的挖掘了客戶的需求,擴大了客戶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讓客戶對他產(chǎn)生了信任和依賴。
從這個角度講,“客戶經(jīng)營”可以分三個層次:
l講:灌輸自己的道理;
l聽:傾聽改造信息;
l引:挖掘本源信息。
得到這個答案,好象感覺上比較完美了。但現(xiàn)實中真的可行么?
四、客戶是需要教育的
引這個層次是否真的可行?
這個問題實際上包含了兩個子命題:
l客戶是否能夠接受引導(dǎo)?
l怎么去引導(dǎo)?
這兩個問題,我更喜歡用另一個詞來表達——教育。
客戶是可以被教育的,而且客戶是需要被教育的。
原因很簡單,作為買方,客戶對產(chǎn)品的認識和把握遠不如賣方專業(yè),所以,買方自己得出的改造信息(一般而言就是項目剛開始時買方提出的需求)不一定準確,不一定真正符合客戶的本源信息。所以,只要賣方引導(dǎo)并獲得了買方的本源信息,運用賣方更為專業(yè)的知識,結(jié)合買方的實際,為買方修改或者完善改造信息是完全能夠做到的。
我朋友曾經(jīng)有一個項目,客戶提出一個財務(wù)方面的要求,但從技術(shù)上講成本過高,而且,對客戶而言并不實用,也不劃算。
當時,客戶去賣方公司參觀,別的都很好,最后就卡在了這個財務(wù)軟件接口要求上。
整個交流過程好象就在彼此談?wù)撌欠駪?yīng)該完成這個財務(wù)軟件接口要求。賣方動用了技術(shù)、實施和銷售。輪番轟炸,告訴客戶,不管從安全性、實用性,還是穩(wěn)定性都有很大的風險。
交流結(jié)束了,朋友送客戶下樓。開始聊這個事情。
朋友:“兄弟,你覺得談得怎么樣?”
客戶:“嗨,別的沒什么,但他們給我講了很多不要做接口的理由,讓我不太接受。你們的產(chǎn)品是不是還不成熟呀?”
朋友:“技術(shù)上你比我更懂呀!我問過技術(shù)人員,他們這么跟我說的,其實做接口,技術(shù)上不是問題,問題是成本,還有兩個不同的廠商的產(chǎn)品做接口,售后服務(wù)容易扯皮。”
客戶:“可我們肯定是要做接口的呀。”
朋友:“這樣吧。我們也別這么空談了。能不能做,該不該做,不是我和你能定的。下周,我們約個時間,我?guī)县攧?wù)和技術(shù)上的人員一起到你們公司去,你把你們那邊財務(wù)的具體操作人員和負責人約上,讓他們之間真實的碰碰。如果你們財務(wù)的負責人說必須做,或者想做接口,那么我們直接討論,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直接得出個結(jié)論,你看怎么樣?”
客戶:“我看這樣好,你看下周一如何,我回去就安排。”
……
事情的結(jié)果是,周一朋友帶相關(guān)人員過去了,雙方的相關(guān)人員經(jīng)過交流,讓客戶的財務(wù)負責人對事情有所了解后,她發(fā)言了:“為什么要把財務(wù)數(shù)據(jù)放到這個系統(tǒng)上,我們公司財務(wù)數(shù)據(jù)除了財務(wù)人員以外,只有老板一個人有權(quán)看,放這個系統(tǒng)上干嗎?我每周直接用U盤拷給他就行了。”
……
于是,項目首期,客戶主動放棄了對財務(wù)接口的要求。
這里,客戶到公司后,對相關(guān)同事講的道理不僅聽不進去,反而開始懷疑產(chǎn)品的技術(shù),客戶經(jīng)營,千萬不能簡單的停留在“道理”層次上。
而必須做財務(wù)接口,這明顯是客戶項目選型人員自己的改造信息,但他自己對財務(wù)并不熟悉,只是憑借自己的主觀意愿做出的判斷,并不符合他們的實際情況,這告訴我們,雖然客戶是上帝,但上帝也需要我們?nèi)ソ逃?
當客戶的財務(wù)負責人聽完事情的本末后,她的想法屬于客戶的本源信息,而且這是個有相當決定性作用的本源信息。挖掘客戶的本源信息,通過雙方的專業(yè)知識,修改并完善客戶的改造信息,就能夠很好的起到教育客戶的作用。從而很好的引導(dǎo)客戶。
所以,客戶是需要教育的。而教育客戶的前提就是:傾聽,并且,聽到客戶真正的本源信息。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wǎng) 作者:耿啟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