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知道“討飯”的滋味,同時也要知道“撿垃圾”的艱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一步步磨練自己的意志,健全自己的心智,平靜坦然地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風風雨雨。
前些日子我寫了一篇隨筆《品牌塑造需要“討飯思維”》,沒料到這篇隨筆引起了許多讀者的強烈共鳴,以至于很多讀者在深夜打來電話和我交流“討飯思維”,但重心最后無一例外地全部跳出了品牌的框框,落在了人生的層面上。
人生都有可能遭遇“討飯”的境遇,因此必須具備“撿垃圾精神”。在通常人的眼中,“討飯”與“撿垃圾”十分類似,都是人生的悲慘狀態,但二者還是有著極大差別的。很顯然,相對于“討飯”而言,“撿垃圾”是一種更具主動權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為社會做貢獻的生活方式。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撿垃圾”的背后是一種“絕地逢生”的壯舉。
我經常強調,品牌即人品,懂得做人既能懂得做品牌。做人每個人都會做,都有自己的體驗和方式,所以我們又可以說,“像做人一樣做品牌”是一種最直觀的品牌策略,任何人都可以理解。然而,就像每個人都會做人,無論怎樣都要度過一生,但是我們知道,不是每個人做人都能成功。例如,很多人感嘆自己做人很失敗:朋友很少,缺乏人緣;困境之中,缺乏幫助等等。實質上,這些都是做人失敗的表現,也類似品牌失敗的表現。
人有三教九流,品牌也有三教九流;人有好壞之分,品牌也有好壞之別;人有真誠和虛偽,品牌也有真誠和虛偽;人有生老病死,品牌也有生老病死;人有個性和共性,品牌也有個性和共性;人有虛懷若谷者和目中無人者,品牌也有虛懷若谷者和目中無人者;人要進步就必須終身學習,品牌要前進也必須“終身學習”;人有強弱之分,品牌也有強勢弱勢之別。凡此種種,數不勝數。
事實上,這個問題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品牌最終是由人“做”的,人的行為特征自然會融入品牌之中。這就像是在一張白紙上寫字,不同人總會留下不同的字跡。這是必然的。例如,一個品牌即將消亡之時,突然更換了企業領導人,這個品牌便有可能漸漸轉危為安。這種例子并不少見,換一個人就拯救了整個企業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張瑞敏將海爾從一個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為跨國企業集團,成為中國品牌的驕傲。相反,一個成功的企業只是換了一個掌舵人,企業就每況愈下的也不在少數,例如,許多民營企業在接班人上臺之后就迅速走向了破產。
至此,我們不難理解人在品牌塑造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簡而言之,品牌最終是靠人,沒有人也就無需談品牌。因此,在品牌塑造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理解人的行為,或者說要充分利用人的精神。
“撿垃圾精神”正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精神。本文開始的時候我就明確提出,撿垃圾的背后是一種“絕地逢生”的壯舉。進一步來說,在品牌塑造領域,“撿垃圾精神”的實質就不僅是一種變廢為寶的節約精神,也是一種在廢墟中淘出“金子”的進取精神,更是一種“絕地逢生”的達觀精神。
品牌塑造的道路上,企業難免會缺少資金,難免會缺少人才。與跨國公司相比,擺在中國企業家面前的往往是一對“爛攤子”。我們如何才能在這一堆“爛攤子”基礎上打造出金燦燦的“黃金品牌”,這就需要踐行“撿垃圾精神”,在“爛攤子”中挖出寶貝來,把企業擁有的長處充分利用,彌補相關的短處。
無論企業面對的境況多么糟糕,只要肯努力,總能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這也是“撿垃圾精神”的內涵之一。塑造品牌過程中,我們要信心百倍,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妄自菲薄。就如面對臭氣熏天的垃圾場時,撿垃圾的人始終堅信能夠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并且有途徑把找到的“廢物”變成自己生存和發展需要的“養料”。
品牌塑造同樣如此。一個看似毫無優勢可言的品牌,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用心去創造,用心去整合,我們就一定能夠找到其獨特的優勢。正如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一樣,每一個品牌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征,都能夠滿足一部分的獨特需求。當然,這里的需求既包括物質層面的需求,也包括精神層面的需求。
當然,對于擁有眾多優勢的企業,我們更應該遵循“撿垃圾精神”,來充分釋放和展示其優勢。例如,愛心城堡兒童家具為了凸顯自己的眾多優勢,明確將其品牌定位為“本真兒童家具”,大力倡導本真教育,努力為兒童成長營造最好的成長環境。八月下旬,收費100001元的天價幼兒園的出現,把沉寂已久的“超常教育”話題重新“惹火”,此時,愛心城堡公司對此作了批判,提出了自己一貫堅持的“本真教育”與“超常教育”抗衡,掀起了規模浩大的“本超之爭”。人們對此觀點各一,引爆了一場排山倒海般的唇槍舌戰。于是,借助本超之爭,愛心城堡兒童家具再一次將自己的綜合優勢生動的展示給了社會大眾,捕獲了大量消費者的“芳心”。
總而言之,對于大部分中國企業來說,做品牌就要有一些必不可少的“撿垃圾精神”,這樣才能逐步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打造一個長盛不衰的強勢品牌。
謝付亮,著名品牌專家,人性品牌策劃理論創始人和實踐專家,中國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第一人,積極倡導并推廣“穩健型品牌戰略”;首次提出“一分錢做品牌”的運作理念、系統理論和操作技巧,為十多個品牌創造過業績連年翻番的佳績;曾任跨國公司品牌經理,現任遠卓品牌機構(www.yzpp.com)策劃總監,兼任10余家咨詢公司高級顧問,40余家媒體專欄作家;著有《品牌天機——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的16條黃金法則》(機械工業出版社)等品牌著作。電話:13588268508;E-mail:zeroshell@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