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集團實現銷售收入×××億元”;
“××集團力爭打造電氣行業第一品牌”;
“××集團成為電氣行業售后服務第一品牌”;
……
類似以上話語時常見諸報端,成為熱點新聞,成為各大企業引以為豪的宣傳亮點。無疑,以上話語句句振奮人心,催人進步。
我今天要說的是,如果將這三句話放在一起比較,哪一句更好?在我看來,第一句只代表過去,首先要淘汰出局;第二句指向將來,但似乎過于理想化;第三句直奔主題,切實可信,可謂最好。
第一句:在過去的一年,你實現了銷售收入1000萬元,作為一個小企業,還自以為銷售業績良好,殊不知,在大千世界里,這樣的數字也不過毛毛雨而已。就算你的銷售收入多達億元、10億元、100億元,又能怎么樣?也許你并不是這個行業中的佼佼者,數字比你大的企業也不計其數。哪怕你的銷售業績數以千億元計算,可謂天文數字,這樣的大公司突然倒閉的先例也多而有之。總之,銷售業績只屬于過去,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你過去做得還可以,至于將來怎么樣?還是個未知數。
第二句:他不拿過去的良好業績來引以為豪,而強調要塑造品牌,認為銷售業績只屬于過去,品牌才直指將來,是一個進步。由此,我想到了抗震救災中的一個事例,一個被救出的男孩開口第一句話,“我要可樂”。我想,這就是品牌。如果還繼續“可樂男孩”的話語,可樂品牌是響當當的,但到底是哪一種可樂呢?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還是非常可樂,這就不好說了。回到那句話,對于一個具體的企業,將這句話作為我們奮斗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是不錯的,但似乎過于理想、過于空虛,一個企業一般是不可能成為全能冠軍的,最多是在某一個領域出奇制勝。
第三句:恰恰將第二句變得具體可行,他不僅注重塑造品牌,而且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向,找到了切入點、突破口。只有這樣,一個企業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在前進的道路上永保青春、一路走好。
通過對以上三句話的簡單分析,我零零碎碎的想到了許多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和道理:
一、銷售算個屁
我的話比較尖銳,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所以我要解釋一下,我說的銷售僅僅是一個詞語,不代表銷售結果,從銷售結果來看,有銷售好和銷售差之分,對過去銷售好的,要“不以物喜”;對過去銷售差的,也應“不以己悲”。所以銷售本常事,就像“勝敗乃兵家常事”一樣。
當然,我絕對沒有否認銷售成績的意思,對過去取得的成績,我們一定要嘉獎;同時,對過去存在的失誤,我們也一定要總結。如果我們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事態的發展,銷售只代表過去,只屬于過去行為。過去,如果我們銷售的好,我們也不能總是沾沾自喜,陶醉其中;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力爭在將來精益求精、做得更好。過去,如果我們銷售的不好,我們也不能總是自暴自棄,怨天尤人;我們一定要吸取教訓,力爭在將來開拓創新、有所改善。
過去銷售業績良好而突然倒閉或者逐漸衰退的公司不乏其例;過去銷售業績平平的公司,因為一個營銷策劃、品牌推廣方案的實施而一鳴驚人的公司也大有存在。我們一定要從別人的經驗教訓中尋求成功的寶典,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把眼光看向將來。
如此,銷售只能算個屁,放了就放了,不再去管它。
二、品牌非常重要
可口可樂的老總曾經豪言道,“假如可口可樂公司所有的設備一夜之間化為灰燼,只要有可口可樂這個牌子存在,我可以馬上再造一個可口可樂公司”,這充分說明了品牌是何等的重要。
正是因為有品牌做堅強的后盾,那些大公司才能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而這樣的發展不是簡單的我們通常說的“百分之幾十幾十”的增長,而是擴張,是霸主,是壟斷。
比如,可口可樂公司僅在中國的裝瓶公司及廠房就多達64家;麥當勞在世界121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30000家連鎖店;肯德基僅在中國的連鎖店就將近2000家;ABB在中國的合資、獨資企業多達25家;施耐德在全球擁有200多個工業基地……我們中國的海爾在全球也已建成46個工廠,其中在歐洲、美洲、亞太、中東、非洲等地有10個。
可見,一個公司要取得健康、長效的發展,必須創建一個良好的品牌。
三、創建品牌必須直奔主題、突出亮點
世界是大的,任何一個品牌都不可能為包羅萬象的所有對象服務,因此,我們在創建品牌、塑造品牌的時候,必須直奔主題、突出亮點。
品牌定位,從產品自身的角度,要明確其功效,找出其重要的特點,并對外集中宣傳其亮點;不能面面俱到,結果沒有了重點。就像一副藥,胃藥是治療胃病的,感冒藥是治療感冒的,一般不可能有包治百病的“良藥”,如果有,那一定是“假藥”。從外部市場的角度,要鎖定目標市場,尋找細分市場,找出其需求特點,從而發掘出產品和服務的最大賣點;不能包羅萬象,企圖全盤壟斷。就像人們對菜肴的需求一樣,有人愛吃麻,有人喜歡辣,有人愛吃甜,有人喜歡酸,這叫眾口難調,因此,不可能有一種菜肴能兼具所有的味道。
因為沒有包治百病的良藥,所以我們在給病人治病的時候,必須事先診斷病人的征兆,以便對癥下藥。因為眾口難調,所以我們在烹飪菜肴的時候,必須事先征詢客人的需要,以便適合其味道。
四、幾點建議
1、小企業必須集中精力做好最熟悉的產品;
2、小企業必須集中精力攻關最最熟悉的市場;
3、大企業必須采取事業部制,各自做好自己熟悉的領域;
4、大企業必須深入細分市場,并有機組合形成資源共享;
5、大企業必須加強市場宣傳、重視文化建設、塑造品牌形象。
作者簡介:王仁松,男,華北電力大學工科學士、西南交通大學管理碩士,經濟師、工程師職稱,系溫州模式研究會會員,先后在華北電力集團、正泰集團、大全集團工作,對溫州模式、蘇南模式、珠三角經濟、長三角經濟、電氣行業市場有一定研究,現任大全集團營銷總公司總經理助理。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共同交流、探討。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wrs567;電子郵件:wangrensong@daqo.com; wrsok@sohu.com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