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國的產業界出現了太多的風云英雄,他們最大的一個共同點或許就是嚴重地低估了消費者對廣告的認知能力,以為一種非理性的廣告轟炸當然能夠營造出一個非理性的市場空間。很顯然,為了這個充滿冒險和僥幸色彩的理念,他們已經付出了一筆又一筆的學費。
不可否認,在市場經濟不甚成熟的前提下,許多產品它往往可能靠一個獨特的訴求或廣告創意,便帶來一定的市場份額,可在此之后,它要獲得持久的市場占有,則必須具有令人心服的品牌忠誠度,而這種忠誠度需要一個不短的時間才能被證明,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企業和品牌,往往等不到被證明,就已經凋零了。
有一句話,道出了廣告的真正奧秘所在:“順應你產品潛在顧客的觀念與情感,向心智猛襲!”。當然,它的前提是首先產品要好,為此,也就涉及到一個產品直至一個企業“以怎樣的形象出現在市場上,怎樣尋找到產品直面消費人群的支撐點”的問題。
事實上,每個企業在樹起一個品牌時都付出了太多的代價,他們不甘心傾注了“畢生精力”的品牌煙消云散,退出歷史的舞臺;他們都期待自己的品牌可以長生不老,可以青春永駐。然而,每天,我們仍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品牌像流星一樣一閃而過。我們不禁感慨,品牌長生不老的秘方在哪里?
當前的產業市場,品牌功能性定位可以說是產品競爭的核心力量。但從品牌的長遠發展與規劃來看,如何才能處長產品的生命周期,不再上演“各領風騷兩三年”的歷史悲劇?這需要我們用發展與戰略性的眼光,在品牌資產的積累與擴大方面進行努力。
品牌資產的積累是一個長期連續的過程,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盲目跟風、朝令夕改。企業要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產品優勢、市場優勢等多種要素,對品牌資產進行積累與整合。在品牌資產的積累過程當中,樹立起品牌的關懷、信心、誠實、愛心等核心主張非常重要,要配合產品的功能性定位,確立產品號消費者之間的一種良好的誠信關系。
炒概念與跟風都是短期市場行為。目前一些企業,在品牌資產的積累方面大都認識不足,甚至過于夸大產品的功能,結果使消費者在產品消費的過程中,期望值過高,而當發覺產品并沒有宣傳中那么好的效果時,則形成巨大反差,品牌再無誠信可言。這些產品通常都是“火”上一到兩年,直到消費者認識到產品的真實“面目”,銷售便一落千丈。
企業要成功的運作出一個品牌,首先要有吸引經銷商眼球的產品或服務。在許多產品日益同質化的今天,企業必須在開發產品時就立足創新,在運作過程中營造人性化優勢,實現業務、產品和價格的優化組合,開創全新的市場格局。同時還要不斷推出獨具特色的新產品,開發潛在的消費需求,尋求新的顧客增長點,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樣,才有真正吸引消費者的優勢和條件。
來源:中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