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協調不暢通,在許多企業尤其是大公司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當某個部門需要其他部門支援時,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原來的工作已經很忙,或者自身的計劃已滿,因此態度被動,更不用說積極幫助他人或者公司達到目標了。
這到底該怎么辦?
其實,無論是從營銷、市場的角度上、還是從戰略、渠道條理上來說,真正困惑企業的不是沒有科學的“戰略規劃”,而是沒有很好的協調和強化企業內部的靈活性。
從某種程度上說,管理的本質就是協調。企業內部是由各種不同的活動構成的,這些活動要能夠銜接,使得企業作為一個整體運行,必然會涉及到各活動之間的協調。只有各種活動能夠前后協調一致,企業的運作才更加有效率。
事實上,這些不同活動之間的協調成本,是企業成本構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一部分。此外,很少有企業只生產一種產品,這些產品多數是一些相關產品或互補產品。所以,產品之間也存在協調問題。
正如,著名管理學家邁克·波特認為的:真正能夠給企業帶來持久競爭優勢的是企業各項活動的協調或“關聯”,換句話說,企業創造出獨特的“關聯”,比單純某一項活動的創新更為重要。
一般說來,計劃性和靈活性之間不存在截然對立的矛盾。計劃性體現企業對行動的協調能力,有讓企業穩定的趨勢;靈活性體現企業對環境的應變能力,有讓企業變化的趨勢。在這“動”“靜”之間如何把握,才是解決兩者矛盾的關鍵。那究竟,企業該如何突破這個靈活性呢?我覺得有四點措施相當重要:
第一,重新思考建立管理模式的內在原理。那些在某種既定情況與戰略下,擁有最相關技術的企業應該率先做出決策。這一原理也解釋了為何大多數企業都由市場部來做出市場營銷的決策,由銷售小組來管理銷售活動等等。特別是,跨越職能所做出的決策效果往往更好。
第二,在戰略規劃的安排下尋求靈活性與計劃性的統一。具有柔韌性的企業不僅要發展一個產品革新的業務組合,還要建立一個試驗性的戰略業務組合,在公司各個部門中搜集建議。在整體上讓企業處于計劃性的掌控之下,而在個體上讓部門和員工有足夠的權力發揮其靈活性優勢。
第三,檢查資源調配。多數企業在傳統的原則基礎上設立預算,即如果取得成功,就會在未來獲得資金。而具備柔韌性的解決方案,是將市場機制運用到資源管理中,在已知機會的資金運用、和新生的風險投資方向之間找到平衡點。對程序型決策突出其決策的計劃性,對例外型決策突出其決策的靈活性。
第四,重視推進企業柔韌性。這樣的管理不僅能更好地防止出錯,還增強了領導力。企業主管在面對股東、訴訟和政府監管的壓力時,必須保證他的管理對未來有所計劃,不能只是重復過去的管理模式,而是要為推進企業柔韌性提供支持。
實際上,從長遠來看,解決企業適應問題的答案不是讓企業消亡。只有當企業具備協調能力后,才能產生一致的整體行為,真正具備應變能力。而計劃性正是其靈活性的基礎。
企業家要發揮才智,推動企業內部的管理革命,尋找方法讓企業獲得更強的生命力。這樣,所有的企業,無論新老,都能存活得更長久,更多產。特別是,在行動上強調結果導向而不是制度導向。重視行動對結果的貢獻,避免制度造成行動僵化。對于關鍵行動依靠制度控制,對于一般行動依靠目標引導。前者體現出行動的計劃性,后者體現出行動的靈活性,兩者統一在行動的最終結果上。
實事求是地說,一個企業每一項活動的成本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整體成本,關系到企業競爭優勢的保持狀況。例如,市場研發作為企業的一項輔助活動,對企業產品質量和競爭優勢的確立發揮著巨大作用。因此,如果一個企業能夠在公司內部的戰略規劃中協調、把握好靈活性和機動性,那么,就必定能給企業帶來可觀的競爭優勢。
作者:王新業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