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中國商業評論》)
分眾收購聚眾
類型 通過橫向并購(現金+股票)將“競爭”轉化為“競合”
運營路徑
2006年1月7日,分眾宣布以現金9400萬美元,總價格3.25億美元收購聚眾傳媒的全部股份,將后者分布于全國43個城市的3.6萬塊顯示屏全部納入新分眾的版圖。
合并后,新分眾將控制全國十大城市100座頂級商務樓宇的94%,其樓宇聯播網將覆蓋全國75個城市的近4萬個網點,液晶屏數量將超過8.5萬塊。在分眾的媒介網絡內每天所覆蓋的消費者數量,將從過去的3000萬增長到4000~4500萬。
分眾并購聚眾后首次開盤,股價上漲14.65%,報收于42.42美元。截止到2007年3月7日,分眾股價為75.22美元。
點 評
通過一系列的收購,分眾傳媒不僅僅是在主要覆蓋商務人群的樓宇聯播網這個細分市場中圈下了90%以上的媒體資源,并且將產品線延伸至零售終端、銀行及醫院等專業場所、消費娛樂場所、交通工具及電梯海報等各種可能懸掛液晶顯示屏的戶外空間。一個幾乎覆蓋了人們在家庭之外可能會到達的所有場所的“生活圈媒體群”已初步形成。
(民企類5)華為收購港灣
類型 以消滅競爭對手為目的的橫向并購
運營路徑
2006年6月6日,華為科技和港灣網絡聯合宣布,二者達成有關收購的意向性協定,并正式簽訂諒解備忘錄,華為將收購港灣寬帶產品線的全部資產、人員、業務以及相關的全部知識產權。據熟悉內幕的人士稱,收購價格為17億元人民幣。
華為收購港灣的只是部分資產,港灣網絡作為一家獨立的公司依然存在。華為公司也將外包相當部分的售后安裝業務給續存公司,使得其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產品生命周期),有足夠的能力履行對客戶的責任。
點 評
隨著電信網絡的融合,多業務必將成為下一代IP網的目標,這對傳統的電信設備商的數據通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數據通信領域技術的積累上,諾基亞、愛立信等并不占據優勢;而在電信技術的積累上,思科同華為比,也不占據優勢。因此,華為收購港灣可以看作是重新找回被自己“剝落”的優秀基因,避免能精準把握IP技術走向的李一男及港灣落入更大的競爭者手中。
(民企類6)沙鋼收購淮鋼
類型 產業資本橫向并購
運營路徑
2006年6月8日,江蘇沙鋼集團董事長沈文榮與江蘇淮陰鋼鐵集團掌門人何達平代表雙方企業在淮陰共同簽署了重組框架協議。沙鋼收購淮鋼80%的股權,內部人士聲稱“收購價為2.5億美元”。
沙鋼是國內最大的民營鋼鐵企業,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400億元;淮鋼是一家民營資本占83%的非國有控股企業,現有總資產64億元,2005年銷售收入75.04億元。兩者在產品結構上有很強的互補性。2006年12月18日,由沙鋼集團重組淮鋼集團后組建的江蘇沙鋼集團淮鋼特鋼有限公司正式揭牌。重組后的淮鋼將成為沙鋼集團的特鋼生產基地。
點 評
沙鋼和淮鋼有不少共同語言:體制靈活,但在發展中卻遭受各種政策的制約;都具有做大做強的沖動,但都受到國有大型鋼鐵企業的擠壓;沙鋼的產品以線材和板材為主,淮鋼的產品以特鋼為主,雙方結合,可以優勢互補,共同快速發展。
(民企7)國美收購永樂
類型 產業資本橫向并購(股票+現金)
運營路徑
2006年7月25日,國美電器董事長黃光裕與永樂電器董事長陳曉在北京共同宣布,國美以52.68億港元“股票+現金”的形式并購永樂,其中國美電器以0.3247股自身股票置換1股永樂電器股票,同時為每股永樂電器股票支付0.1736港元現金。合并后新公司將實施雙品牌戰略。2006年11月,該交易獲得正式批準。
2007年1月底,國美和永樂基本完成了門店、人員、系統及制度流程的整合。網絡整合后,永樂品牌門店在全國約為185家,國美品牌門店則為650多家。2007年1月31日,永樂在香港聯交所退市,成為國美電器的全資子公司。2007年4月,隨著IT系統整合的最后完成。國美、永樂的整合大戲將宣告結束。
點 評
通過并購,分列中國家電零售業第一、第三的國美和永樂組建了中國最大的家電連鎖陣營,再一次改寫了中國家電連鎖業的“產業地圖”。家電連鎖市場已然形成由幾家巨頭企業來支配市場發展的局面。
(民企8)銀泰系競購鄂武商A和百大集團
類型 通過爭奪第一大股東地位取得上市公司實際控制權
運營路徑
2005年以來,沈國軍所掌控的銀泰系通過浙江銀泰百貨有限公司(簡稱銀泰百貨)、武漢銀泰商業發展有限公司(簡稱武漢銀泰),接連展開了對百大集團、鄂武商A等商業類上市公司的收購行動。
爭奪百大集團的控股權,銀泰系的主要對手是西子聯合,從2006年8月10日至今,兩者先后奪得百大集團第一大股東的寶座。2006年10月11日和2007年1月10日,銀泰系先后兩次對西子聯合提出的百大新股改方案投出反對票。
銀泰系爭奪鄂武商A控股權的主要對手是武漢國資,2006年9月14日,銀泰系成為鄂武商A名義上的第一大股東。但與武漢國資的控股權之爭一直延續至今。
點 評
商業企業特別是連鎖商業企業實際上是準金融企業,其憑借日益稀缺的渠道終端網絡資源,占用供應商資金并將其作為無成本融資轉作他用,進行資金體內循環實現盈利。這也是銀泰系反復爭奪鄂武商A和百大集團控股權的原因所在。這兩宗股權競購戰成為2006年中國證券市場股權分置改革過程中的市場亮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