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和會計信息用戶需求的變化是推動財務會計發展的兩大動力.而財務會計如何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滿足會計信息用戶的不同需求,又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在知識經濟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激烈的競爭機制要求決策者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做出反應,這就要求會計報告必須為判斷,評價和預測提供依據.
本文旨在理解“內部管理報告”在反映會計信息的原則,立場和功能方面與“法定會計報告”的根本區別以及不同的會計報告對會計信息用戶的價值所在.
1.法定會計報告的局限性
法定會計報告的編制原則是:遵照國家統一的適用于所有企業的《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報告條例》等法規為依據進行會計核算,報表編制和財務說明.其使用范圍即會計信息用戶是:為政府機關,社會相關部門,投資人,金融機構等.因此,法定會計報告格式統一,反映的內容指標具有綜合性、普遍性和社會性.它有助于各企業會計報表資料具有可比性,有助于客觀的評價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并對其業績做出科學評價.
因此,法定會計報告存在局限性.它忽視了企業作為個體的供應、生產、營銷活動的特殊性,不能恰當的考慮個體企業的變化和需求.
2.內部管理報告的必要性
內部管理報告的編制原則是:以國家統一的政策法規為前提,以企業管理和目標決策為導向進行會計核算,報表編制和財務說明.其使用范圍即會計信息用戶是:企業內部管理人員和企業的決策人.因此,內部管理報告格式可自定義,反映的內容指標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它有助于本企業會計報表資料具有多視角,多層面的功能,有助于合理的評價本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面臨競爭日益激烈的經濟環境,許多集團公司擁有多個子公司,而每個子公司又有多個合資企業、關聯企業和聯營企業.如何核算和管理這些不確定性的實體,如何以集團公司為整體的反映,分析,考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對于會計準則如固定資產折舊速度,無形資產攤銷期限的預計,意外收益和損失發生的可能等因素的影響,使得企業主觀性與客觀現實的矛盾日益尖銳,如果忽視內部管理報告系統的建立,企業是否發生財務管理的失誤,企業管理的失控,導致企業目標不能實現,甚至破產、倒閉?
隨著市場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企業的籌資風險,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日益加大.如企業能否以較低的成本籌措所需資金,能否進行分散風險的組合投資,能否在進出口貿易中減少外匯風險,能否防范和化解來自內部和外部,可控和不可控等因素的影響?
因此,整合內部信息,滿足信息用戶需求,內部管理報告系統的建立尤為重要.
(作者:任娜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