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為此,黨和國家統攬全局,及時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提出了“走出去”的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引進外資,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政府逐漸在財稅、信貸、保險、外匯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發展對外投資、承包工程、勞務合作等業務的政策措施。經過多年努力,目前我國在吸引外資進行經濟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走出去”投資、開拓國際市場則還處于相對較低水平,涉外經濟的“引進來”與“走出去”處于發展不均衡的狀態。
“走出去”發展不足,究其原因,金融支持力度不夠是一個重要方面。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濤指出,在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傳統金融結構下,“走出去”的企業難以獲得高效的金融資源。從目前國內所提供的金融服務來看,普遍難以滿足“走出去”企業的金融需求。其中,國內銀行提供的服務剛剛起步,創新業務品種不多,一般商業銀行提供的多是傳統的擔保業務,較為有效的只限于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的專項貸款或其主導的銀團貸款。而我國銀行海外分支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同樣以傳統業務為主,其全球分布也很不均勻,難以在國外對“走出去”企業進行有效支持。
金融是支持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中國企業跨國發展的實踐證明,對于嘗試走出國門的企業來說,面臨全新的市場環境,資信的建立需要時間,從當地獲得資金難度相當大,資金障礙成為關系到“走出去”企業能否在異國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國際跨國公司“走進來”步伐日益加快的競爭狀況下,我國的金融業如何支持企業盡快“走出去”,并從“小打小鬧”到“茁壯成長”,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課題。
尤其在當前,隨著中國逐步由資金短缺變成資金盈余,金融對外開放的思路,也由以前主要以引進國外機構、資金、技術、管理和服務為主,轉向引進和輸出并舉,增強中國金融市場對外提供服務的能力和吸引力,爭取將部分大型中資金融機構培育成國內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聯結者。在此形勢下,加大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步伐顯得尤為迫切。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為緩解企業“走出去”的融資瓶頸,當務之急是為企業“走出去”創造條件,首當其沖的應當是改革現有的外匯管理體制,取消在外匯資金來源審核、購匯審核、利潤匯回等方面存在的不必要的限制,簡化購匯和用匯手續;同時對居民投資海外市場(港股)也應在控制總體風險的前提下盡早放開;與此同時,還需培育和發展外匯市場、豐富外匯交易品種,繼續發展外匯遠期、掉期等衍生品種。這不僅有利于均衡的人民幣匯率生成機制的建立,也有利于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減少“走出去”的后顧之憂。此外,當前還需鼓勵有條件的國內金融機構設立和發展境外機構,包括探索采取并購方式參股境外金融機構。
楊濤認為,銀行不僅要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信貸支持,而且要全面參與到企業的并購和資本運作中去。政策重點包括首先積極推動金融機構走出去、在海外推進銀行混業經營與中間業務創新、提高銀行在國際資本合作中的地位等,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有能力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全面服務。與此同時,還需要加快金融創新,其意義在于:一是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直接融資工具;二是有利于企業風險管理,如保險市場和金融期貨等衍生品市場為企業規避風險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而通過提供多樣化的投資產品,也深化和拓寬了可供企業利用的金融市場;三是使資本市場支持延伸到國外,創新使金融資源的跨國流動更加便利,企業在國外更容易得到金融支持,如把外貿企業的應收票據進行離岸證券化,就能充分改善企業的流動性和資產結構。
令人欣慰的是,有關部門正在為不斷完善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軟環境支持而努力。在9月8日舉行的“2007年國際投資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人民銀行高度重視金融對‘走出去’支持不足等問題,并正抓緊研究,今后將進一步拓展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改變‘寬進嚴出’的外匯管理政策,提供更大的金融服務便利,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機遇與挑戰并存。當前,中國的對外開放已經進入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階段。為推動國內企業開展跨國投資活動,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完善包括金融政策在內的政策支持體系和管理服務體系,提高對外投資合作的便利化程度,努力為中外企業加強投資合作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增強企業跨國發展的信心和能力。在此形勢下,中國企業要抓住有利時機,堅定信心,邁出“走出去”的堅實步伐。
(來源:管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