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會計作業為起點的造假經濟蒙蔽著投資者,并不斷從證券市場上圈錢,其中一部分則用來維系這個造假經濟體系。這是一個往復循環不斷蔓延的過程,只需要一個時日,這些數字和表格累積起來的繁榮或平靜就會轟然倒塌。為之買單的終會是投資者,換一種眼光看,是許多個人和家庭。
馬濤的危機
有時錢很容易賺,生意會自動找上門來,只要看你是不是心安。馬濤并不介意參與到某些游戲中。2002年9月到11月間,一家審計事務所給他送來了兩筆現金,共計4萬元。馬濤相信自己是時代的產物,貪欲才是一種可靠的信仰。他只需要對本上市公司審計事務稍加影響,就可以使一家中等規模的審計事務所欣喜若狂。相互競爭的多家事務所都在揣測他的心思,事實上,馬濤真正看重的是直率和謹慎兼備的處世作風。
馬濤在財務部門工作了十年,在上市公司財務部工作了四年,相對于見多識廣的商業閱歷,他的小動作只是真正的小菜。現在,他想重新規劃自己的職業。他了解的東西太多了,以至于不想再干下去,他只是欠一個決心。“總有一天,”他說,“我會到一個陌生領域去干點兒別的。”作為一個注冊會計師,他一定考慮過他將損失什么:經驗、資格、長期努力、社會資源和高薪。那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成本,從會計角度上說,這不是一筆經濟帳。
會計圈里流傳著一種說法:注冊會計師干得好進醫院,干不好了進法院—被稱為“兩院院士”。馬濤似乎想在“兩院院士”的門檻前剎住車,他的選擇是逃開這個圈子。或許對注冊會計師地位艷羨不已的新鮮人(fresh man)會大跌眼鏡,他們的職業夢想受到了嚴峻的考驗。2000年之后,頻繁曝光的會計造假丑聞引發了證券市場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應。虛構交易事實、大肆虛增利潤的程度難以想象。2001年,因違規而被證監會查處或被證券交易所公開譴責和批評的上市公司近100家。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的違規情況都與會計信息失真有關。三九醫藥、銀廣夏、藍田股份等大案的曝光使上市公司會計和注冊會計師審計面臨空前的信任危機。
會計業內人士普遍反映,2001年是非常痛苦的一年。上有監管部門的處罰,下有黎民百姓的聲討,內有專業人士的“揭短”,外有國際會計事務所的威脅。而到了2002年,會計造假在全球泛濫似乎確定卻也減輕了這種痛苦。毋寧把它看作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假帳不僅在中國有,在美國有,在世界其他國家也有。”因為“只要假帳可以為作假的人帶來巨大的
經濟效益,假帳就很難消滅。”不僅如此,它還是一個世紀性的難題,“假帳在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出現。”
安然、世界通信、施樂等國際大公司爆出的假帳丑聞(如此及時)令國內會計圈和監管部門吁出一口氣,他們開始爭取更多的理解,并認真審視造成這種混亂的深層原因。很多人都知道,不能把會計行業一棒子打死,但是誰來負責呢?薛云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強調:“如果說注冊會計師發表虛假審計意見,有可能存在被其審計的上市公司收買的嫌疑,那么,我么首先應該檢討的是我們的審計制度是否有缺陷。”薛云奎是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他認為如果這一制度缺陷無法彌補,僅靠注冊會計師的道德自律來修正是遠遠不夠的。
由會計作業為起點的造假經濟蒙蔽著投資者,并不斷從證券市場上圈錢,其中一部分則用來維系這個造假經濟體系。這是一個往復循環不斷蔓延的過程,更多的職業人被卷進來,相應生產出更多的虛假信息。只需要一個時日,這些假數字和假表格累積起來的繁榮或平靜就會轟然倒塌。為之買單的終會是投資者,或者,換一種眼光看,是許多個人和家庭。
會計魔術
業已曝光的造假案著實令缺少想象力的人們吃驚,他們缺少的不是會計技術,而是一種對虛幻的大膽構思。配合資產重組和對這一概念的“不斷創新”,會計報表所展示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一夜之間就由虧損變為盈利,這種魔術使會計部門上升成為公司的“核心盈利部門”;而更具創造性的做法是:完全虛構事實,把一種自由想象通過會計形式表現出來;另外,更多具有專業水準和深度的會計技術則令人大開眼界。通過對上市公司造假材料的研究整理,我們可以了解到其中如下一部分典型手段:空想、歪曲、隱瞞、冒充、吹牛。
空想—虛構交易事實
每到年中年末應該公布會計報表的時候,一些上市公司就會坐立不安,如果沒有真實業績支撐,就不得不紛紛各顯神通發揮一下想象力,虛構交易事實,增加銷售收入、其他收益,或者虛增資產,顯示其粉飾報表的本領。
在2001年遭受處罰的黎明股份,就是在1999年通過“一條龍”造假手段,制造假購銷合同、假貨物入庫單、假出庫單、假保管帳、假成本核算等,主營業務利潤虛增1.53億元,利潤總額虛增8679萬元。
同樣,在2000年遭受證監會處罰的鄭百文公司,也是采用在上市前采取虛提返利、少計費
用、費用跨期入賬等方法,虛增利潤1908萬元,并據此制作了虛假上市申報材料;上市后三年采取虛提返利、費用掛賬、無依據沖減成本費用等手段,累計虛增利潤14390萬元。
2001年引起股市地震的銀廣夏,通過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偽造免稅文件和偽造金融票據等手段,虛構主營業務收入,虛構巨額利潤7.45億元,其中,1999年1.78億元;2000年5.67億元。東窗事發后,為銀廣夏審計的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也跟著沉沒。
歪曲—偷換會計政策
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這是由于會計應計制和收付制的差別,在同一交易和事項的會計處理上可能給出多種可供選擇的會計處理方法,但采用的會計政策必須符合一定的適用條件。而對于急于粉飾報表的上市公司來說,會計政策的選擇“失誤”無疑是玩弄心計。
歪曲借款費用核算方法
金路公司在1997年年報中,以多計資本化利息、少轉財務費用等手段虛增利潤3415.17萬元,同時,原四川德陽會計師事務所未勤勉盡責,為金路公司1997年年報出具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2001年,中國證監會根據有關證券法規,對金路公司和原四川德陽會計師事務所分別作出了處罰。
歪曲股權投資核算
典型的公司有張家界。1998年8月,張家界公司以2160萬元從香港一公司購得張家界地區有關公路的權益。按合同約定,該權益包括資本金和投資利息補償,且當年應收回591萬元投資回收款。公司將這筆款全部計入其他業務利潤,在扣除63萬元攤銷費用后,差額528萬元虛增了利潤。
不計或少提折舊
一些企業的資產投資回報率不高,又面臨巨大的計提折舊、利息和減值準備的壓力,就可能會采取這種方法。例如,2000年,會計師事務所對深中浩的財務報告提出了五點保留意見,其中涉及到公司對8065萬元的呆帳未及時處理和4824萬元的待處理流動資產損失未予處理等等。
又如2001年被財政部通報批評的福建福聯,長期股權投資賬表不符2886萬元,少提法定盈余公積192萬元,少提公益金96萬元,少提壞賬準備107萬元。
不當收入、費用確認方法提前確認收入、推遲結轉成本,或者提前確認成本費用、推遲確認收入是一些企業常用的會計報表粉飾方法。
1995-1996年,張家界公司先后與張家界電業局、深圳金達貿易有限公司、深圳達佳貿易有限公司簽訂364畝土地轉讓合同,金額計7965.9萬元,并約定土地使用證在買方付款后移交。公司在未開具發票和收到款項,亦未轉讓土地使用權的情況下,將約定的以上轉讓金確認為1996年收入,使收入虛增7965.9萬元,稅前利潤虛增2165萬元。1997年,公司與張家界土地房產開發公司、深圳凱萊德實業公司、湖南兆華投資公司簽訂了150畝土地轉讓協議,金額合計4295萬元。協議約定,受讓方需在半年內付清全部價款,才能得到土地使用權證。公司在未開具發票和收到款項,土地使用權亦未轉移的情況下,將以上轉讓金確定為當年收入,使收入虛增4295萬元。
隱瞞—掩飾重大事項
在2001年遭處罰的上市公司中,不披露重大事項的上市公司有十幾家,約占總數的15%。上市公司掩飾交易或事實的常見項目有:委托理財、大股東占用資金、關聯交易、擔保、訴訟事項等等
隱瞞委托理財
銀鴿投資前任經營班子委托給上海慧智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中德邦資產控股有限公司管理的1.2億元幾乎全部購進銀廣夏股票,購入均價為35元,期限即將到期,兩公司均表示無力還款。公司稱,雖然與兩公司的委托理財協議皆規定了保底條款,但鑒于銀廣夏股票的實際情況,公司1.2億元委托理財資金存在全部或大部分不能收回的巨大風險。而當初的投資者,由于事前并沒有得到這樣相關信息,由此不得不品嘗由此帶來的苦果。
掩飾大股東抽血
對于大股東,某些上市公司可謂做到了“滴水之恩涌泉相報”。2001年,猴王集團、三九醫藥、南華西、粵宏遠、美爾雅、ST九州、民豐農化等上市公司因未及時披露大股東和關聯方占用資金而遭受譴責和懲罰。
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往往名目眾多,而且金額巨大動輒上億。
2001年2月,上市公司猴王股份第一大股東猴王集團被裁定破產。經中國證監會調查,短短幾年間,猴王集團拖欠上市公司8.9億元,猴王股份還為集團提供擔保金額為2.44億元,兩項合計11.3億元,猴王股份的總資產才9.34億元,這意味著猴王股份已被大股東掏空,資不抵債戴上ST帽子。
掩蓋關聯交易
關聯交易包括與母公司與子公司的資產購銷、受托經營、資金往來、費用分擔等。2001年,因未披露關聯交易而受處罰的上市公司有ST九州、中科健和三九醫藥等。如ST粵海發通過與子公司的一筆資產交換,不僅掩蓋了全部虧損,而且還獲利了2千多萬元。可見上市公司的利潤有很大一塊是來源于關聯交易所作的賬面調整。另外,一些上市公司與子公司關聯交易不在合并報表中抵銷,也虛增合并報表的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關聯交易僅僅給上市公司帶來賬面上的好處,而更多的是,它成為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機遇。例如,2001年8月,三九醫藥發布關聯交易補充公告,披露了公司多筆金額共計達11.43億元的巨額定期存款被大股東方面占用的詳情。
公告稱,根據公司與深圳金融租賃有限公司簽訂的定期存款協議,截至2000年底,公司累計在該公司存入定期存款11.43億元,其中大部分存款的利率較銀行同期高30%。但事實上,由于三九企業集團持有該租賃公司50.5%的股權,并為三九醫藥的最終控股股東,該事項已經構成關聯交易。由于公司治理上的不健全以及公司與大股東沒有真正做到"三分開",這項關聯交易的實質是造成了大股東及其關聯方對上述定期存款的占用。
隱瞞訴訟事項
2001年因訴訟事項披露不及時的這類上市公司包括ST冰熊、渤海集團等。
渤海集團兼并的濟南火柴廠欠工行貸款本金和兼并前利息合計1787萬元,在“免二減三”政策未得到銀行批準且與銀行就此發生訴訟的情況下,渤海集團1994、1995年未計提此筆貸款利息,也未計提1996、1997、1998年的利息,導致這三年的年度財務報告中存在虛假數據。
隱瞞擔保事項
2001年,南華西、猴王、中科健、粵宏遠、萬家樂、中關村等上市公司被查出沒有披露擔保事項。例如:2001年6月,中關村為該公司的參股公司北京中關村通訊網絡發展有限公司向銀行借款提供了25.6億元的擔保,占該公司凈資產的145%。中關村對該事項沒有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又如,截至2001年6月30日,中國科健股份有限公司12個月內累計為他人貸款提供擔保24筆,折合人民幣63,913萬元,占該公司2000年經審計的凈資產的300.35%。
冒充—虛假資產充數
虛擬資產掛帳是一些上市公司對于不再對企業有利用價值的項目不予注銷,借以虛增資產的會計手段。例如已經沒有生產能力的固定資產、三年以上的應收賬款,已經超過受益期限的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待處理財產損失等項目,這些項目常年累月掛賬以頂替公司資產、假充實力。
被稱為中國證券詐騙第一案的紅光實業,在上市申報材料中隱瞞固定資產不能維持正常生產的嚴重事實。其關鍵生產設備彩玻池爐實際上已經提完折舊,自1996年下半年就出現廢品率上升的現象,但是紅光實業隱瞞不報。案件披露后,為紅光公司審計的蜀都會計師事務所也被解散。
吹牛—大肆吹噓盈利
上市公司大膽吹牛的風格令人感嘆,為了引人注目,它們毫無顧忌地夸大盈利預測。主要方法有以下三點:1.運用不恰當測試基礎,過分樂觀估計盈利前景。典型案例有紅光實業、東方鍋爐以及2001年被處罰的麥科特等。紅光實業1997年盈利預測7055萬元是在1995年度5400萬元基礎上進行的,但是1996年的凈利潤是虛假的,紅光公司通過虛構產品銷售、虛增產品庫存和違規賬務處理等手段,虛報利潤15,700萬元,而1996年實際虧損10,300萬元。
2.虛構未來交易。在編制盈利預測報表時,對銷售量等項目的預測,往往需要以所簽訂的合同為依據。一紙虛假的銷售合同,往往能夠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到了上市以后,又可以以種種理由取消合同。
3.選用不當的預測方法。在進行盈利預測時,往往需要很多主觀判斷,例如銷售量、銷售價格、成本費用等。局外人很難通過盈利預測報表來判斷預測方法是否恰當。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就可能隨心所欲地選擇預測方法。例如,1999年上市的某上市公司有兩個承諾,一是新疆“南水北調”工程水泥襯板由它提供;二是1999年銷售收入比上年接近翻一番。據1999年中報透露,所謂水泥襯板項目由于“南水北調”工程設計使用材料變化而未能投入。從1999年年報來看,所謂銷售翻番的說法也已食言。
人人是玩家
一個造假工程需要系統的策劃和各部門合作,它并不只是發生在上市公司的CEO辦公室里。由于現有機制,會計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都可能由于私欲膨脹而進行合謀。他們顯然是中心人物,但遠不是大人物,稱得上真正贏家的總是另有其人。
政府
上市公司的種種現象在國內并不是單純的商業活動,它仍然與政府行為糾纏不清。往往在一系列的造假活動的背后有實質性或間接的政府影響。地方上市公司作為一種區域資源,深受政府保護,它可以直接影響稅收、財政收入,又能解決就業問題,更有意義的是,它是一種形象工程。這些行政利益因素導致上市公司享受到地方保護主義。
但有些行為超越了界限,政府部門權力以非市場化的手段操控上市公司,從而剝奪了多數投資者的平等地位,而股票市場方面的不尋常反應足以顯示出這種操控的黑色痕跡。
自1998年開始巨虧的滬市上市公司鄭百文面臨退市之虞,竟然有政府出面為其承擔幾個億的債務,使之起死回生。1997年上市的環保股份,幾年來多次獲得政府的大筆補貼。與之相應的是,這些公司的股票市場價格數倍暴漲,不難想象有人在其中大賺其錢。
由于政府行為的介入,證券分析師對于一些上市公司交易哭笑不得。1997年,廣電股份實現了上世紀最劃算的兩筆交易,一塊價值6926萬元的土地,以21926萬元轉手賣出,獲利1.5億元;價值1454萬元的下屬企業,以9414萬元賣出,獲利7960萬元,兩筆暴利近2.3億元,占全年利潤總額235.9%。也就是說,剔除這兩筆交易,其虧損1.3億元。
莊家
莊家有時也會變得慈悲,他們指揮屬下的公司與上市公司進行賠本交易—首先簽訂一個賠本交易合同,接著他們如約供應貨物,上市公司則認真按照各項要求入庫、記賬,不久這些貨物會有人分批買走,價格也完全劃算—實際上超乎想象。于是這一年的會計報表顯得既漂亮又真實。就在你猶豫著是否對這種莊家們表示友好和感激時,二級市場上的劇烈反應已經為某些神秘人物賺得盆滿缽溢。
這種“貨真價實”的做法非常有效,不但能夠躲避會計審查,而且確實能夠提高每股收益指標,按預先計劃執行二級市場的盈利空間。據統計,如果莊家貢獻每股盈利0.2元,股票市場價格就會攀升至6到8元。這種系統性的合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穩健的收益,盡管它做起來復雜一些。
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不是一個完全投入的角色,它只是以實際行動幫助了它們,它的要求有點過于簡單,從另一方面看則十分可怕—他們只想做出業績來,同時要避免預料之外的風險。雖然他們是知情人,有充分的專業經驗來認識到上市公司財務陷阱,他們也同時了解另一面,上市公司具有持續融資功能并能受到地方保護,因而,他們甚至可以閉上眼睛跟對方打交道,無論哪一套財務報表實際上已經不重要。他們無疑為上市公司假帳上添了重要一筆:相信我,沒錯的。
但這種做法根本不值得信任,得到貸款的上市公司實際上沒有能力還本付息,但它有能力維持資金流動,以新還舊。銀行則為了完成當年利息收入任務,追求短期效益和個人利益,置事實上的風險于不顧,滾動放貸收息,不斷放大風險,以至形成壞帳。對于壞帳銀行富有經驗,處置辦法是聯合包裝劃轉為國有資產公司,看上去既養活了貸款壞帳又有了個人業績。
商業銀行的一套運作辦法看起來就像把腦袋擠進坑洞里的鴕鳥。
投資者
銀廣夏7.45億元的利潤是子虛烏有,這么一個公眾公司怎么能撒下一個彌天大謊呢?為什么能夠出現這么大的漏洞?在這里能夠保障的底線是什么呢?
我們不得不看到投資者的另一面:在這個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實際上處于一種矛盾中,在投資決策時,他們往往更多的關注“概念”、“題材”、“強莊”,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并不太關心。實際上很少有人能全文閱讀審計報告,甚至于部分投資者對其持有股票的上市公司被出具什么樣的審計報告都不清楚。一旦會計案件曝光,投資者就逮注了發泄對象,紛紛歸咎于會計信息失真—盡管他們連假的也沒看過。
非理性投資或說投機行為過度所形成市場氣候,給公司造假提供了最好的環境。人人都想發點橫財的想法促使他們去尋找賠率更大的交易機會。他們放棄那些優質股票,因為它們不會再變戲法了,倒是那些虧損的公司更受人青睞。這種導向致使上市公司不懼怕虧損并開始致力變戲法,以至于假帳肆虐成災。
回到真實世界中
為何會變成這樣?現在,讓我們看看情況為何會如此糟糕,究竟在哪里出了差錯?貪婪占據了上風,公平和公正紛紛敗退下來。人們都沉迷于玩世不恭的游戲中,世界改變了嗎?
是的,情況在急劇變化。商業浪潮推進了近十多年的社會變革,幾乎所有一切都被更新了,經濟結構、生活方式、文化、道路、建筑、以及價值觀。我們不能不承認,欲望和道德各自拓展了新的邊界,沒有人再像他們父母那樣壓抑自己的需要,享樂主義橫掃全球。這就是問題所在嗎?是的,毫無疑問情況已經復雜。現在,我們要把稽查和制衡機制建立在外部—而不是內心,用以應付這種新狀況。但在這方面我們失敗了,平衡機制遠遠沒有跟上變化。立法漏洞、公司治理缺陷和老套的游戲規則全都暴露出來,可以打賭,在這種情況下,花樣翻新的各種游戲是不會缺少玩家的。
我們不難看出,即使有前車之鑒,造假案件仍然頻頻發生,其作案手法也十分近似。“剛通報了張家界,又冒出了麥科特,剛處罰了ST黎明,又驚爆銀廣夏。”這種前赴后繼的局面并沒有得到迅速糾正,反成為開路先鋒,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對虛假會計信息的旺盛需求仍未窮盡,只要造假預期成本小于造假預期收益,上市公司就有“博弈”的理由和沖動。
停牌時的銀廣夏流通市值比1998年末增加了至少70億元,足見會計造假的受益效益。而一個被認定為貸款詐騙罪的騙局制造者,最高也只有5年有期徒刑。犯罪成本與收益的巨大反差實際上成為公司造假的動力。
有關專家一致反映對證券欺詐的刑事制裁有畸輕之嫌。法律關系不明確和法律條款不完善、不適用也給執法形成障礙,《證券法》雖規定了證券欺詐的民事責任,但《證券法》與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關系并不明確,在實際案件中,由檢方舉證的難度很大,難以適用。此外,賠償人和賠償方法的問題也未明確,如果簡單讓造假的上市公司賠償,實際上仍然是投資者在買單。
中介機構失去其立場已經是普遍現象。會計師、律師、資產評估師等專業中介機構在與上市公司的交易中淪為“合謀者”。一個身份耀眼的高級職業者為什么要加入游戲呢?答案竟然是“要吃飯”。不做假帳以至于會影響到會計等中介行業的生存。這些事務所在市場經濟中快速繁衍,如今已經遍地開花,但是規模較小經營簡單,早些時候,業內惡性競爭的情況已經趨于嚴重。據統計,到2001年11月份,全國會計師事務所共4547家,執業注冊會計師55898人,平均每家事務所只有12人。他們為了與上市公司簽合同,提高自己的業務收入,往往得放棄自我。目前,對注冊會計師及事務所的處罰僅限于行政處罰,還沒有注冊會計師或會計師事務所因參與造假或重大失職向遭受損失的投資者作民事賠償。
令人難過的是上市公司本身,它是造假的始作俑者,也是擁有(引以為傲的)現代企業制度的明星企業,它是公眾公司,有法人治理結構—這個結構理論上能夠很好解決所有權和經營的問題,也就是說它本質上依靠權力制衡機制使公司代表全體股東的利益。這樣的公司的目標我們耳熟能詳:股東利益最大化。為什么這些成了空談?到頭來它成了造假和圈錢的有效工具。
這個名噪一時的公司治理結構怎么了?
股東大會已經只有象征意義。從股東大會的召開方式看,它實際上是由董事長或總經理在操控,而不是股東,會議的議程和議題完全由他們決定,實際的控制人完全可以對會議中的議題、辯論和表決施加重大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從而使股東大會按照事先設計好的程序進行,形成的決議的利益傾向性就不言而喻了。一般股東單獨提出議案則面臨重重障礙。董事會權利過于集中,其他董事僅僅是在走過場,一股獨大為少數人完全控制上市公司,侵吞投資者利益掃清了障礙。獨立董事則難以發揮作用,他們只是董事會中擺設的花瓶而已,由于公司最高經營者對獨立董事候選人的提名程序中起著重要的甚至決定性的作用,“這些外來人往往對他們的經營者感恩戴德,并俯首帖耳。”這種機制反過來又進一步強化了公司經營者的控制力。這些問題都為公司作弊提供了可能,而根本問題是上市公司業績不良,造假成為維持狀況的必須手段。由于上市公司經營不善,虧損成疾,真實的財務指標難以滿足要求,不
斷面臨著退市和取消融資功能的壓力,造假變成了上市公司維持各方面利益的一道底線。
會計造假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但是得力的措施不是一蹴而就的,從上到下的各階層都積極致力于經濟環境的重建。會計行業在進行全面的自省,他們開始對上市公司說不。證監會加強了管理和監督力度;上市公司不得不對自己所為謹慎再三;社會力量和媒體也更加活躍和富有建設性地發揮作用;政府也在自我批評,他們必須清楚自己的范圍;法律也在完善之中—《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指導意見》、《審計技術提示第1號—財務欺詐風險》等文件在逐步添補法制方面的漏洞。2002年12月26日《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已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61次會議通過。于2003年1月9日公布。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而公司治理問題仍然在辨論中;投資者和專業人士中開始涌現一批打假俠客,繼劉姝威之后,對上市公司的質詢不斷傳來,擲地有聲。人們越來越關注數字后面的事實,這至少是理性投資理念的回歸。
現在我們最關心的是,2002年的情況怎么樣?答案正在給出,截止4月的上市公司報表已經全面出爐,最好的辦法是認真地帶著點懷疑態度去審查和分析它,無論如何,這本身就是一場復雜的游戲。我們必須變得越來越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