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美國是獨一無二的大國、強國,GDP占全世界的1/4,科學發達,人才輩出,實力雄厚;美國的發展模式自稱世界第一,自夸那個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都是舉世無雙的,又手握美元是“世界貨幣”獨一無二的優勢,無論是硬實力或軟實力都是天下第一,可是這次金融危機卻偏偏在美國率先爆發,且來勢洶猛。人們有以“海嘯”來形容。布什警告稱,目前美國金融市場無法正常發揮功能,市場信心遭受嚴重打擊,金融系統有遭受停止運轉的危險。美國五大投資銀行消失了三個,留下的兩個也慌忙改為銀行控股公司,雷曼兄弟宣布進入破產保護,世界最大保險機構《美國國際集團(AIG)》已被美國政府接管,美國最大的儲蓄銀行及貸款銀行——華盛頓互惠公司被查封接管,成歷史上最大的倒閉銀行,美國還計劃擲出7000億美元救市,美國的金融危機已開始向世界擴散,來勢洶猛。這次風暴是由“次貸”危機引起的。“次貸”即人們常說的資產質量比較差的貸款。對銀行來說,資產質量差的貸款也只產生在個別行,占比例不會很大,現在怎么會波及面那么廣,牽涉到全美國,還連累到西方世界?美國又沒有發生全國性的大災害,怎么這么弱不禁風?美元是世界貨幣,拿這么脆弱的貨幣做世界貨幣,世界不是要遭殃了?我們跟美國跟得很緊,截至2008年6月底,我們的外匯儲備已達1.81萬億美元,美國債券在其中已占半壁江山,達9220億美元,今年5月份前增持530億美元,7月份又增持149億美元,標明在美國金融危機暴發后我們還在緊跟!你看,我們是多么不在意啊!因此,探討金融危機為什么在美國發生就更有必要了。
美國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
一,濫用美元地位。
美元是世界貨幣,美國就利用美元是世界貨幣的獨特有利條件,濫發美元。世界使用美元,美國生產美元,信用造就美元,美國成為經營美元紙幣的全球發鈔銀行。美國通過發鈔權造就的紙幣就可以換取世界上任何有價值的商品與服務,通過過度發行美元而發財。在海外,美元的發行量超過美國經濟規模的三倍;在國內,奉行“經濟雙赤字”。美國的財政赤字已達10.6萬億美元,2008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預計是13.84萬億美元,美聯儲與財政部計劃聯手拋出7000億美元救市,如此加起來,美國的財政赤字將達到11.3萬億美元,占2008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81.65%根據目前形勢,這7000億美元的資金來源還是靠發行國債,讓全球買單,美國國債收益率降低,全球為之遭殃。
二,自由、放任的金融制度。
美國的金融制度與中國不一樣。中國實體金融規模大,美國則是圍繞資本轉,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總量規模非常大,并且讓金融衍生品無節制蔓延,大大超出了政府監管范圍。制造了次貸,并且通過金融衍生品泛濫、蔓延,使小錯誤演變為危機。
美國自我標榜自己是以內需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房地產與汽車產業又是占大頭。由于美國的房屋價格昂貴,遠遠超過一般人年收入的幾倍或幾十倍,買不起,于是推出了“次級按揭貸款”,專門幫助信用記錄較差的人買賣房子,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夢想,也因此鼓勵了“透支”消費,刺激了美國的市場需求,帶動整體經濟的高速運轉。但是這種貸款周期長,占用金融機構的大量流動資金,影響金融機構的資金周轉。在追逐利潤豐厚動機驅動下,為房貸公司提供二級擔保機構也應運而生。“次貸”的經營機構將一時收不回來的貸款“打包”,轉換為各種形式的債券,推向金融市場,讓金融機構或個人購買。金融機構回籠了資金,又可以繼續放款,貸款即使質量差一點的也通過“打包”轉讓,也打發出去了。發放住房抵押貸款的有商業銀行和住房信貸公司。住房貸款變債券后,有專門機構收購。美國的“房地美”和“房利美”是“準國有”機構,是“次貸”債券的最大的收購方。它們的資金來源還是向市場籌集。“兩房”又發放大量金融衍生工具,將風險轉嫁給更多的機構和個人。據保守估計,“兩房”持有的住房或擔保的住房抵押貸款總額高達5萬億美元,其中超過3萬億美元為美國金融機構所有,約1.5萬億美元為外國投資人所有。
值得我們一提的,美國的金融衍生品五花八門。商業銀行和住房貸款公司降低貸款條件,慷慨地向還款能力差的住戶發放住房抵押貸款,然后把貸款變為債券,被稱為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進入金融市場;投資公司和對沖基金又把它作為抵押品,發行被稱抵押債務債券的金融產品。以相同的辦法,反復發行此類債券,出現了抵押債務債券的抵押債務債券。如此循環往復,衍生出的金融衍生品越來越多,抵押品已遠離住房本身。此時,保險公司也插上一手,它開辟了一種為債券持有者的保險業務。如果債券價格下跌,保險公司向債券持有人支付損失,或以債券的原價購買被保險的債務,致使金融衍生產品呈幾何級數膨脹。據保守估計,華爾街的平均“杠桿比率”是14.5倍。金融杠桿成為利潤的放大器,也成為風險放大器。根據199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設置了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業經營的“防火墻”可以防止“交界感染”,1987年在自由化浪潮的沖擊下,這道防火墻推倒了,風險防范機制受到極大損害。美國金融衍生品的生與滅都沿著“自由、放任”那個信條展開的,所以說美國現在暴發的金融風暴的根子在于自由、放任的金融制度。 三,高負債推動經濟發展模式。
美國是以高負債的形式推動經濟擴張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的確創造了美國經濟的增長,但是也營造了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低利率和伴隨而生的魔術般的金融工具。在過去的幾年中,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美國工人的工資總額沒有任何增長,2005年以后,個人存款都是負增長,可是每年的生活水平都在改善。到目前為止,美國個人儲蓄率不到10%,經濟仍能高速增長,靠的是借貸消費,寅吃卯糧,憑借的:美元的優越地位,放任金融“創新”,無節制地讓金融衍生產品蔓延,支撐著過度的消費信貸,刺激經濟發展,人造了經濟繁榮。其中關鍵的一條就是:貸款債務、信用卡債務證券化;證券無節制的蔓延,把生活水平泡沫放大,內需放大,繁榮放大,當然風險也放大,終于引導金融危機的爆發。
追求高負債的經濟發展模式、濫用世界貨幣地位的思想基礎、放任的金融創新制度,造就了美國金融危機。從現象看,現在美國實力仍然雄厚,救市還有力量,但是難以根治金融危機。透過現象看本質,造就美國金融危機的在于金融衍生品“創新”過度;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過度的思想基礎是自由、放任。自由、放任是自由市場經濟的核心理念。
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華爾街發明了起碼有幾千種金融衍生產品,存活下來的只有50種。像雷曼兄弟那種把信用與“次貸”結合的信用風險轉移衍生產品的所謂創新,事實證明是高風險、后果嚴重的的衍生品,但是“自由”那條信條讓它長期飄蕩在市場上,最后還被市場淘汰,雷曼兄弟也難逃倒閉命運。這就是“放任、自由”付出的代價。雖然這次美國金融危機不能說華盛頓末日來臨,但根治金融危機必須從根本制度改革人手,否則,這次問題解決了,下一個仍將如此。但是根治這種制度是非常難的。保爾森大力推動的7000億美元金融救助計劃剛剛出臺,“姓社姓資”議論就浮出了水面,7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在國會遭到有力的阻擊而夭折,證明放棄自由市場經濟理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華盛頓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領導地位受到了嚴重的削弱……
作者:金一心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