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8月1日起中國將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由11%提高到13%, 10月21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又聯合宣布,自2008年11月1日起再次提高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至14%,并同時上調包括抗艾滋病藥物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涉及商品合計3486項,約占中國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25.8%。
如此短時間兩次上調出口退稅,尤其此次大規模大范圍上調出口退稅率,所謂“保出口”的意圖顯著。
然而,依照此種政策思路,不僅保增長的意圖難以實現,過去兩年里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稅的政策努力也可能在根本上被顛覆,不僅不利于糾正國際收支失衡,也不利于舉國期待已久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未必能夠保增長救企業
2006年中國政府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稅時,有很多人反對,他們一個共同的理由是:這樣做勢必影響中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一旦出口增速下降或出現絕對下降,大量的外向型企業就會停產,工人特別是農民工就會失業。而當前出口增速確實出現了下滑,在東部沿海的若干出口產業內,出現了一定的失業。先前一些人的擔心似乎得到了印證。但是,實際情況可能并非如此。
應該看到的是,中國出口商品價格優勢仍然存在。盡管自2006年9月,中國較大幅度下調了出口退稅率,又恰逢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國內通脹,多數中國出口商品價格出現上調,但是與相關競爭國相比,我們的價格優勢仍然非常明顯。
中國出口增速出現了回落,其根本的原因是國際需求下滑,而不是中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下降、而被其他國家的商品所取代。自去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后,全球經濟增長開始放緩,美國等發達國家甚至出現經濟衰退,這自然使得這些國家進口需求放緩甚至下降。
既然中國的出口增速下降不是因為被其他國家商品所取代,那么上調出口退稅率對于促進出口的作用就會非常有限。
同時,出口退稅率的提高對于改善出口企業的財務狀況的作用也相當有限,除了出口量很難增長外,主要是因為外商會以此為借口進一步壓低進口價格,出口商并不能真正得到實惠。要提高出口企業的盈利能力,關鍵還是要看企業對產品的定價能力,而不是政府給予一時的小恩小惠。當前,已有很多出口商反映確實存在外商以中國政府上調出口退稅為由壓價的現象。
而事實上,盡管自2006年9月15日,中國開始大幅度下調甚至取消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但是從計算的數據來看,綜合的出口退稅率下調幅度并不大。 根據筆者的計算,2005年至2007年各年每美元出口商品綜合退稅分別為0.4429元、0.44元、043元,今年前三個季度為0.39元。盡管相比較來看,今年出口退稅的降幅較大,但如果考慮到同期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出口退稅率在促進出口中的作用不僅沒有變弱,反而有所加強。
與其補貼國外消費者,不如補貼國內消費者
對出口商品退稅能夠降低出口商品的售價,實際上是對國外消費者的補貼。上調出口退稅率后,如果出口商品價格被相應壓低,那就是變相進一步增加對國外消費者補貼。
從當前可能產生的實際效果與意義來看,與其補貼國外消費者,不如補貼國內消費者。筆者認為將用于出口退稅的補貼資金(包括當前因為提高退稅率而增加的補貼),轉而用于補貼中國居民的消費,這不僅刺激國內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支出,從而使得原來依靠國外市場的部分企業和商品轉而在國內市場銷售,從根本上看也有利于增加中國居民的社會福利。
今年前9個月,出口退稅總額為4191億元,同比增加了183億元。今年前9個月,中國出口10741億美元,按此間平均匯率6.98元/美元,合74972.18億元人民幣,同期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886億元,后者高于前者。
假如將同期出口退稅額轉而支持國內消費,國內不僅完全能夠吸收因出口商品價格上漲減少的出口部分,而且還有可能增加需求。
這并非妄自推測,因為從當前的需求彈性來看,中國國內需求的價格彈性要大于國外,至少不會小于國外。
這是因為,由于中國商品仍然具有良好的價格優勢,且中國商品在國際上已有一定知名度和壟斷力,價格彈性不大,喪失的份額不會很大;而從國內市場來看,中國居民并非物質已經相當豐富,恰恰相反,不用說中國幾千萬貧困人口(以人均年收入少于900元為標準)幾乎沒有任何消費品,就是那部分高收入居民和家庭也仍有很大的消費空間,二者之間的占比最大的那部分居民更是潛在的消費大戶。
有關研究表明,中國居民對商品價格非常敏感,需求的價格彈性較大。在中國,一方面存有大量的生產能力不得不靠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存有大量貧困的居民,即在中國存在一種過剩與貧困并存的奇怪格局。若是將原用于補貼國外消費的資金轉而用于支持國內居民,恰恰能在過剩與貧困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而從出口退稅額自身來看,已經到了一個不可持續的程度。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報告,“十五”(2001年至2005年)期間中國出口退稅總額為11944.47億元。同樣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數據,“十五”期間中國來自全部私營企業的稅收收入總額也僅有7705.57億元。又根據科技部統計,2005年中國研發經費預計為2360億元,“十五”期間,中國研發總經費預計為8195億元。通過對比,可知出口退稅額已達到一個多大的規模。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統計,2005年至2007年用于出口退稅的資金分別達到3374.66億元、4284.89億元和5273.29億元。今年中國的出口退稅額將不會低于去年,由此最近四年出口退稅總額將接近2萬億元。
長此以往,巨額的出口退稅負擔將嚴重影響中國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而如果將這些資金用于補貼國內居民,其對消費的拉動作用將極為可觀。
不利于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1994年實行人民幣匯率并軌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愈發地依賴外需。這一問題早就引起中國政府的重視,并不斷提出和強調要轉變過度依賴外需的經濟增長方式,但是最近幾年非但沒有改變,反而更加依賴外需。
特別是2005年以來,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連續三年都在兩成左右,為近10年的最高水平。如果沒有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最近三年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可能比此前幾年更高,而是大體相當。
與此同時,隨著貿易順差的不斷擴大,凈出口在中國GDP的比重也不斷提高,到2007年達到了8.9%的最高水平。長此以往,很難確保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現了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緊迫性。
2006年以來中國政府實施的大面積取消或下調出口退稅的政策,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臺的,并被視為扭轉貿易失衡、降低過低依賴外需的重要舉措。
然而近來兩次重新上調出口退稅率,不能不被人懷疑是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的一種退讓或放棄,是對已有糾正國際收支失衡努力的一種放棄或拋棄,是對出口轉型陣痛的畏懼和逃避。
首先,上調出口退稅率,在某種程度上是在繼續堅持和保護落后的經濟增長方式,無益于加快產業轉型和升級。長期以來,中國的出口以高污染、高能耗、高資源性、低附加值的產品為主,出口產品的升級與轉型相當緩慢。中國產品之所以能夠以低廉的生產成本來占領國際市場,主要是靠了高出口退稅率、稅收和土地(要素價格)政策傾斜等的庇護。
其次,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注定要經歷陣痛的。沒有陣痛哪來蛻變和新生?再次啟用出口退稅政策就是對陣痛的畏懼和逃避。而實際上即使增加了出口退稅,中國出口下滑的勢頭也是難以避免的。而政策倒退,則一定會拖累當前的經濟轉型以及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增長。
最后,政府在出口退稅政策上的猶豫不決和退讓會鼓勵出口商(包括跨國公司)增加對政府的博弈。今年10月21日第二次上調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至14%后,一些紡織企業反而稱上調的幅度不夠,至少應該上調至15%,有的企業甚至要求進一步提高到18%。不僅如此,一些沒有上調出口退稅率的行業也開始要求增加出口退稅。一旦形成了這種在國際市場遇到困難,行業就要求政府提高退稅率的博弈格局,企業就會不思進取,疏于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而將希望寄托在政府的出面拯救上。
作者:趙慶明,經濟學博士,高級經濟師。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領域:匯率與外匯業務,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商業銀行業務創新與風險控制,證券投資與理財。已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和經濟時評100余篇,出版專著2部。
來源:價值中國 |